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安徽旅游志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安徽旅游志

  主 编:何宗奎

  字数字数(万):80.2

  出版单位:方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

  安徽于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定名为安徽省。古代隶属徐、扬、豫三州。安徽境内因有皖山(今天柱山)、皖水,春秋时期又曾设置过皖国,故简称为“皖”。又因安徽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世称江淮大地。

  安徽位于祖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距东海300公里,跨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安徽毗邻6省,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

  安徽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在华东6省1市中居第三位,在全国居第二十二位。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成淮北(亦称“皖北”)、江淮(亦称“皖中”)、江南(亦称“皖南”)三大自然区。至1995年底,全省总人口6013万。

  安徽山川壮丽。淮河流经全省境内约430公里,长江流经全省境内约400公里。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长江淮河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构成了峰峦绵延、丘陵起伏、岗冲相间的绮丽风光。皖南以山地丘陵为主,雄峙于皖南的黄山、九华山,山高谷深,群峰异起,劈地摩天,气势磅薄,为旅游提供了自然条件。  安徽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淮河以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4~17℃。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零下1~4℃,由北向南递增,南北温差可达5℃左右;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南北相差不大,一般都在27~29℃。全省年无霜期200~250天左右。从安徽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来说,对发展旅游业比较有利。

  安徽有着悠久的历史。位于和县陶店的龙潭洞遗址,发掘出了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证明了至少在30多万年前,安徽大地上就有古人类活动。位于潜山县的薛家岗遗址发掘表明,5000多年前,安徽的古代文明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安徽有着辉煌的篇章,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古迹,为安徽旅游造就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得安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品位高,类型多,山岳、洞府、江湖、墓葬、遗址、庙宇、民居、牌坊、温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应有尽有。

  全省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个(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19处(天堂寨、巢湖、浮山、白崖寨、花亭湖、采石矶、敬亭山(含龙泉洞、白云洞)、西山、太平湖、齐山—秋浦仙境、石台溶洞群、小孤山、凤阳山、涂山—白乳泉(荆山)、太极洞群、南岳山—佛子岭水库、万佛山—万佛湖、皇藏峪、八公山),市县级风景名胜区158处。

  全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寿县安丰塘、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徽州区潜口民宅、歙县许国石坊、宣州市广教寺双塔、和县猿人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歙县、亳州、寿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安庆、桐城、黟县、凤阳),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6处(屯溪老街、休宁县万安古镇、泾县陈村(含万村)古镇、东至县东流古镇、绩溪县大坑口—湖村—头、绩溪县上庄—冯村)。

  全省有国家自然保护区  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2处,国家森林公园22处,省级森林公园12处。  名山胜水是安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境内多山,5处国家重点风景区均为名山。黄山1985年以唯一的山岳风景区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一,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九华山气势雄伟,古刹林立,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莲花佛国”之誉。天柱山本是古南岳,以其主峰如柱擎天而得名。琅琊山蔚然深秀,林壑幽美。齐云山古称“白岳”,为中国道教圣地之一。安徽名山甚多,在省内外知名的就有50余座。全国5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被称为“皖南明珠”的太平湖、花亭湖、万佛湖、安丰塘、如诗如画的新安江、如临仙境的秋浦河、桃花潭、半汤温泉、汤池温泉等等,均属安徽名水之列。

  安徽是华东地区溶洞较多的省份之一,知名度较高的有广德太极洞、贵池大王洞、凤阳韭山洞、无为泊山洞、宣城龙泉洞、巢湖紫微洞、石台蓬莱仙洞、慈云洞、鱼龙洞、黄山神仙洞等。这些溶洞冬暖夏凉,石钟乳、石笋、石柱发育良好,有的洞洞相通,有的飞瀑流泉,有的可以行舟。

  安徽的寺庙、宫观遍及全省,比较有名的就有近百座。化城寺、甘露寺、肉身殿、祗园寺、迎江寺、三祖寺等14座寺庙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寿县清真寺为伊斯兰教名寺。桐城文庙、旌德文庙为祭孔的重要建筑。安庆振凤塔位居安徽名塔之首,其高度在全国现存108座砖石结构的古塔中仅次于河北保定开元寺塔,名列第二。岩寺文峰塔、宣州开元塔、潜山太平塔等,均为全国名塔。

  皖南明清古民居在全国独树一帜。黟县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歙县斗山街民居群、徽州区呈坎民居群、泾县查济民居群等,均属于古民居建筑艺术的瑰宝,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之为“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黟县南屏祠堂群、徽州区罗东舒祠、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当涂太白祠、和县霸王祠、合肥包公祠等为安徽名祠。歙县许国石坊、歙县棠樾石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坊、绩溪奕世尚书坊等,均气势恢宏,造型精美,雕刻细腻,为安徽牌坊之精品。

