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16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三十八面倒数第六行,从底下一段看起。 「又云:观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无相转名无作(即无愿)」。我们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个还是《智度论》里面所讲的,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看破、怎样放下。观诸法空,《般若经》上讲得最多,一般同学很多读过《金刚般若经》,《金刚经》不长,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在这个经上开悟的,因此这部经在禅宗就变成第一经,基本的、必须修学的课程。经文不很长,大概只有五千多字,鸠摩罗什翻译的,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念的人特别多。经上最重要的句子,也就是惠能大师从那里开悟的,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教我们对整个宇宙万事万物的看法,讲得很简单、很清楚,教我们看这一切事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观诸法空,在三解脱门里面这是空解脱门。 空在哪里?空在色中,色即是空,空不在外面,空就在万事万法之中,你见到空了。为什么会见到空?你见到所有一切法因缘所生,像《中观论》上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我是佛说的,因缘生法没有自体。我们常常拿这串念珠,我们看到是一串,当体把它看到空,它是一粒一粒的,这绳子串着的,这是缘生的。我们把绳子解开,它一粒一粒,这一串的相就没有了。这一粒一粒的,我们看这个,这是树子,这是树上长的,也是因缘生法。缘聚,它有一颗珠子;缘散的时候,珠子就没有了,珠子就变成粉末。放久了,你不用它,放那里,它就变成粉末,风一吹都吹散掉了。聚,它就有相;散了,相就没有了。不要等它散你才知道空,现在就知道它是空的,它的相不能维持永久,总有一天它会坏、它会散,当体即空,这是智慧。我们看一切法都是如此,包括星球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有机会到天文台去参观,几乎常常能看到太空当中星球爆炸了,这星球就没有了。所以星球它的存在,佛经上讲成住坏空,星球没有了。我们也很可能常常发现,这地方原来没有星,突然出现一颗亮晶晶的星出来,我们知道新的星形成了。老的星,这也是讲死亡了、毁灭了,在太空当中有成住坏空。你就晓得,什么都是无常的,不只沧海桑田,我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知道一切诸法缘聚则有,缘散就空,所以这知道是空。既然晓得是空,就应当於空中不可取相。 什么是空?相是空的,所有相是空的。所有的相,动物有生老病死,他存在这个时间不长。人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想想老一辈的人,父母一辈的人不在了,祖父母一辈的人不在了,在这个无限时间长河里面,他存在只是一小段,这一小段以前没有他,这一小段之后也没有他,都不在了。然后立刻就想到自己,我们自己在时间长河里也是占着一小段。有人时间短一点的,三、四十年就走了,时间短的;有人时间长一点的,七、八十岁也走了。七十岁以上,中国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以上的人不多了,七十以下走的人很多。所以我们要晓得,这是一场空。既然是一场空,这个不可取是别着相,着相错了,就是对於这些相不要执着,不要去分别。大乘菩萨,不但不分别、不执着,他对一切相里头他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人?这个经上讲的这些大士、这些菩萨,那叫高人,他不起心不动念,他没有烦恼,他不造业,非常高明。他并没有把那个相拿掉,为什么?没有必要,相是幻相,都不是真的。明了,对这些相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人就是佛,这个人就是法身菩萨。在这个时候,就不叫空,就叫无相。看到这个相,就不用空这个名词,用无相。 下面,我们知道相是假的,相是假的就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讲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就不应该有作。这作是什么?作善、作恶、作无记。无记不谈了,我们只谈善恶,不应有所作。你要作善,三善道,果报在三善道;你要作不善,果报在三恶道,那都搞轮回。什么叫不应有所作?学佛菩萨。释迦牟尼佛也示现住在这个世间八十岁,外国人讲七十九岁,讲实足年龄,在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也是走这么一段时间,你看人家能够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对了。这一生怎么样?没造业,恶业没造,善业也没造,这就高,他没有轮回。