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二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二十)

 

  我们看第四段:戊四、明行阴即藏性

  这个‘行’就是一个流动相,我们凡夫的心不是寂静的,他是一个躁动的、动态,这个动态就开始造业了。所以前面的第六意识是想像,这个行阴就是造作。当然它的造作其实受了想阴的影响,你的心往哪一个方向思考,你认为财富是跟人家分享的,你有这样的思想,你就会造作布施的业出来,所以你造作的一个方向,是受著想阴的主导,所以到想阴之后变成行阴。

  我们看经文: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

  【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那么我们内心的一种造作的功能,是什么意思呢?佛陀说就像一个暴流,就是一个从高山上,流下一种快速的水流。那么这个水流的性质有两个:第一个、波浪相续;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它中间是没有中断的;第二个、而且它前面的波浪跟后面的波浪,不会互相的超越。所以当我们在造一个业的时候,一直造业,那个心是念念相续的,才能构成业力。

  你看我们造业的时候如果中间忏悔,那么这个业就没有成就。就是你在做的过程当中,方便时、根本时,在整个过程当中只要你忏悔,然后改过,那这个业就不能成就了。所以业一定要怎么样?相续,很坚定,那么这个果报就很坚定。唯识学讲一个业的成就,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意乐‘:你要有这种动机,你看你你开车来慈明寺,你压死了三只蚂蚁,这个算不算罪业?这根本不是业,这个不能讲罪业,因为它里面没有动机啊,没有意乐啊,这顶多也是无记业而已,不能讲杀业,杀业的成就要有杀心的、要有意乐的。第一个你要有‘意乐’

  第二个、你要有加行:你要有方法,你要采取行动。

  第三个、‘究竟对方死亡’。

  所以这个业它要像水流一样,一个接一个,要有相续力、坚定力,要有意乐、加行、究竟才构成一个业,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在这段文,蕅益大师讲出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你读到行阴以后,你要去思考两个问题:

  一、造业是谁?二、忏悔是谁?

  说:诶!造业是我啊,我在造业啊,也是我在忏悔啊!不对!

  造业的就是:你那个内心当中,那个念念相续的念头,行阴就是那种造作,是行阴来造作;现在你忏悔呢,也是靠行阴缘三宝的境界来忏悔,所以我们真正的造业是行阴来造业的。

  当然这个行阴我们作不了主的,从修证的角度,它是受著想阴的主导,还是在你的想像,你是正确的思考,或者邪恶的思考,就引导这个行阴去造业了。

  我们看第五段:戊五、明识阴即藏性

  这个识阴就是一个我们讲异熟识,第八识的一个仓库。前面的感受而产生想像,带动我们的造业,那么这个业造完以后,跑哪里去呢?跑到我们第八识。第八识全部一五一十的把它收藏起来,就累积一个来生的能量。我们看这段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好,我们讲出一个譬喻说,比方说有一个人取频伽瓶,这个频伽瓶就是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这种鸟,一个身体两个头,因为形状很美丽,所以商人就把它做成一个花瓶的形状。但是它本来是两个头,但是两个嘴巴是相通的,但是这个时候把两个口啊向外开通的口把它阻塞。

  一个频伽瓶阻塞两个孔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我、法二执;凡夫因为执著有一个内在的我,跟外在的法。这时候我们就产生生死轮回了,就有以下结果了: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那么本来迦陵频伽瓶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是一空无二空是相同的,但是这个人把这个瓶口塞住以后,他就认为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不同。那他怎么做呢?他就带着这满满的虚空啊,擎(擎就是携带)拿着这样的一个瓶子啊,就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远行,到他国去享受。

  那么‘识阴当知亦复如是’。这是比喻什么呢?比喻说:当然阿赖耶识或者讲异熟识,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根本。它就不断的释放业力、成熟业力,创造一个果报,又创造一个果报。但是它在创造果报当中,其实它的本性还是毕竟空寂的,我们讲梦里明明有六趣,就是阿赖耶识当它被阻塞的时候,被塞住的时候,我们看到无量无边的一次一次的生死轮回,但是你‘醒后空空无大千’。其实这个花瓶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是不二的,阿赖耶识的本质,跟真如是不二的,是这个意思。(51:53)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一面:

