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鼓楼区志》石刻艺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鼓楼区志》石刻艺术

  石 刻

  鼓楼地区乌山、于山、泉山等遗存大量从唐代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相当部分为历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从内容上可分为:榜书、纪游题刻、题名刻、诗题、祈祷文刻等。书法上有:真、草、隶、篆、行书等。乌山唐代石壁佛像是福建省最早的摩崖造像;唐代李阳冰篆书《般若台记》是福州市最早的摩崖题刻。

  一、摩崖题刻

  乌石山摩崖石刻 位于乌山,有唐至清代摩崖石刻二百多处,分布全山,以邻霄台、天香台、道山亭等处尤为密集,有篆、隶、楷、草、行书各体。最早的是唐大历七年(772年)李阳冰的篆书《般若台记》,以及宋代程师孟、陈襄、李纲、梁克家、朱熹等人题刻。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阳冰般若台篆刻 原在乌山华严岩左般若台。全刻高3米,宽1.1米。分四行,阴刻小篆书:“般若台(下方有楷书:住持僧惠摄),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此刻与浙江丽水《忘归台铭》、缙云县《城隍记》、处州《新驿记》并称为四绝。“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2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依照原拓,重刻在清泠台下。

  于山摩崖石刻 位于于山,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一百多段。大都分布在鳌峰顶、戚公祠等处。鳌峰顶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题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山南的《南较场演武厅铭》是福州面积最大的崖刻。此外,还有宋代“廓然台”榜书、明正德督舶太监尚春题刻、张炜“平远台”榜书和清代官府镇压农民起义领袖蔡牵、朱濆的纪事刻石等。196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禄吟台 位于光禄坊玉尺山上。原为宋代法祥院旧址。宋熙宁三年(1070年)程师孟以光禄大夫知福州,公余到寺中游览、吟诗,并篆“光禄吟台”4字,高0.9米,宽1.2米,今保存完好。还有宋至清摩崖刻石多段。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山石刻 位于丽文坊后、中山路西侧泉山上。山顶有“越壑桥”、“望京山”题刻,皆陈衍书;还有黎元洪书“洛社遗风”,杨树庄书“剑胆琴心”等刻石。山上有“山阴亭”题刻,旁署“唐刺史裴次元建,田比陵刘溥修,侯官张国治书,闽侯欧阳英重建”。还有衡阳王风雄“唐裴刺史球场故址”等石刻三十多处。其中怀宁王若恒书《过冬梨记》曰:“是树闽中仅有二株,一在厂巷,一在泉山,大数抱,皆数千年物也,其叶能治背疽。”颇有价值。

  二、碑 刻

  贞元无垢净光塔铭 位于乌山崇妙保圣坚牢塔西南侧。碑坐西向东,通高4米,宽1.3米。碑首左右刻六螭,额篆:“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碑文记述唐贞元十五年(799年),福建观察使柳冕为祝贺德宗李适寿诞祈福,兴建无垢净光塔。塔毁于唐末黄巢入闽战乱,仅存此铭。是福州市保存至今最古的碑刻。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位于庆城路闽王祠内。唐天祐三年(906年)哀帝李木兄敕建,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碳质黑色页岩,圭形,碑额篆书《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文楷书,叙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政绩。于兢撰文,王倜书。白花岗岩刻椭圆形覆莲,碑座高0.91米,宽2.14米,长2.71米。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忠懿王庙碑铭 位于庆城路闽王祠北墙。宋开宝七年(974年),吴越福州刺史钱昱立碑。高3.58米,宽1.8米,下承龟趺,铭文载王审知世系、一生功绩,以及吴越改府第为庙祀的经过。碑于民国间断裂,今镶嵌于墙,少部分文字失落。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闽王德政碑的附属文物。