就是我们前面跟诸位所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爱、取、有」,这是这一生当中造的因,他们有本事,你看表现爱、表现取,这后头没有「有」。这是怎么回事情?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这就是小乘,他要不起心、不动念是大乘。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法身菩萨不造业。法身菩萨个个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他们能恒顺众生,跟众生和光同尘,他就是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帮助众生所表现的,无尽的善巧方便。帮助众生、成就众生,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启迪众生,帮他开智慧,让他慢慢的觉悟。不能觉悟,把他拉靠近觉悟;跟觉悟靠得很近了,那就帮助他豁然大悟。这些佛菩萨有这种能力,他们确实是自性里面透出来的智慧德能。我们如果业障不太重,遇到之后,一生肯定成就;业障深重的人遇到了,要大幅度的消除我们的业障。我们用十二因缘说,表现有爱有取,没有分别执着,这个时候就叫无作。佛法里常讲「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是这个意思。无作而作还是无作,无愿,愿跟作是同样一个意思。 「譬如城有三门」。一个人一个身体没有办法同时从三个门入,要入那只能从一门。「诸法实相」比喻作「涅盘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这好,从空门入。不得是空,不着空;亦不取相,不着有,就是前面讲的「不住无为,不住有为」。为是作为,不执着无为这就是不着空,不执着有为就是不执着有,空有二边都不着,这个人就入进去了。这个入是什么?开悟了,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后面这两门,无相无愿就不必去理会,这已经就入门了。只要一门入,门门功德都圆满的得到,圆满的成就。 「若人入空门取相得是空」,入空门着了空,取相得是空,这人是什么人?小乘阿罗汉、小乘辟支佛,他们确确实实,所以这叫偏真涅盘,他着空了。这个涅盘不是真的涅盘,着空了。二乘人着空,权教菩萨着有,这个权教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着有,他就没有办法证大般涅盘。声闻、缘觉是证相似的小涅盘,就是这个三解脱门他以为是进去了,但进去着了相,他不起作用了。这个着相,大乘教里面佛说叫无为坑,小乘人掉到无为坑去了。但是他会出来,阿罗汉比较笨一点,两万劫,他会回小向大,就出来了,只要不执着空就出来了;缘觉比较聪明,一万大劫,他也觉悟,他也出来了。这个一出来,他就成了菩萨,在四圣法界是第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佛,这个佛,天台大师称他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相似。为什么不是真佛?佛跟凡夫的差别,佛用真心,凡夫用妄心,就是用阿赖耶,把阿赖耶当作真心。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还是用阿赖耶,也就是说没有能够转八识成四智。如果真的转过来了,把阿赖耶转变成大圆镜智,他就是真佛,不是假佛。那一转,十法界没有了。诸位要知道,为什么?十法界是阿赖耶变的,阿赖耶一转成大圆镜智,因没有了,十法界的因断掉了。所以他从十法界当中就醒悟过来,好像作梦,梦醒了。醒悟过来是什么境界?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真成佛了,这个时候天台大师称他为分证即佛。 后面还有圆满,他没有证得圆满,圆满是常寂光。他要在实报土里面待一阵子,那个里面是什么?等无始无明的习气自自然然的消除掉。这个地方没有方法,说我用什么方法把这个无明习气除掉,一动这个念就坏了,又迷了。所以在那个境界里就是随它去吧!时间长自然就没有了。要多长的时间?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不是讲别的,是讲这桩事情,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一天开始。就是说你证得圆教初住菩萨,你生实报庄严土那个时候算起,经过三大阿僧只劫,那个习气自然就没有了。菩萨在那个时候,这经上也有个术语叫「无功用道」,宗门里面的话叫「此处用不得力」,没法子用力,想都不能想,自自然然就没有了;无明烦恼真的断了,就是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了。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实际上来讲是平等法界,真平等,智慧、神通、道力都平等,那一点无始无明习气不碍事。这个境界菩萨还有事吗?有,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经,他不都来听吗?来当影响众,这就是事。他到这个世界来听经,来去自如。同时,他跟众生要是有缘的话,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就是他的事。虽然有无量无边的这些事,他没有起心动念过,这叫无作,无作而作、作而无作。 