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崇圣寺三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崇圣寺三塔

通常是在黄昏的时候,我像一个静聆神命的信者,独自地朝着古城的崇圣寺三塔走去。这个时段浏览三塔的人都已离去,三塔四周空荡得无遮无拦,整个院落充满了禅意。那份静谧隔绝着凡尘,坐在那片宽阔的草坪上,人就没有了平时的浮躁。

晚风带着苍山雪的清凉,有一搭没一搭地吹着,不时地让我嗅出苍山雪的本真味道。眼前的三塔安静如斯,它们的古朴与大气驻足于云空之下,似乎这天地之间就只剩了它们的华彩。曾有古人参禅学道走遍了百城烟水,回来时西安小雁塔的模样已经印在心中,如此精心地模仿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那历史中的谜面定是变化着的,即使我能说出一百个答案也不会准确,因为时光中的日行月走早已使得谜底变得迷乱了。三塔是从人类智慧中诞生的生命,这种生命的意义起初只是虚位以待,直到后人赋予了它许多想象之后才逐渐显现。

面对崇圣寺三塔,我的思绪变成一丝游云,随便一动就到了盛唐。我知道那时的佛教已经传入中国,时为南诏的大理人以虔诚之心建造塔坨,苍山十九峰的每一峰都是塔影绰绰。尽管我看不清时光那头的苍山是什么模样,但我想到那苍莽之中到处都闪烁着佛的光芒,想象中的南诏就成了一种梦境。只是所有的塔坨都注定了要建在荒野,它们最终还是在岁月的流逝中垮塌了,挺立至今的就只有白塔、蛇骨塔、弘圣寺一塔和崇圣寺三塔。

历史不会消亡,消亡的是历史中的那个物体。既然这塔的本名叫崇圣寺三塔,那就说明它们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要建筑,主要的建筑当是崇圣寺。据说当年的崇圣寺号称“百厦千佛”,寺和塔一同屹立于苍山应乐峰下,那种宏大的规模绝非一般。可惜崇圣寺早已不复存在,所谓的百厦千佛在时光的流动中消失了,现在的崇圣寺是今人的重建。当历史的烟云渐渐散去,崇圣寺三塔依然挺立,挺立得神清气朗。现代人走近这三座塔坨,就如同走近了一段历史、一则寓言。伸出手去触摸一下,就等于触摸了一种文明、一缕哲思。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三塔,我无法拒绝对于古人的心理造访。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丰佑年间,传说此前的南诏为“泽国多水患”,建造些塔坨再配上金鹏,就可以将水患镇住。不过,我想建造三塔的目的恐怕还不仅是要镇治蛟龙,既然古人将塔叫做佛塔,那肯定就连着佛事。按照佛教的说法,建造浮图是一种修行,常此以往是可以成佛的。这就牵扯了人的生命,建造浮图必定是在生前,而最终成佛则必定是在死后。既然死亡不能避免,古人在一种不可选择当中进行选择,实际上是对于生命尊严的维护。人活着就要面对一个缤纷的世界,那种纷繁与迷乱时常让人四顾迷茫,稍不留神就可能走失了自我。建造一座塔坨就等于标明了一个方向,生命的走向一直朝着那个目标,就再也不用对着上苍虔诚地询问了。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禅心的存在,当时的南诏不顾中土西域之风的霸气,以恬适悠闲的姿态自成一派。此后就再没更改,南诏的子民既保持了属于自己的市井与民风,也不排斥来自中原的文明与创造。数不尽的日出日落中,百姓们或在洱海里捕鱼捞虾,或在田野间耕耘劳作,一直伴随他们的,就只有那袅袅的炊烟和清风夕阳。尽管此前南诏已暴发了天宝战争,但那杀戮之声已被崇圣寺的钟声所替代,眼前的银苍玉洱还是一片祥和之像。悠久的钟声展示着“钟震佛都”的恢宏,百姓们无论是远眺还是静听,都是纯纯的心境。听到钟声就必然想到三塔,就好像钟声是三塔发出的抚慰,人们如同小草淋到了甘露,所有的感受就是一种浸润和滋养。

想想那句“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我忽然觉得,其实这三塔也尝尽了人生的苦乐滋味。三塔之所以不死,是得益于人赋予它们的坚韧。这说明人一旦释放了大智大慧,其精神生命要比肉体生命更加长寿。可是人并不时时如此,有时候人遭受了世事的乖戾和机缘的作弄,心里就生出一些惶惑和消极。其实人可能遭遇的苦难是很少的,原因是人在这世上存在的时间太短,许多苦难还没到来生命就完结了。

苦难是生命中的一道风景,既然要善待生命,当然就应该善待苦难。善待苦难等于深爱未来,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走向时光深处,苦难就把自己溶化成一个新的开端奉送于你。这是我面对三塔时的感受。(作者为大理州作协理事)

来源:大理日报

 
 
 
前五篇文章

崇圣寺的“五大重器”

宝光寺传奇

拜谒金光古刹

白族“三道茶”——茶文化之最

白石寺游记

 

后五篇文章

崇信文物遗址及出土文物

大理佛图寺塔

大理国时期的祀典文化

大云寺舍利传世的重要物证与记载

滇西名胜——永平金光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