  球场山亭记 唐元和八年(813年)刺史裴次元于冶山南辟球场,即山为亭,剔石浚坳,得景二十所。一景一诗,共20咏。即:望京山、观海亭、双松岭、登山路、天泉池、玩琴亭、筋竹岩、枇杷川、萩芦冈、桃李坞、芳茗原、山阴亭、涵清洞、红蕉坪、越壑桥、独秀峰、镠坳、八角亭、盘石椒、白土谷,各一章,章六句。题诗作序于亭壁,观察推官冯审撰记,一时传为佳话。大中十年(856年),亭壁诗记无存;刺史杨发访求底本于地方官,勒刻于石。后碑湮没,宋熙宁二年(1069年),程师孟知福州,修复子城,取土于宣毅营北将军山下(即冶山下),得碑,命人以车载运,放置衙署新建大堂西庑,并为记。此后,碑又湮没。1958年,福州修建鼓屏路,发现《球场山亭记》残碑,宽0.9米,残高0.6米,碑正面刻冯审撰记;碑背面刻裴次元诗及序。现残碑存福建省博物馆,陈叔同就残碑作全面考证并订正史籍。

  御书刻石 在屏山华林寺。据宋梁克家《三山志·寺观》载,乾道三年(1167年),太上皇帝(赵构)因宠臣王继先贬谪福州寓居越山吉祥禅院,特地将寺院原有四见(倚云)亭,赐名“环峰亭”。又御书:“环峰、越山”四字,刻石于寺。由于年代久远,碑石散佚。1980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福州闽王祠发现残碑。碑残长1.1米,宽1.2米,圭形,额完整,正中篆书两行:“光尧云龙缠绕,鳞爪毕露”。额下残存一斜角,依稀可辨的是碑身,也是周以云龙图案为饰,碑文尚存楷书一“山”字,“山”字尚缺右边一点的一角,比较短促,近似部首,可能是“峰”字的残存。“山”字左边有小字款识:“德寿殿书”,其下已断残。在“殿”字下刻长方形印记,篆书双行:“德寿殿御书宝”,“书”字则刻在印记之中。

  于山碑廊 位于于山天君殿旁东西檐下。1980年,市文物部门收集散见重要碑刻建立。有宋至清代石碑18方。其中有宋蔡襄书“刘蒙伯墓碣文”、南宋绍兴“石敢当”、明张经撰“福州府四学新立学日记”、清林则徐撰“刘家镇墓志铭”,及宣统二年(1910年)真神堂碑等。

  冶山古迹 位于城直街。“冶山古”四字分别镌刻在四块0.60米见方的花岗石上,楷书,横排,字体雄浑苍劲。据郭柏苍《竹间十日话》载,系清福州郡守何茹莲所书,嵌镶在西侧护坡墙上。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林禅寺香灯田纪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何中魁撰文,华林禅寺立。1987年,清理大殿场地时发现。碑为白花岗岩石,圭形,高1.68米,宽0.75米,厚0.34米;碑座梯形,高0.4米,上宽0.90米,厚0.39米;下宽0.95米,厚0.44米。碑额直下四行,篆书:“华林禅寺香灯田纪”。文:“华林乃题□祖庭,为城北祝圣道场其来久矣。年代既远,崩塌因之。道目和尚行力因缘,有所□作。□明□圣□□□□□□□□□□□□□□铸铜钟,请藏经,建天王殿,又继起佛堂,俱规模宏壮。今承乏闽辖,时与诸同寅各有所捐,以济其功。□□其僧众□□□□□□□□□□□□□□□□□月米为给,心切悯之。因复捐俸贰佰玖拾两,向彭生善长蠡云购得原神光寺田壹佰捌拾叁亩,坐落□□□□□□□□□□□□□□□□地方土名□□等处,计□□米壹拾贰石捌斗肆合。又有寺租壹拾叁两壹钱柒分,年收租谷叁佰陆拾有余。□□□□□□□□□□□□□□外余以供香□□□斋粮。柒年于兹矣,时□粮务纷纭,里甲拖累,乃议于侯邑张令,另立田户,俾率行久远,□□□□□□□□□□□□□□□□行有日矣。□□□林□亩□□□□□□□后之僧众食斯粟者,毋逋课,毋缓租,毋惰鼓钟、毋遗香火,毋□於□□□□□□□□□□□□□於强邻□□□□□□□□□□,勿更张户册。勿听信奸胥。勿闻里排之椎敲,勿纵豪右之凌夺。则□□□□□□□□□□□□□□场,当州北山□□两□田□寺□□□□矣因令僧勒诸石云。时康熙癸丑戊立冬吉旦。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内升前礼部历任仪制精膳□等司棠印郎中。奉命册封平南王妃直副使□□□□□直隶保定府唐县事世袭阿达哈哈蕃。三转何中魁撰。”石碑的左下方有印两章,分别为6×6公分,字迹模糊不清。