  我们前面讲到‘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它的重点就是‘把心带回家’。所以《楞严经》在处理生命的状态──第一个先调整你的心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你一定是安住在不生灭心。因为带有情感的心、带有情绪的心,是做不了什么事情的。

  所以你要先检查你的心,这个心是外境刺激产生的一种生灭的攀缘心,所谓情绪的心?还是经过你如理的思惟,产生一种智慧观照的心?你这个心,分别它真、妄是很重要的。那么当你把心态调整好以后,接下来就是好好的、务实的、面对你的身心世界,去改变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创造未来。

  前面的‘识阴’、色受想行,它的根本就是第八识。为什么呢?因为你前面的色心诸法的业力,都是第八识保存。

  所以第八识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摄持义,它能够把你过去所造的善恶业,都把它保存起来。

  第二个变现果报。它把果报变现出来。

  从这个第八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造业的时候,它不是马上显现出来。譬如说,你今生持戒、布施,诶!我怎么还是很贫穷呢?不是这个意思。佛法的因果论是隔代受报的,隔一代的。前生造的业,今生才来受;今生造的业,来生才受。为什么呢?因为它要经过一个保存期,一个成熟期。所以因果的思想,很多人没办法接受,就在这个地方。

  他今生修这样好,造了这么多福报,他贫苦依旧、痛苦依旧、多病依旧。要是不懂佛法道理的人,就毁谤了。所以我们讲过,你今生的受用叫做‘认命’,但是你积集的资粮是来世才受用,所以你看第八识它‘用饷他国’,它是不断的保存、保存,等到力量够了,它这个频伽瓶,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受果报。

  我讲实在话:你今生造的业,当然我们也不否定有所谓的花报,你的业…特别强,在结果之前先开个花。但是你今生所表现的果报,绝对不可能是,大概是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而已,除非你那个业特别重,那叫夺业。

  你那个业强到什么程度呢?把过去的业夺过来,那一般人做不出来的。那要很强的业。我们一般人所造的业,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都先保存下来。你说:诶!我布施以后,我身体变好。那个只是花报而已,那是把利息让你先受用一下,本金等到来生,是这样子的啊!

  佛教的因果思想,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缘故,因为有保存的缘故,所以它是隔代受报的,是这样子。

  好,我们看附表第三《观照智慧》:

  附表第三,我们如何来正确的观照我们现前的身心世界?怎么去面对自己,来改变自己呢?这个地方有二段:第一个我们讲到‘正示三观’。第二个在‘别明假观’,先做一个总标。

  佛教的观察,都是在观这一念心,所以在《楞严经》的观心法门,它都是一个思想:‘莫向外求’。你要了解你的过去、你想要知道你的现在、你想要预知你的未来,都在你的一念心中。那么心中怎么观呢?

  第一、空观照了心性不变之体,所谓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空观是直接照了我们那个‘缘生性空’,照了我们那个清净的本体,所以这个时候空观是离一切相。

  但是假观是照了‘心性随缘之用,循业发现’。心性它的本体是离一切相,但是它的作用又即一切法,这个‘即’就是具足一切法。心性它本身没有任何相状,它也不是人的相状,也不是阿罗汉的相状,也不是菩萨的相状,但是它随时可以现任何相状。

  为什么呢?因为它具足十法界的诸法,只要你业力准备好了,你去熏习心性,它就把你相应的法表现出来让你受用。所以我们自己是怎么样呢?我们是自己去受用你心性所显现的法,因为它心性本来就具足一切法。

  所以’假观‘它是一个循业发现,你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去熏习你的一念心性,它今生就表现人天的果报给你看。你造杀盗淫妄的业,去熏习你心性,它就表现三恶道的相貌让你受用。假观就是我们个人循业发现,这完全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

