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县志》庙宫寺观、古塔 |
 
《福建仙游县志》庙宫寺观、古塔 文庙 位于鲤城镇城内街县体育场北侧。宋初建于城西,咸平五年(1002年),县尉段全迁建今址。庆历八年(1048年)、元祐九年(1094年)相继重建,宣和末(1125年)废,绍兴九年(1139年)陈可大捐资重建。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毁于战乱,知县任兴重建大成殿。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周从善奉制,改尊道堂为明伦堂,左右为斋房,东西两庑为号房。在大成殿两侧重建廊庑,在戟门外筑泮池,池上架桥,外为棂星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知县顾思敬于两庑后辟射圃,教谕谭子敬于明伦堂后建文昌阁。正德九年(1514年),知县范圭改射圃为名宦祠,在棂星门左右建乡贤祠。清雍正、乾隆两朝,邑绅徐万安兄弟和知县陈兴祚先后修葺扩建,移建大成殿和大门,立石雕龙柱,月台甬道仿宫殿结构。1985年,省文化厅拨款重修。原文庙规模宏大,现仅存戟门、两庑、大成殿、崇勋祠、文昌阁等古建筑,占地4100多平方米。庙内有宋代石鼓及清代蟠龙浮雕石柱等古迹。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会寺 位于大济镇三会村。唐景云年间(710~711年)建,会昌年间(841~846年)废,大中年间(847~859年)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立为丛林。清康熙六年(1667年)大规模扩建,至雍正元年(1723年)竣工。1980年后,由侨僧如贤募资重修,占地14720多平方米。寺内现存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的石槽盆1个,石狮1对以及元大德九年(1305年)大铸钟1口。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寺 又名万寿禅寺,位于龙华镇灯塔村。唐嗣圣元年(684年)建,大中初(847年)赐寺名。后遭火焚,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重建。元贞年间(1295~1297年),奉旨将附近的11院77庵归其管辖,有僧尼千余人,寺田148顷77亩多。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因倭祸,僧散寺废。万历十六年(1588年)僧正 重修。现存的大雄宝殿是民国31年(1942年)重修的。1985年以后,侨僧释广净法师捐资修葺。寺前尚存宋代古塔2座,寺中有明代青铜铸造的韦驮菩萨像1尊,重近40公斤;宋代石槽1个。寺后宝幢山上有隋至清历代祖师墓,有元代“万寿山”石刻等古迹。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纪寺 位于盖尾镇昌山村。该寺宋代为庵堂,明代建小寺,清代扩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严瑞义祖师主持重建六角形玉帝殿。右上方有岳帝殿。殿外侧六角壁上设有佛龛,供有清末德化名匠许友义制作的500尊瓷塑罗汉;上座堂内保存严瑞义祖师题刻的金字楷书板,记载着龙纪寺的创建史和劝善经;佛堂外楼台上,镶嵌着一对浮雕龙柱和一个浮雕盘龙石座台,石座台基上雕有4只石狮,1只麒麟。寺前有光绪年间建造的法戒生死门石碑坊,寺周围山上还有10处碑刻古迹。1991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座寺 位于凤山乡凤顶村。唐咸通六年(865年),由正觉禅师创建,原名太平院,占地1.5万多平方米。明嘉靖年间毁于火,清康熙时重建。现仅存大雄宝殿、祖师殿、僧舍斋堂和放生池。大雄宝殿内存6对大石柱,高9.40米,直径60厘米。一对经幢塔为五代时所建。寺东有尼舍利塔和“银缸”,西有无尘塔和“米缸”,南有舍利塔和“酒缸”,北有龙潭等古迹。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菜溪岩寺 位于象溪乡菜溪村。菜溪岩山清水秀,佳景天成,有120景,景景有典故,是仙游的四大景点之一。菜溪岩寺院建于唐代之前,几经兴废,清代重修扩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右边前是大雄宝殿,后是宋代舍利塔;左边前是九仙宫,后是观音殿。占地3万多平方米。大雄宝殿左右廊庑尚存明代石雕柱础。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马山寺 位于榜头镇上昆村天马山。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云庄逸士王家禄在此结庐隐居,拓景建寺;清代重建,1980年重修。寺座北向南,中轴线上观音阁、通明殿、五帝庙、双音殿、九仙宫依次排列。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门寺 位于龙华镇红旗村的钟石山上。寺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五代时毁,明建文二年(1400年)、清乾隆年间相继重建。1980年,由释文明主持重修扩建;侨胞傅杜维、傅金珠父女捐资扩建大雄宝殿和钟鼓楼。中轴线上依次为九仙祠、大雄宝殿、钟鼓楼、观音堂,两侧为僧舍斋房和祖师殿。占地3万多平方米。寺舍分前后两层,前座祀仙,后座奉佛,金尊仙袂,多为新塑。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鸣峰岩寺 位于赖店镇山尾村鸣峰岩,唐中丞郑良士倡建。明代重建;1984年,由释净胜主持重修。寺座西北向东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门、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左右僧舍斋房,占地1932平方米。