  安徽有多处具有很高游览观光价值的遗址墓葬。如“和县猿人”遗址,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宿州陈胜吴广起义遗址、铜陵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寿县楚考烈王墓和淮南王墓、亳州曹氏宗族墓群和汤王陵、灵璧虞姬墓、合肥包公墓等,均值得一游。尤其是凤阳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寿县古城墙,国内外游人赞不绝口。

  安徽名人辈出,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名人故居、题辞碑刻。安徽地方文艺叠展奇葩,黄梅戏为全国最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徽剧是京剧的两大渊源之一,花鼓灯被誉为“东方的芭蕾”。安徽茶道、酒俗、婚俗别具一格,庙会、斗鸡、灯会多彩多姿,徽墨、歙砚、宣纸世界著名。

  安徽名山秀水、人文胜迹,很早就引来帝王巡游、僚官宦游、释道云游、学者漫游。古代和近代也曾对一些旅游景区、景点进行过开发,但大规模地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风景区与旅游名城建设却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从总体上看,“六五”、“七五”期间是安徽旅游建设的开拓起步阶段,“八五”期间是快速发展时期。

  安徽在景区建设上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分清轻重缓急。黄山是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从1979年至1995年的16年间,全山累计投资达2.3亿元,维修和开发了100多个景点,建成了温泉、玉屏、白云、北海、云谷、松谷6个游览区,食宿、交通、供水、供电、电讯设施显著改善。九华山累计投资1.14亿元,开辟了5个游览区60多处景点,修复并对外开  放寺庙93座。天柱山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了三祖寺、佛光寺、主峰3个游览区。琅琊山投资500余万元,重修了山门牌坊,开发了深秀湖、野芳园,在琅琊山顶重修了会峰阁和碧霞宫等。齐云山先后修复宫观3座、院房4座,初步建成了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横江田园风光4个游览区。上述5个国家重点风景区累计投资近4亿元,使安徽主要景区的开发建设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在省级风景区开发建设中,天堂寨力度最大,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开发出57处景点,形成了天堂寨、鲍家窝、瓮门关3个游览区。太平湖建成了旅游码头,开辟了湖心岛。敬亭山共维修或重建了40多处景点。太极洞共开发游览面积3万多平方米,包括19座宫厅,22个游览区,350多个景点。万佛山、万佛湖、齐山、白崖寨、小孤山、大王洞、浮山等风景名胜地也进行了适度开发。

  旅游名城建设主要集中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用于发展旅游业的投资最大,仅“八五”期间,就投资8824万元,用于修建旅游公路、桥梁、码头,新建新安碑园、多景园等景点,整治维修解放街、斗山街、打镕井街、渔梁街等,开发建设雄村、许村、北岸、深渡等乡村旅游景点。亳州新建了三国揽胜宫,修整了花戏楼,开发了部分地下古运兵道。寿县投资4642万元用于景点建设,包括维修古城墙、清真寺、报恩寺,重修宾阳楼,建造安丰塘塘中岛、芍陂亭等初步形成了古城、八公山、安丰塘、瓦埠湖四个游览区。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安庆、桐城、凤阳,结合自身特点,分别对一些景点进行维修和建设。凤阳除了保护、维修明中都皇故城和明皇陵外,还开发了韭山洞。

  “八五”期间,安徽人工景点建设成绩斐然,霍邱水门公园、颍上南湖公园已成为沿淮地区两处新的知名景点。

  安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黄山机场几经扩建,可以起降大中型客机。合肥、黄山、安庆机场系统扩建改造后,方便了来皖旅游者。合肥及黄山还开通了至香港的旅游包机。铁路交通,除开通了合肥—北京旅游列车外,上海至黄山、南京至黄山、合肥至蚌埠等开通了旅游列车。旅游公路建设方面,除合肥—南京高速公路开通外,屯溪至黄山风景区的专用旅游公路投入使用。铜陵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快了合肥—九华山—黄山的交通联系,太平湖大桥的建成使黄山—九华山联系更加紧密。全省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城镇都有柏油公路相通。  在索道建设方面,截止到1995年底,已经建成运行客运索道5条(黄山云谷索道、九华山索道、天柱山索道、齐云山索道、淮北相山公园索道),即将竣工运行的还有黄山玉屏索道和太平索道。安徽的旅游索道总长度、投资总额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安徽旅游饭店建设经历了由政府招待所到旅游涉外饭店和星级饭店,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主要旅游城市、重点旅游景区都有了一定数量的旅游饭店。安徽饭店、稻香楼宾馆、黄山北海宾馆、蚌埠张公山宾馆、淮北相王府宾馆等,无论设施设备,还是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到1995年底,全省共有涉外星级饭店54家,涉外非星级饭店58家。

