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郊区志》寺庙、塔 |
 
《福州市郊区志》寺庙、塔 灵山寺 原名灵山院,在螺洲镇杜园村鳌山。建于梁大同元年(535年),为福州郊区现存诸庙历史最早者。寺字由大殿、配殿、观音阁等组成,占地面积946平方米。寺内存有清乾隆、嘉庆间重修灵山寺石碑。 升山灵岩寺 在新店镇升山南坡。始建于陈天嘉三年(562年),占地约15亩。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10多个殿堂组成。天井中有宋宣和六年(1124年)石槽。寺周围有任公台、洗药池、熙春台、不溢泉、鬼磨石、仙升岩诸胜。民国35~38年(1946~1949年)为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市工作部联络站。 林阳寺 在岭头乡石牌村瑞峰南麓。据方志记载始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寺边却有南朝“永定辛已(561年)四月”的隐山僧藏骨塔。现存寺宇为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寺规模宏大,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主建筑有天王殿、法堂、大雄宝殿、钟鼓楼、祖师殿、伽蓝殿、斋堂等20多座,占地面积1.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704平方米。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佛道教重点寺观之一。 鼓山涌泉寺 寺位于鼓山半山腰,前临香炉峰,后倚白云峰。相传唐建中四年(783年)有龙居灵源洞,从事裴胄曰:“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遂请僧灵峤诛茅为台,因号华严台,亦以华严名其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神晏居寺,有僧1500人。乾化五年(915年)改名鼓山白云峰涌泉寺,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涌泉寺经历代修葺,现建筑面积达11423平方米,由30多座殿楼阁构成一组精巧的建筑群。寺前有千佛陶塔,寺内有清康熙年间铸造的金刚般若钟、康熙皇帝题匾、明代天启年间塑造的释迦牟尼三世佛、2万多册佛经以及一批铜器、瓷器、书画等珍贵文物。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佛道教重点寺观之一。 西禅寺 在洪山镇凤湖村怡山,原名清禅寺、延寿禅院、怡山长庆寺。经历代修葺,该寺成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西禅寺殿宇巍峨,园林清幽典雅,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00多亩。新建有玉佛楼、门楼、池中亭等,还有新建的70多米高的报恩塔为福州最高塔。 地藏寺 在东郊金鸡山南麓,原系金鸡报恩寺的地藏殿,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年)。寺坐东向西,土木结构,主建筑有地藏大殿(大雄宝殿)、大士殿、达摩祖师殿、弥勒殿、伽蓝殿、念佛堂、文昌祠等。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佛道教重点寺观之一。 龙瑞寺 在城门镇梁厝燕山之麓,寺旁有池塘,俗称池墘寺,建于唐天复元年(901年),占地面积1303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大殿平面呈正方形,基座为唐代建筑,正面嵌十二面青石浮雕。殿内有一尊相传塑于唐代的石佛。天井中原有宋元丰五年(1082年)的千佛陶塔一对,1972年迁往鼓山涌泉寺前。 瑞迹寺 在城门镇林浦村瑞迹岭,唐咸通元年(860年)始建。现存的寺宇系1989年乡人重建。寺坐北向南偏东25度,土石砖木结构,两座殿堂并列,中隔一堵风火墙。东座有大雄宝殿、戏台、后殿,西座内有天王殿、三宝殿。 螺女庙 又名螺江徐氏仙女庙,在螺洲镇洲尾村东陬的大古榕下、乌龙江畔,隔江与五虎山对峙。庙用砖石砌造,单间,硬山屋顶,面积仅34平方米。 妙峰寺 原名高盖院,在南郊高盖山北麓。寺坐向东北,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10多个殿堂组成,占地面积2048平方米。1989年,建造海灯法师纪念堂。寺前有“仙人井”,圈状花岗质井栏外壁环刻;“嘉祐八年中秋癸卯岁次十五日”。 九峰镇国寺 俗称九峰寺,在红寮乡九峰村九峰山主峰南麓。寺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寺内由大雄宝殿、观音阁、伽蓝殿、斋堂、禅堂等10多个殿堂组成。占地2480平方米。 战坂境 在新店镇战坂村。境内祀李仁达及五代晋天福中与南唐兵作战阵亡的李仁达3个部将。境宇坐北向南,土木结构,由门廊、戏台、厢楼、大厅、天井等组成,占地面积674平方米。大殿前的4根檐柱及戏台前2根台柱的柱础均饰莲花浮雕,系宋代遗物。 光华境 在新店镇汤斜村边,始建于宋代。境宇坐北向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内有大殿、回廊、厢房、戏台、天井等,占地面积561平方米。大殿内有一个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石构香炉。 泰山庙 原名平山阁,又名泰山东岳行祠,在城门镇林浦村闽江边。