寺的建筑形状好象一条船,前后殿堂是船的首尾舵,中间长方形的天井,连接着两条长廊,极象船身,两旁僧舍如船的左右舷。这种特异的建筑凤格,相传是因古代鸣峰岩升浮时,此处留有一艘古船遗迹,后人就依着船址建寺,将寺建成船状。1980年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寺 位于度尾镇东峰村,唐代正觉禅师创建。后由檀越主郑坦于原址重建;明、清及民国时期相继扩建修葺。寺座东南向西北,分上、下两座,下座为照墙、大雄宝殿、左右为僧舍斋厨;上座为观音楼,西旁为僧舍。占地1850平方米。大雄宝殿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东山寺”巨匾悬挂在大雄宝殿中。寺中尚存3块明清时期碑刻。天井中有1棵于隋代种植的桂树,枝叶茂盛。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寺 位于榜头镇灵山村的山腰上。寺座北向南,占地1万多平方米。创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重建。现在保存的是清代双檐歇山式古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和东西钟鼓楼及僧舍斋房等建筑物。大雄宝殿于1990年重修。殿中供奉三圣金身佛像;三圣佛像背靠三块屏风,为该寺宝贵古迹;大殿上悬有明代工部主事李灿箕所书“一会俨然”、“洽身全露”和清乾隆邑宰韩琮所书“谛参上乘”等匾额。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通寺 位于榜头镇后坂村。寺始建于宋绍兴二年(1132年),毁于元至元四年(1338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座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九仙洞、左右廊庑和厢房。寺是依岩凭洞巧建而成的,寺以洞为门,别开生面。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斗寺 又名会元寺,位于枫亭镇塔斗山。始建于宋嘉祐年间,原为庵。“文化大革命”中被辟为农场;1982年,侨僧静亮法师在海外集资,由其师弟静贤、郎周主持重修扩建。现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和僧舍斋房等建筑物,占地3万平方米。寺中珍藏1尊缅甸僧人赠送的汉白玉雕释迦牟尼涅□造像;在扩建时发掘出2块宋代雕刻莲花图案的柱础。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亭 旧称集英亭,又称太平亭,位于枫亭镇兰友街。始建于宋。明正统、弘治年间相继重修。1986年,侨僧释宗正法师集资扩建,占地300平方米。左右为僧舍斋房。亭中存有1尊古代木雕观音坐像,3块明清时期的“慧眼渡人”和“慈航再渡”等匾额。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隐寺 俗称珠文堂,位于园庄乡东石村。宋司农少卿王迈倡建,明嘉靖年间毁于火,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建,清进士黄庆云题写“西隐寺”匾额。1980年,由僧朗周法师主持重建,有大雄宝殿、天王门、斋房、尼舍、祖师厅等建筑,占地800多平方米。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泉宫 位于赖店镇圣泉村。创建于唐末,几经兴废,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1980年重修。由门厅、主殿和两侧厢房组成。宫中尚存5块明清贴金匾额、4对阳刻贴金联板以及宋代石雕大砚台和石笔。宫左尚存一棵古樟。1984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角宫 亦称兴漳宫,位于郊尾镇杨寨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84年),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宫左右皆有回廊;左边还有护厝,土木砖石结构。宫的外墙顶端均为杨家将人物泥雕,造形生动;宫内左右壁上是龙腾虎跃图案砖雕;在天井的后两处角落中保存两个天然石头古迹,活象羊角形状,相传该宫是羊穴吉地。近年来,10多位杨姓台胞捐资重建,1993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宫 位于榜头镇上昆村。南宋末,为纪念当地富户陈基捐饷助军而建。由门厅、主殿、左右廊庑厢房组成。占地1800多平方米。宫前还保存1对宋代石狮。 杨泗宫 位于度尾镇剑山村。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土木结构,占地300多平方米。宫内的石柱、石门以及墙壁角柱上雕刻着龙、花鸟、人物、楼阁亭榭等浮雕,均出自清代砺山“雕龙始祖”郭怀师徒之手;梁柱斗拱均为丹漆贴金的套雕木刻;殿上悬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制作的“德润苍生”等匾额,四边雕刻飞龙出海和双凤戏牡丹的花边,艺术造诣极高。该宫是仙游县石雕木刻的艺术宝库。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亭宫 亦称“天后宫”、“吉水宫”,原在鲤城镇十字街(田岑底)。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因旧城改造,于1992年迁建于十字街会仙,按原貌重建。由门厅、正殿、两旁廊庑组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宫内有一浮雕石柱,精雕一百只形态各异的鸟类和一百朵形态不一的花卉,为省内少见的百花鸟套刻石柱。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潮宫 位于度尾镇砺山村。