  重浚西湖碑记 位于湖滨小学校内,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二月立碑。碑高3米,宽0.9米。碑文记述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重浚西湖工程始末,共四千余字,行书,李作霖募勒。

  文儒坊乡约牌 位于文儒坊口北墙,系清光绪七年(1881年)立,碑高2.2米,宽0.8米,嵌于坊墙之中,碑文:“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绪辛巳年文儒坊公约”等48字。每字约0.12米见方。此碑保存完好。

  御书“临米芾书”碑刻 位于津泰路区委大院内。碑刻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御笔亲书“临米芾书”七言诗一首,颁赐给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梅。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梅调任福建巡抚,把“临米芾书”刻石立碑,树于巡抚衙署内(今区委大院)。碑由螭首(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螭首高0.71米,宽0.95米,浮雕龙纹,中间刻有“御书”二字。碑身高2.37米,宽0.93米,厚0.23米。首尾刻有清康熙皇帝珍藏字画的三枚小玺,分别为“渊鉴斋”、“康熙宸翰”、“敕几清晏”。碑座已失。

  “关帝圣像”碑刻 位于原西关武圣庙内。圣像刻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螭首与碑身为整块青石打制,碑高2.63米,宽1.44米,厚0.20米,螭首为半圆形浮雕云纹,碑面上方从右到左镌楷书“关帝圣像”,碑面为阴刻关帝立像,像高1.42米,宽0.79米,左右为阴刻纹边,边宽分别为0.145厘米和0.143厘米。刻像为仰面抚髯,头扎软巾,身着铠甲,外罩长袍。碑面右上方镌有“圣训”二字,下文题“做好人、行好事、读好书、说好话。”右下方并列题有“雍正二年二月吉日,浙闽总督觉罗满保,福建巡抚黄国材仝敬立”。该碑现存于山碑廊。

  雕刻艺术

  魏杰像刻 位于东门塔头街。魏杰,字从岩,晚年称鹤山樵人。福州人,中年从事盐商,经营有方,遂成东门巨富。曾捐资兴修金鸡山地藏寺、鼓山涌泉寺、北峰九峰寺等,并开拓鼓山白云洞、桃源洞等十八洞景。清同治五年(1866年),魏杰为自己立下两尊石像,用端石雕刻,分别为立像和坐像。立像高0.88米,宽0.5米;坐像高0.55米,宽0.3米。石像分别刻有“同治五年岁次丙寅清和月良日,鹤山樵者魏杰题,时年七十有一”字。并为摆设石像建造房屋,称“鹤山草庐”。

  观音刻像 位于乌山南麓的石壁上,佛像高2米,头盘螺髻,身披梵衣,袒胸露臂,法相丰满,神态自然,具有唐代雕刻艺术的特点。据载,佛像为唐咸通六年(865年)神光寺僧广慧于尊胜堂后“得异石,琢为之”,为福建省最早的浮雕石造像。

 
 
 
前五篇文章

《福州市郊区志》寺庙、塔

《福建仙游县志》庙宫寺观、古塔

《长乐市志》寺、庙、塔

《莆田城厢区志》佛教

《莆田仙游县志》佛教

 

后五篇文章

《罗源县志》古建筑、石刻

《闽都记》郡东长乐胜迹

《闽都记》郡东闽县胜迹

《闽都记》郡东南福清胜迹

《闽都记》郡东南闽县胜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