这个境界距离我们虽然很远,我们知道了,我们在经上听到佛这么说了,我们明白了,听懂了。听懂了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有习气,怎么学?我们的习气淡一点就好。一年比一年淡薄,这就很得力;如果能说一个月比一个月淡薄,那你就快到成功的境界。特别要警告自己,就是自己要有警觉性,在一切境界里头,情执不可以太浓,那个不是好事情,那是业障。情执要慢慢把它淡化,家亲眷属要用佛法去感化他们。我们修得很好,一家和睦,一家欢喜。他看到你很欢喜,他自然就向你学习。他不如法的事情,你要有善巧方便,你不能说看不惯,你在造罪业了。尤其是你学佛了,吃素,他们还在吃肉食,你不能障碍他,随顺,他就欢喜。你要是批评他,他心里多难过,他跟你两个对立,你就错了。让他慢慢自己觉悟,回头。 我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我到台湾去了,一个人去的。在台湾遇到佛法,也在台湾出家,当年在台湾也是环岛到处讲经。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跟香港同修结了法缘。好像是在八二年还是八三年,我跟家人取得联系,中断三十六年,三十六年音信不通,知道我母亲、弟弟还在。隔了一年,我到香港讲经,就把他们接到香港,母亲跟我见面,就是中断三十六年,第一次在香港见面。她看到我出家了,看到我讲经很多听众,她也很欢喜。在香港,我们住在倓虚老法师所建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晚上我在那边讲经。中午,饭都在那边吃。我问我母亲想吃什么?她想吃鱼。我就吩咐厨房里头每天给她炖两个小鱼。她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看到我们这个样子,我不劝她吃素,把佛法这些好处告诉她,劝她念阿弥陀佛,能吃素当然最好。我告诉她,我吃素已经几十年了,身体很好。她回到上海之后,她住在我弟弟家里,他们住上海,回去之后她就吃长素了。这个好!不要劝,劝会起反感。所以一定要以关怀爱心帮助他,慢慢的去转变他。一般人不知道素食的好处,以为吃素没有营养,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懂得素食好处,素食健康。这么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参与联合国的国际和平会议,到处走,认识许许多多的新朋友。这么多年来,最热的一个问题,就是朋友们聚会在一块,问我这身体怎么保养的?大家都问这个问题,可见得对身体很关心。我告诉他,保养身体两个方法,一个是清净心,第二个是素食。我说你来问我,我就是这样保养的,没有用任何的补品,也没有医药。我的生活很简单,而且吃得很少,不吃零食,没有零食的习惯。 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曾经有五年我日中一食,吃一餐。李老师每天吃一餐,他吃了几十年,身体好!八十岁的时候你看他,就像五、六十岁的人,你看不出他的年龄。我们这些学生预估老师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岁,大家都这个看法。九十七岁走了,怎么走了?食物中毒,这很冤枉,他是食物中毒走的。所以生病那个时候我去看他,总给我讲了很多次,提醒我,不要到馆子吃东西,馆子里面的东西不干净。他本身是个好医生,正因为是个好医生,害了他。因为人家送东西给他吃,他的习惯,当人家面吃完,让大家欢喜。他山东人,喜欢吃面食。第一次中毒,他知道,那个面条是一把一把的,里面有放防腐剂,干的,大概时间久了,过期了,同学们没有这个常识,煮来给老师吃。老师闻这个味道,知道,知道有问题,吃了。吃了回去之后就吃解药,真的解了,这毒解了。像我们不懂这个,我们不敢吃,他吃了可以去吃解药。过了半年,又碰到一次,也碰到这个情形,他也是这样吃了。回去吃解药的时候来不及了,它毒扩散了,扩得很快,毕竟年岁大了,九十七岁,他这一点疏忽了。 所以,对饮食这一方面,特别提醒我们这年轻人要注意,稍微味道变了一点就不要吃。特别像豆腐这一类的,馊了,味道变了,就不可以吃,绝不是糟蹋食物。你要发心的时候,馊了、坏了的还要吃,不敢不吃,怕这不吃糟蹋,或者是犯了过失,糟蹋粮食,错了。糟蹋粮食,你要用生病,甚至於死亡,你去面对它,这就错了,佛不是这样教人的。佛陀在世,托钵的时候托到东西,当天要吃完。如果吃不完,喂鸟兽,布施给畜生,不可以吃隔夜的东西,这是佛的戒律。因为过去没有冷藏,不可以吃隔夜东西。所以佛的教诫,我们想到合情合理合法,对我们一般凡夫的生活健康,佛是非常关心的。我们要能想到,那么大的一个僧团,一千多人常常跟着他,这常随众,还有临时来参加的,我们估计,绝不会少於三千人,常常跟到他老人家身边。 这个地方讲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法门,我们在生活当中,灵活的去用它。观空,非常重要,常常想到《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者想到《大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当我们名利当前的时候,动了心,把这些句子多念几遍,我们想的那个念头、妄想的念头就会止住。有些业障重的,名利现前的时候,他把佛的话忘掉,他就想不起来。所以警觉要高,境界一现前,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觉悟得快,我就能止住,就不造业。 