  那么‘中观’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我们同时也知道我们清净本然,我们也同时知道是循业发现。你要把‘清净本然’跟‘循业发现’两句话把它变成一句话,合在一起观察,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它同时是清净本然,它同时是本来无一物,但是它同时又有很多的假名、假相、假用。虽然有很多的假名、假相、假用,又同时是清净本然,这二个彼此不障碍,这就是我们对五阴身心的一个了解。

  当然从它的时间上来看,空观比较重视的是当下现在,对当下的安住,你一定是先把现在安住下来。假观是偏重在开创未来,因为假观是在调伏。所以空观偏重安住,假观是偏重在调伏,你要改变你自己的想法,你就可以改变来生的生命。

  好!那么这是一个‘总说’,那么当然在这个地方,空假中三观,智者大师提出‘一念心性具足三观’,它的重点在假观。

  我们的一念心具足十如是:所谓的如是‘相’、如是  ‘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那么智者大师在观察你内心假观的相状,是从这十个角度来观的:

  首先第一个是:如是相  (这是一个总说。)

  智者大师把内心的相状分成四种:

  第一个、叫做增上的恶心:

  这个‘增上’的意思就是他的心是坚定的,他经常生起很明确而坚定的恶念。你看有些人他动不动就生气,很自然的。那么你日常生活当中,你观察你内心的相貌、起心动念,大部分都是贪嗔痴的,那么这种人就是‘三途种性’。也就是说,你内心的相貌是增上的恶念,不管你造什么业,你来生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三恶道待着。

  2、如果你是增上的善心,你日常生活很自然会产生布施的心、持戒的心,别人刺激你,你经常选择忍辱、选择吃亏,那么你来生的果报就是人天果报,这叫‘人天种性’。

  增上恶心叫做三途种性;增上的善心,叫人天种性。

  第三个、是出离心,这二乘种性。

  有些人看到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的。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看到别人也没有慈悲心。所以他对生命是全盘的拒绝,这种人,他的种性就是‘二乘种性’。他很有可能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他先到偏空涅槃去一趟,然后再迴小向大,因为他是属于这种出离心的二乘种性。

  那么,有些人他的心是菩提心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这个是‘菩萨种性’。

  智者大师把这个心的相状,分成以上四种心,决定了你未来整个未来的果报。

  那么,这个心,这个相,它有它内在的性。这个‘性’以不变,就是很难改变了,你这个念念之间,过去生数数熏习啊,产生一种强烈的习性。

  ‘相’是表现在外,‘性’是隐藏在内,叫做性。相一定有性,性一定有相。那么当我们把相跟性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生命的主体,这个‘体’就是相性的结合,名之为体。把外在的相,内在的性,把它结合在一起,就是构成一个生命的主体。

  那么这么一个生命的主体,(11:56)它有它的‘力’,它有潜在的功能。比方说一个人经常起贪嗔痴相状的人,他虽然没有外境的刺激,但他的心,有潜在造恶的功能,只是没有环境刺激而已,缘缺不生而已。如果一个人经常培养一个善良的心、布施持戒的心,即便没有环境让他修善,但是他内在的潜在,是造善的功能。

  (五)等到因缘具足了,外在还境允许了,它就产生作,它表现出来了,叫做作。力是潜在的能力,作是显现在外的作用。等到因缘具足了,外在环境允许了,他就产生‘作’,它表现出来了叫做‘作’。这个力是潜在的能力,作是显现在外的作用。

  那么一个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念恶念呢?  ‘因’:事出必有因。

  我们一个人的果报,外表的色身是变来变去的,所以你要是看到你前生的样子,你会认不出来,诶!这是我吗?你认不出来。但是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色身是不能继承的、外表的财产也不能继承、但是你的思想是可以继承的。你看有些人他喜欢拜佛,他前生喜欢拜佛,他今生还是喜欢拜佛;有些人是喜欢打坐,喜欢静态的打坐。为什么呢?这叫等流性嘛,他前生就喜欢打坐,他今生来还喜欢打坐。所以你看那些钢琴弹得特别好的人,他今生一看钢琴,他就忍受不了,就赶快想要上去弹几下。