  安徽的旅游活动源远流长。外国人涉足安徽,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5世纪初。公元401年,天竺(今印度)僧人杯渡云游九华建庵布道。历史上,达官显贵、宗教信徒、文人墨客畅游安徽,留下了众多的文字记载和名篇佳作。唐代诗人李白酷爱皖山皖水,足迹遍及沿江及皖南,留下《秋浦歌》17首等著名诗篇,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了“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千古绝唱。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游历安徽的外国人多是法国、英国、美国的传教士;芜湖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成  为外国传教士比较集中的地方。民国时期,来安徽旅游的外国人大为增加,当时的《安徽公报》中列举了民国3年(1914年)、民国4年来皖人数、姓名、国籍和职业。民国3年来皖外国游客375人,民国4年达到540人,多为欧美和日本游客。

  建国以后直到60年代初,出境旅游主要局限于有关行业赴前苏联和东欧考察,来皖境外游客最高年份为1956年和1960年,依次为260人和282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安徽旅游业的发展。1979年7月11日~16日,邓小平副总理视察黄山,提出“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旅游的牌子打出去”;1991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黄山,希望“在未来的10年里,黄山旅游区有大的发展,成为全国的、东南亚的甚至是世界级的旅游区。”1993年6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九华山;1993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朱基来安徽考察,在黟县停留期间就该县旅游开发问题作了重要指示;1993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视察了九华山、黄山等。

  至1995年底,全省旅行社达198家,其中一类社4家,二类社26家,三类社168家。

  进入“八五”以来,来皖入境旅游者迅速增加,整个“八五”期间,累计达到70.8万人次。

  建国后到80年代中期,安徽还缺乏旅游市场开发意识。积极主动的旅游市场开发是在“七五”之后。“八五”期间卓有成效的市场开发工作,扩大了来皖的国内外游客规模。

  安徽先后推出了10多条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如黄山仙境游、名山名水名城游、风情风俗游、文房四宝之乡游、黄梅戏之乡游、古建古风之旅、花鼓灯观赏修学游、李白游踪探访之旅、琅琊山九曲流觞仿古游等,推出了和省外著名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串联起来的精品旅游线,如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游、黄山—千岛湖—杭州黄金旅游线路等。

  为了使旅游市场更为活跃,安徽成功地举办了一些地方性的旅游节庆活动,如黄山国际旅游节、九华山庙会、中国(淮南)豆腐文化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安庆龙舟节、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铜陵青铜文化节、亳州国际中医药文化节等。   安徽在旅游市场开发中,重点突破,兼顾一般,把境外的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的区域作为一级市场,欧美作为二级市场,其它作为机会市场。到“八五”末,在来皖旅游的入境游客中,外国游客已经占到了近51%。

  国际旅游市场促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别在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展览和促销,每年均邀请境外的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和有关名人来皖采访、考察;在国内外多次举办新闻发布会;举办国际性的旅游知识竞赛;在海外一些城市设立安徽旅游宣传窗口;出版了大量的宣传品,如旅游书刊、音像、导游图及有关的旅游文学作品。  在联合对外促销方面,既注重省内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的相互联合,又搞好省际间的联合促销,如华东6省1市的区域协作、豫皖旅游协作等。  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安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众多的传统名特产品构成了开发旅游商品的重要物质基础。“六五”期间,安徽开始意识到开发旅游商品的必要性,“七五”和“八五”期间,进入了实施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到“八五”末,安徽省共有13家企业被确定为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59家企业被确定为安徽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祁门茶厂、泾县宣纸集团等均为颇有影响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安徽的旅游商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旅游工艺品,如安徽文房四宝、徽派四雕、芜湖铁画、灵璧磬石、青阳折扇等;二是旅游名特产品,如亳芍、滁菊、八公山豆腐、采石茶干、天长玉枕、太平猴魁、敬亭绿雪(茶叶)、砀山酥梨、巢湖银鱼、水东蜜枣、三潭枇杷等。

  安徽有组织的旅游研究活动始于1979年。16  年来,已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首次全省旅游资源考察,写出各种报告和论文50多篇。80年代中期,在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由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旅游局等组成的皖南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课题组,历时3年,提出了皖南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报告,在国内区域旅游经济研究领域达到先进水平。1991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环保局、安徽省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黄山风景区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国际研讨会”,收到论文24篇,其中中国专家论文13篇。