这个人从空门着了空相,「於是人不为门,通途更塞」,这就是堕无为坑。对於这个人来说,这个空不是他悟入的门,他着了空。着了空,他前面就遇到障碍,这个塞就是障碍。「若除空相」,他能够把这个空相放下,知道空相也不可得,空相也是缘生的,「是时从无相门入」,这个可以,只要不执着空,行,能证阿罗汉果,或者是能证辟支佛果。「若於无相相」,无相相他知道,可是他着了,着什么?着无相相,也不行,只要有执着就错了。「心着生戏论」,着无相相能产生戏论,戏论是开玩笑,不是事实。「是时除无相相」,能够把无相这个相也放下,清净心现前了,这叫「无作门」。这是说三种人根性不相同,都能够入小乘的三解脱门。 这下面念老为我们解释,「盖谓空、无相、无愿」,譬如是个门、门径。「由此法门,契入诸法实相之涅盘城」,诸法实相就是法性,契入就是明心见性,把明心见性比喻作涅盘城。「若人从空门入,亦不见空相」,那就直入,从空门入不着空,这才真的证入。若得空,这个得空就着相,「若得空相」,那你就「不能入」。这个空就是执着,着空了,你就不能入了。「若除空相」,那就叫「从无相门入」,无相还是空门,这换个名词,因为你先着了空相,现在觉悟了,空相也放下,那你就叫做从无相门入。「倘着於无相之相,即无相相」,你着了无相,着了无相之相,这很微细,那你就是无相相,也不能入,它也产生障碍。必须把这无相相也除掉,这个就叫做「从无作门直入此城」,无作也就是无愿,才能够直入诸法实相。「故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大小乘都有这三解脱门,就是这三种解脱门,只是义理浅深不相同。或者是从空入,或是从无相入,或是从无愿入,都能成就。 通常我们在经教学习当中,我们讲得更简单,也很清楚,不绕这些弯子。佛告诉我们,上上根人他们善根深厚,可以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同时放下,这在佛法里面叫顿舍,舍就是放下,顿修、顿悟、顿证,念头一转,凡夫就成佛。释迦牟尼佛当年为我们表演的就是这个,就这种境界。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我们表演的,也是这桩事情,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普通人自己很清楚,烦恼习气这么重,想断它就断不了,为什么人家一下就断掉?一断,永远断掉了。做不到,那就晓得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不但上上根人我们没分,上根人我们都比不上。实在说,我们是中下根人,这要清楚。中下根人,那就是一点一点的放,你不放,你入不了门,也就是你回不了头,一定要放下。 放下,要从外到里,先放外面。迷的时候从里到外,放的时候要从外到里。最外面的一层,六道。六道是怎么形成的?妄想分别执着,这形成六道轮回。六道是自己造的,原本没有六道。六道不是佛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华严经》上说的。怎样才能脱离六道?放下执着就脱离了,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要执着。那我们到底是什么根性?中下根性我们还是做不到,说个老实话,我们是下下根性,我们的业障太重了。一点一点放,学,天天要放,月月要放,年年要放。你放得愈多,慢慢信心就起来,为什么?心清净了,烦恼少了,智慧现前了。烦恼少,智慧生,就不错!你对於放下就会有信心,你生活愈来愈自在。 具体告诉你,放下是什么?放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我们对财产贪恋,舍不得放下,学,学放下,身外之物,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放下,没有了怎么办?别去考虑。所以这个地方,因果帮助我们,我命里有,愈放愈多,不会说愈放,没有了,这不可能的,那是违背了因果的法则。肯定是愈放愈多,愈多愈放,决定不能够累积。佛在大小乘经里告诉我们,「积财丧道」。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没有钱财的时候放下还比较容易,反正都没有;愈有钱的时候愈舍不得布施,所以他就退转了。这财真害人,害你不能开悟,害你不能证果,甚至於害你不能往生,你说麻不麻烦? 财要放下,法也要放下。你看这个地方讲的空相,这都是法,无相相,都是法,你要不放下,它就产生障碍,二乘的果你就没有办法得到。就是法,法也要放下。法放下,得聪明智慧。所以佛祖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只抓住一门,其他的门全放下。这放下是什么?我这一门走到头就全得到了,门门都得到,原来是这么回事情。如果不放下?不放下的时候,你始终到不了终点,你什么也得不到。你看,放下财富得财富,放下一切法得聪明智慧。还得要有慈悲心,跟佛菩萨一样,慈悲心是自性本有的,看到别人有苦难,一定要帮助。这是什么?这叫修无畏布施,让一切苦难众生离开畏惧。所以同学们有发心,想建孤儿院、建养老院,这好事情,这是什么?这是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你能照顾别人病苦,你能帮助别人觉悟,这个不觉悟是苦事情,是一切苦的根源,帮助人觉悟是拔人苦的根源,拔苦与乐的根,这是属於大无畏的布施,果报殊胜,不可思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