  所以我们内在的思想,是继承前生的思想。所以,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当然这当中有一个过程就是‘缘’。你今生所接触的教育,这当中特别是佛法的教育。一个人要彻彻底底的改变思考模式,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觉悟,没有其它的方法。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你。

  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而那种改变的力量,来自于你内心的觉悟。你看受戒,为什么佛陀要你自己‘发心’?你自己缘境发心─我重新开始,过去的种种譬如昨日死,我从今天开始,我生命当中有三大目标:第一个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化。为什么这样的愿你要自己发出来?就是这个‘缘’,你内心当中要产生一种觉悟的力量,然后去改变你过去的因。所以这个因要变成果跟报之前,‘祸福由因,改变在缘’嘛。

  我们对于过去所留下来的思考模式,有二个选择:

  第一个、你选择随顺: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个想法,现在还是这个想法,那么这个时候就增长广大了。诸位要知道啊,你不对治妄想,就表示随顺、就是增长广大。说,我没有对治它,我也没有随顺、没有增长啊!你没有对治就是在增长,你顺从它嘛。

  第二个、你采取忏悔对治:它的势力就减少、减少。

  那么经过这个‘缘’的改变以后,你可能是用觉悟的方式,或者你是用这个放纵的方式,那么最后会产生一个‘果’跟‘报’。这个‘果’是约著等流果来说的;这个‘报’约著异熟报。

  什么叫果跟报呢?比方说,你造了杀生,这个杀生你会有一个果、一个报。你造了杀生,你来生还很想杀生,这个嗔心增加了,等流习性增加了。第二个你因为杀生,你可能会来生短命多病,这个是报,报受完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比较害怕的是那个习性,因为这个报是生灭法,它受完以后,就像这个电池放电,放完以后就没有了。但是你留下那个痕迹,那个功能、那邪恶的功能啊,就像那个滚雪球一样,它就不断在你内心当中不断的酝酿,所以你看有些小孩子,看到众生就很想去伤害它,这个就是前生的等流性。

  那么:我们从我们内心的相状,我们看到过去的因,也看到你现在面对的缘,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一个整体过程,这个‘本’就是你最初的相,这个‘末’就是最后的果报,它是彼此是互相相应的,你有这个相,你未来就会有这个果报。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从这个相所观察的,理论上是通于五阴,但是智者大师所说的‘相’,主要是第六意识,就是想。五阴当中,色没有必要花时间,那只是个果报而已。感受你也改变不了,我们佛法不改变感受的。行阴跟识阴特别微细,你也改变不了。

  所以整个五阴当中,我们要掌握的是你的思考、想像。你面对你的想像的时候,第一个,你知道你的过去,大部分的时间是打什么妄想,你大概知道了。你看你一天当中的起心动念,你大概知道你前生大概都在想些什么事情。

  所以我们一定要承当过去的。但是问题就在这里,所以有时候我想:一个人生命,如果今生才开始那该多好?那很简单啊,才几十年嘛,你能够产生多大的妄想?我们学佛难,就难在我们要承当过去无量无边的生命,这个就很麻烦。每一生都打很多妄想,都留下痕迹来,所以内心当中很多、很多的想法。

  当然:过去是不能改变,我们只有承当,但重点是,你要怎么面对它?本经的思考模式很简单: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不管妄想怎么样,不要随顺它。它本身没有真实性的,达妄本空。

  我们《楞严经》没有要你去把妄想断掉,你动一个要断妄想的心,想跟它抗拒,那你就很辛苦了。《楞严经》只告诉你说,你不要住在妄想,没有要你去对治妄想!你不要不自量力啊!去对治妄想,你不是它的对手啊。它无始劫熏习而成,你短时间的修学佛法,你不是它的对手的。