原为宋代书院,明代改为宫庙,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建,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由门厅、主殿、两旁廊庑和左侧厢房组成,占地800多平方米。宫内石柱上有郭怀师徒自清乾隆九年(1744年)至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60年精雕而成的蟠龙、麒麟、骏马、飞凤、花鸟、人物、云朵等图像。大门上刻有“庙对砺山观虎变,灵昭潮水庆龙兴”楹联,系清嘉庆年间书法家郭尚生的手迹。宫内有一个荔枝根雕成99只小猴的双耳三足香炉最为珍贵。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 俗称显圣宫、二妈宫,位于鲤城镇洪桥街。始创于明代,现保存的是清代建筑。1990年妈祖诞辰千年之际,由鲤城洪桥街群众及台胞集资,按原貌修葺。大门两侧有一对明代青石浮雕石狮,宫中悬挂一块清乾隆年间的巨匾,记述着自宋至清各代皇帝对妈祖的29次敕封,还保存一对清代湄屿贴金木联板。1992年4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贤庙 原为灵显庙,亦称五帝庙,位于鲤城镇南桥街。始建于明代。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戚继光率兵抗倭,刘元适、钟士秀、赵光明、史钟离、张元伯5位抗倭将士在南门壮烈牺牲,群众建庙塑像奉祀之。清顺治十年(1653年),里民曾学拱和刘俊伯等重建。由天王门、正殿、后堂、左右回廊厢房组成,占地1800多平方米。庙中尚存2块明代碑刻,记载该庙历史沿革;还有1只石龟,1对石鼓,均为明代文物。1985年,南门村民集资修葺,1984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纠察庙 又称岳帝庙,位于城东镇东门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1987年重修。由门厅、主殿、左右廊庑和厢房等组成。占地1000平方米。庙上下座椽木上保存清代画迹,是县内寺庙仅存的古代绘画艺术品。1984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地坛 又称社稷坛,位于鲤城镇十字街,为古代祀天地之神、祈五谷丰登之所。宋乾道初年(1165年)知县赵公绸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徐观复重修;清代屡次修葺,现存的神坛为清代乾隆年间知县陈兴祚重修。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寺庙还有:赖店白石院,园庄青龙寺、涌泉寺、文龙宫、灵济宫,郊尾放光岩、榜头出米岩、天柱岩。 古 塔 天中万寿塔 俗称塔斗塔、青螺塔,梵语称“阿育王塔”。位于枫亭镇塔斗山。始建于五代末,为方形5层实心石构,高7.4米,边长5.1米,基座用长方形石块砌成,第一层为须弥座,转角雕刻4尊大力士,四周雕刻8条蟠龙;第二层东南西三面刻有花卉浮雕,北面勒石碑文,边角雕4根束腰圆柱支撑;第三层有9尊浮雕佛像,角柱雕4尊金刚力士;第四层中间浮雕佛像,四角柱浮雕雷电金刚。各层边缘出檐处都雕有卷草花纹和莲花覆瓣组成的图案。顶为蕉叶合初轮刹顶。塔保存较好。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尘塔 位于凤山乡凤顶村九座寺西侧。唐咸通六年(865年),由正觉禅师智广创建,为历代僧人圆寂静化的荼毗塔。宋崇宁间(1102~1106年)赐名“无尘塔”。塔为三层石构,八角形空心,高14.22米,内径4.45米。塔尖为莲花葫芦形。基座为莲花石雕,各层角柱呈瓜椤形。底层下部八面刻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设南北开门,东南与西南两面有护门卫士浮雕。塔内有螺旋形石阶盘旋而上。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双塔 位于龙华镇灯塔村万寿禅寺前两侧。《龙华寺志》载:“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邑人郭勇为母70寿庆,捐建东塔;祈求母80大庆时再建西塔,合称龙华东西塔。”两座塔都是楼阁式仿木石结构,八角形五层空心体,塔基为须弥座。每层开四门,设四龛,位置逐层互换,并有回廊,护以石栏。每层皆辟一方洞,可架梯上下。第一层门旁有金刚武士浮雕;各层塔檐稍短,檐脊上各镇守1尊金刚罗汉佛像,柱顶斗拱作双抄三下昂,檐下各出三层迭涩,可直达塔梢。塔刹为合初轮刹顶。塔通高44.8米,须弥座由石雕力士金刚承托,东西开门,护门将军刻在底层东西两边。西塔于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焚损,东塔保存较好。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夫塔 位于榜头镇南溪村高望山主峰。为唐代僧契行所建。原塔为五层,八角空心,仿木结构,每层叠涩出檐。刻工粗糙,结构古老。塔下有唐代古刹遗址,面积1000多平方米,在遗址正中存有一块“恭祝今上皇帝”石刻。1989年1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由群众集资重建。 雁塔 位于鲤城镇县体育场旁。系明代尚书郑纪于万历年间所建,用于科举张榜,故名雁塔。石构楼阁式,六角七层实心。边长0.7米,通高12.6米。叠涩出檐,无雕刻,仅在塔东北面二层上刻“雁塔”二个大楷体字。塔刹为葫芦形。结构结实,保存完好。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渡塔 位于赖店镇玉塔村。明代始建,为石构楼阁式,八角形七层实心,叠涩出檐,塔刹为葫芦形,边长0.8米,通高12米。1985年,侨僧坚操捐款重修,保存完好。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