  安徽旅游教育逐渐形成了从中专、大专到本科、研究生较为完整的学历教育层次。岗位培训形成制度,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到“七五”末,全省共培训和培养了各类旅游人才1.5万多人。“八五”期间,平均每年举办20多个各种类型的旅游培训班,年培训人数由原来每年400多人增加到每年1900人左右。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育稳步发展。安徽师范大学旅游系、安徽大学文学院旅游系、徽州师范专科学校旅游系、合肥联合大学旅游系设有旅游管理或相关专业,安徽大学文学院还招收山水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旅游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合肥、芜湖、黄山等地办有旅游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安徽省旅游培训中心、合肥旅游职业学校、合肥亚太旅游学校、芜湖市旅游学校、蚌埠第四职业高中、黄山中华职业学校等,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等方面在省内外颇有影响。

  旅游企业的自我培训形成制度。安徽饭店等一些旅游饭店进行成建制培训,众多旅游企业利用旅游淡季开展全员培训。到“八五”末,全省旅游企业员工培训面达到企业员工总数的70%。旅游培训内容涉及到旅游管理、旅游经济、饭店服务、导游服务、烹饪、公关礼仪、中医美容、商贸旅游、外语等。安徽旅游职业教育还为外省市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员工。

  安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始自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7月15日,邓小平在黄山接见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和中共徽州地委主要负责人时,对发展黄山旅游业作了重要指示。省委高度重视,不失时机地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1979年12月,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安徽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与省外办、侨办合署办公,统一管理全省旅游事业。1986年,省人民政府决定把旅游业纳入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徽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更名为安徽省旅游局,从省外事办公室划出,机构单设,并列入省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对全省旅游业实施全行业管理。进入“八五”以后,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把“一线两点”作为安徽扩大开放的战略重点,给全省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92年,省委、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旅游经济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旅游业应成为振兴安徽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战略方针,使安徽旅游业进一步快速发展。1994年,安徽省旅游局更名为安徽省旅游事业管理局,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地、市、县旅游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到1995年底,单设旅游局的地、市有黄山市、安庆市,其余多与地、市外办合署办公;县及县级市绝大多数都设立了旅游局,或与外办合署办公,或与文化局合署办公。

  考虑到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行业,安徽专门建立了省级旅游协调机构:1988年8月,成立了安徽省旅游委员会,由副省长吴昌期任主任,19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1993年9月,省旅游事业委员会更名为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了领导小组成员,由副省长杨多良任组长。1993年3月,成立黄山规划委员会,由省长傅锡寿为主任,副省长王秀智为副主任。

  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处,积极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安徽的旅游管理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划管理,包括旅游业发展规划。1981年,安徽省旅游局编制了全省首部旅游发展  规划《安徽省旅游业“六五”规划要点》;1986年,编写了《安徽省旅游业“七五”发展规划》;“八五”规划、“九五”及2010年发展规划,也分别在1991、1995年末编制。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编制了地方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基建项目的申报、可行性论证及监督实施。从1985年至1995年,共安排旅游基建项目34个。三是旅游饭店管理,包括旅游饭店的涉外审批、评星、复核,饭店服务行业标准的实施,技能竞赛和表彰先进等。四是旅行社及旅游涉外定点商场、餐馆与车队管理,包括审批、年审,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等;五是旅游审计与监督,包括行业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六是旅游法规的制定与监督实施。

  丰富的旅游资源,卓有成效的景点开发、设施建设、市场开拓和旅游管理,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全省旅游外汇收入,1980年为104万美元,1989年达209万美元,1991年突破1000万,1992年达到1400多万美元,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二十三位,1995年达到4400多万美元。整个“八五”期间,全省旅游创汇共1.1亿美元,与“七五”期间相比,增加了8.87倍;国内旅游收入以每年35.3%的速度递增,达到23.7亿元;旅游总收入由“七五”期间的8.6亿元增加到31.7亿元,增长了2.69倍。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以及省委、省人民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振兴安徽经济的支柱产业的重大举措,使安徽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安徽明确提出了1995年到2010年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到2010年,安徽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加快发展的方针,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挥各种资源优势,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唱好各类旅游区的特色戏,外抓宣传促销,内抓开发建设,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全省联动、开放协作、整体推进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格局,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省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

  “九五”和2010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年接待入境游客4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3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2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1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03亿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年累计,接待入境游客138万人次,国内游客1.2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22.5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76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391.5亿元。到2010年,当年安徽接待入境游客达到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4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8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72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占当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可望提高到5%,使旅游业成长为全省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

 
 
 
前五篇文章

寻踪海云寺

燕岩六祖古寺

永登红城大佛寺的明代《西游记》雕塑全国罕见

中国佛教建筑源流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

 

后五篇文章

安徽文物志

吴朝阳:从释永信谈“寺庙应取消门票”说起

名为造佛,实为赎罪——云冈石窟的建造原因?

从云冈到响堂——掀开响堂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

响堂石窟中的佛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