  所以你修行要有理观,不能只是用事修的。

  第一个你不要住在妄想,要安住在真如。然后你去培养一个善念,来取代妄想。所以这个‘调伏’,就是开始培养一种善念,用布施的念头来取代,或者用布施的念头来调伏悭贪的心。用持戒的念头来调伏破戒的心。用忍辱的心来调伏嗔恚的心。所以整个在观心法门当中,关键点在第一个‘相’,你从相当中看到过去。

  第二个‘缘’,你今生的态度。

  你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他本来是学医的,后来他遇到一位算命的孔先生,他说:你这个人很聪明啊,你应该读书啊!他说:你读书以后,你的功名可以做到县长。他讲三件事:第一个你的功名到县长;第二个你今生没有儿子;第三个你的寿命不长,只有到五十三岁。

  后来他很多的事情,果然都被印证了,这个时候,他就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意义,都被算准了。一个人果然不能摆脱过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他对于生命,他只有看一半,他只看到‘我从什么地方来’,所以就认命。这部分当然对,但是一个人看生命,不能只看这部分,你还要看到‘你将往哪里而去’。

  后来他遇到云谷禅师,告诉他:祸福由因,改变在缘,你不要老是看过去,你要看看你的未来要去哪里比较重要啊!所以当一个人开始重视未来的时候,他开始自我反省。他就反省啊一个人要找原因啊,你今生的生命怎么会这样子啊?你向内心去观察,你就会找到原因。后来,了凡四训找到两个原因:我为什么会短命?为什么会福报这么薄?为什么会跟众生没有缘,都没有人愿意做我的儿子?他自己反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没有‘容’。对别人不能包容。还有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只要他自己看不起的人、思想跟他不一样的人啊,他那种苛薄,批判特别强,没有包容的心、太清高。

  第二个,没有‘忍’,容是针对人。‘忍’是针对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耐烦、没什么耐性,所以就造成他没有儿子跟薄福的第二个原因。

  所以他开始修正。他往他内心的世界,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大乘佛法都是用沟通的,跟自己沟通。你必须要回到你内心的深处,跟你过去的你沟通。强迫是没有用的。你看过去的我:是颠倒的,造了很多业,打很多妄想,当然业该受的都受完了,问题是这个妄想留下来。过去是颠倒的你,现在是觉悟的你。

  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内心有两个你,一个是过去的想法,一个是现在的想法。所以你看我们经常会矛盾啊,真妄交攻。没有学佛的人,他只是一个想法,他很正常。你看学佛的人很矛盾就在这里,经常是真妄交攻。圣人也没问题,圣人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清净的想法。那么我们在非凡夫、非圣人,这个过程是最麻烦的,两个想法。

  那你必须用觉悟的心跟它沟通:诶,不要这样子,你现在这样没有包容心,对事情没有忍耐心,你永远成不了大福报。他开始改变自己,所以从前面的相状观察,他得到了启示,开始从言语上对治。很多事情开始包容,把胸量扩大,结果他又生了两个儿子,这个花报就出现了。两个儿子都做官,他本来五十三岁,活到七十四岁。他本来的官是做到县长,一个地方的小官,后来做到中央的高官。

  所以我们的意思就是说:佛法认为‘祸福由因’,这一块是没有错,但是你要同时看到‘改变在缘’。这部分外道没看到,外道只会把你的命算出来,他没办法告诉你怎么改变的。就是调伏。用种种的善巧方便,让你的心有容、有忍,往光明的面走。

  所以,你心态改变的时候,你的果报就改变了。那么这个就是以空假中三观,来面对你的想法、来调整想法。那么这个时候你会从一个比较狭隘的、丑陋的五阴,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五阴,它的主导性就在这个‘想’,从这个地方来。

  好,我们看下一段:

  那么前面的“理论篇”,我们讲了两个重点。第一个、心性的安住, 第二个,对五阴的调伏。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二十一)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之序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二十二)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之帕奥禅师简介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之三版序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十九)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十八)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十七)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十六)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十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