庙由门亭、戏台、厢楼、大殿等组成。泰山庙两侧均有附属建筑,左为总管庙(宰相府),右为大王庙。均筑于高台之上。正中大殿祀宋端宗赵昰、益王赵昺。右偏殿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左偏殿祀陈宜中。 崇福寺 寺在北岭象峰南麓,新店镇鹅峰村东北侧,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寺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后废。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僧跬存在遗址上建“养母堂”,明崇祯,清康熙、道光、光绪间又续建其他殿堂。寺字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斋堂、禅堂、方丈室等18座殿堂,占地3816平方米。 白云寺 又名白云般若庵,在琅岐岛芙蓉峰之巅。明状元翁正春《白云庵记》曰:“太颠之鸣于唐也,似韩佛印之鸣于宋也”。据此寺可能始建于宋代。白云寺有奎光阁、朱子祠、大雄宝殿等建筑,占地693平方米。寺内存有清嘉庆及道光年间记事碑。寺东约50米,有观日台。 金山塔寺 在西郊洪塘的闽江南港,因寺建在江中礁岩上,宛如浮出水面的镇江金山寺,故有“小金山”之称。寺建于元代或元代之前,由石塔、妈祖殿、厢房、文昌祠4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75平方米。寺内挂有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匾:“是最胜处”。左厢“怡怡斋”是明抗倭名将张经读书处,右厢“借借室”是明学者林龙江著书立说之所。寺旁古樟相传为明状元翁正春手植。 螺洲孔庙 在螺洲镇吴厝村江边,庙始建年间不详,明成化十年(1482年)重建。孔庙的主建筑有大殿、天井、厢房、门楼、水池、棂星门等,占地面积1048平方米。大殿为土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7间,穿斗式加抬梁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殿内塑有孔子像。庙前的棂星门,由6根圆形石柱,11条石梁,12块石坊组成3个石门。高7米,面宽13.45米,厚0.74米。门上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青龙盘绕、鲤鱼跳龙门等精美浮雕。 怡山院 位于亭江镇怡山之巅,今为亭江中学校舍的一部分。怡山院由妈祖庙、观音阁、天后祠3部分组成,土木结构,.风火墙建筑,占地面积906平方米。内有石碑,碑文为:“新建天后三氏祠,册封琉球副使内阁中书长芦于宫篆光申捐洋银三百两,时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仲夏勒石”。院前有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记事碑,镌刻重修怡山院之事。 大王庙 俗称温汤境,在宦溪镇桂湖垅头村。庙坐东向西,土木结构,由前后两进组成,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庙始建于清代。民国23年(1934年)8月桂湖13乡群众在大王庙集会建立苏维埃政权,为革命遗址。
慧棱禅师塔 又名超觉塔,在西禅寺边。塔为石构,高3.68米,须弥座8角,饰动物花卉浮雕。覆钵形塔身壁龛内嵌青石碑,刻:“棱禅师之塔”。塔刹呈伞形,其宝珠为半圆形。塔是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慧棱圆寂怡山后建。 晏国师塔 又称神晏藏骨塔,在涌泉寺后。塔为4角单层,高4.5米,须弥座5层,底层边长1.98米,上雕万字形等纹饰。塔顶有4个石角向上挑起,塔刹呈相轮齿状形。塔身嵌边长0.62米的方形碑刻,楷书:“本山兴圣晏国师塔”。塔四周置石栏杆。此塔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 千佛陶塔 原在城门镇梁厝村龙瑞寺大雄宝殿前,1972年迁至鼓山涌泉寺大门前。东边一座名“庄严劫千佛宝塔”,西侧一座名“贤劫千佛宝塔”。双塔造型相同,均为陶质,9层8角。每座高8.3米,塔的须弥座饰莲花、舞狮、侏儒,题刻建造年号和建塔工匠姓名。东边塔身有佛像1092尊,须弥座有楷书:“当山比丘造乾恭为四恩三有,法界含生,特发诚心,敬造庄严劫千佛宝塔一座安于大殿前,永为四众瞻礼,然愿当来常值□□,时宋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十□□日谨题……”。西边塔身有佛像1122尊,须弥座有楷书:“闽县永盛里清信弟子郑富与室中谢三十一娘各为□四恩三有,法界合生,同发心教造贤劫千佛宝塔一座……时大宋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十月初一日谨题。缘化僧若观,劝首住持传法沙门载文,匠人高成。” 林浦石塔 在城门镇林浦绍岐村江边。在古代,塔被视为闽江水运的一个航标。由花岗岩砌造,7层8角实心,高约6米,须弥座周长8米。塔身每层均有佛像浮雕,每层塔檐凿造瓦当,塔刹呈葫芦状,须弥座镌刻有“绍熙四年(1193年)仲□重修”。 圣泉双塔 原在鼓山镇园中村圣泉寺佛堂前,现移置于山九仙观。双塔高均5.05米,须弥座周长4.56米,塔刹尖顶,7层8角实心。塔身每面雕有佛像,每尊佛像两侧刻有佛名及施主姓名。须弥座刻有建造年间为“大明万历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吉日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