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四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10/12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八十九面,倒数第四行从经文看起:

【修菩萨道。】

这句在科判里面是接着前面的,前面四句「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这四句是「出家修道」。接着下面四句是「才德超异」: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这个后面六句是「行愿精进」。我们看黄念老的讲解,「本段」就是才德超异、行愿精进这两段,「盛赞法藏比丘出家后修行之德」。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他真干,实实在在讲,老实、听话、真干,我们在世饶王初学佛的时候看到了,这六个字可以说是自古至今永远是成功的秘诀,无论是世出世间法。「修菩萨道,自《吴译》,表法藏菩萨直趋一乘,不落权小」。他不是修声闻道,他不是修人天道,他是修菩萨道,这是我们不能疏忽的地方,一进门就发愿修菩萨道,跟一般人是不一样。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到黄梅去参见五祖,见面的时候五祖就问他:你到这里来想做些什么?惠能大师告诉他:我想来作佛。这很不容易,在我想可能忍和尚一生没有遇到这么一个人,到这里来作佛的太稀有了,所以他能够成佛。世饶王没有说他来作佛,实际上我们前面看到,他也是要作佛,不但作佛还要超过一切诸佛,发这么大的愿。佛要怎么做?不修菩萨道是成不了佛的。所以这个地方世尊对他的赞叹,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这个地方是赞叹法藏比丘,说他修菩萨道直趋一乘,不落权小。

「《宋译》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萨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这句话非常重要,这是说法藏所修的,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这法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至心信乐」。至心跟一心的意思相同,这个心只有一念,所有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只有一念。这一念是什么?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一乘真如圆满大道,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完全翻译成中文是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前面跟诸位解释过了。一切诸佛都是无量觉,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名号。从佛来说,没有证得妙觉位之前是在因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无量觉。证到妙觉位,这个名号是自性的德号,我们说自性、说本性,或者说真如,或者说法性都可以,是真性的德号,真性无量觉。真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无形无相,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无量觉,真正是觉而不迷,而为一切法的本体,哲学上讲本体,佛法里面讲理体。从这个地方体现到他是怎么修的,他才能有这样殊胜的成就。这些都是表法给我们看,我们要是看明白了,就知道怎样去学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至心信乐,一心诚信欢喜,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专念阿弥陀佛,决定求生净土。要有这个决心,非去不可,非成就不可,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愿心、这样的认知,这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不漏!

下面的赞德就不是我们一般人能相比的,所以古大德说他是地上菩萨再来,他是法身大士,这个我们不能比。「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就是说法藏比丘才能智慧。「哲,明知也」,都是赞叹他的智慧。「《嘉祥疏》曰: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这个逸群,就是我们一般讲超越群伦,伦是同类,同学当中出类拔萃,这最高的,像我们一个班里面考试第一名,称之为逸群之能,所以称他作高才。「能自胜胜他,故称为勇」,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自胜,一般人不能成就,就是没有克己的功夫。自胜,中国人叫克己,克服自己懒惰、骄慢、放逸,这都是烦恼,不能精进,意志不能集中,这烦恼习气。他能克服他的烦恼习气,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放下万缘,一心专注,他能做到这个,世出世间法,如果能做到这八个字,没有不成就的,都会有超人的成就,要一心专注。凡是不能成就的,成绩平平,没有很好的成绩拿出来,都是放逸,都是不能做到专注,不能够做到一心,这是一桩很难能的事情,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能做到,他表现在外面肯定是我们常常想的「诚敬谦和」,这个人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为什么?表现在外面就是这样的,内里面有实德,真实的德能,外面表现出来一定是这个样子。

你看《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了凡先生每一次上京赶考,跟这些同学们结伴一起旅行,他在路上看到哪个同学表现的态度谦虚、恭敬、和睦,他就肯定这个人这次一定会考中。到放榜果然,好像他所预料的都没有一个是失败的,都被他料中了。这是什么?德行,内有实德,外面才会谦虚。还有一点点傲慢,我们说得不好听的人家叫缺德,他的德有欠缺,他不圆满,所以这种人往往去赶考他失败了,他没考取。这个《了凡四训》也有例子,去骂主考官,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录取?这里头有大道理在。古人讲的话一点都不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一定会找到。你去参加考试没考取,肯定问题不在别人,在自己,真正反省,改过自新,这下一次就没有问题,就会考中。

人自胜难,胜他不难,胜他是教化众生,前面是自度,后头是度他,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克服不了自己的,特别讲微细的烦恼,这个很重要。修行有了一定的程度,度量慢慢扩大,但是遇到重大的境界现前,我们一般人讲利害,念头还有,不会发作了,骄慢的念头、怨恨的念头,有,不严重,那有没有障碍?有障碍。见思烦恼必须在六道里断干净,只有无明烦恼断了,无明的习气能带到实报庄严土。但是要记住,它不能带到常寂光土,常寂光土里头没有,无始无明的习气都没有,纯真无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只要有一丝毫这种习气在,自己都要生惭愧心,功夫不行,不能跟菩萨比。此地的菩萨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萨带这个习气。这是学佛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当然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问题,这习气在都能往生。可是我们要知道,习气如果断了,自己往生有把握;习气没断;那就看临命终时的运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临命终时,如果我们有三个条件能真正掌握到,就真能往生。第一个,临终的时候不迷惑,神智清楚;第二个,在临终的时候有人提醒你念佛,有人提醒;第三个,是在临终的时候真能放下,对这个世间一丝毫的留恋没有了,真能放下决定得生。所以临终最怕现在所讲的老人痴呆症,糊涂了,人在病重的时候连家里亲人都不认识,他也能听见、也能看见,问你:你是谁?这种情形之下就非常非常之难。所以临终助念,功德不可思议!那个助念的人是提醒他、帮助他,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这才能得生。我们了解这个道理,自己努力更好,临终有人助念好,没有人助念也行,临终没人助念走的人不少!这些人应该早就知道,这是人生第一桩大事,求生净土,唯一的一桩大事。所以在平时就训练放下,就能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他的,这叫自胜。自胜当然能够胜他,这称之为勇,所以真正勇是克己,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

「坏邪见之明」,能够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怎么辨别?只有极乐世界是真,其他皆是妄;只有亲近阿弥陀佛是真,靠其他这些天地神明那都是妄。一心专注!这个坏就是破坏,要破邪见。「所以言哲」。「高才勇哲」,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得到。「又《净影疏》曰:才谓才巧,才德过人,故曰高才」,这是在中国古老社会常常说的。「志强名勇」,他立志去作佛,没有比这个再高的,发这种心是不是傲慢?是不是太超过了自己?不是。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今天发愿,一心发愿要作佛,跟佛所说的相应,为什么?你本来是佛。本来不是佛,现在要想作佛,好像是有点夸张的意思,明白之后就知道不是的。要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切众生没有成佛,就是他迷惑、他堕落、他没有回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但成就自己,也给那些众生做个好样子、好榜样。你本来是佛,你为什么成不了佛?你没有勇气承当,你没有勇气发愿。净宗法门无比的殊特,殊胜、特别,靠阿弥陀佛。不依靠阿弥陀佛,自己想回头,难,那真的是难,有能力克服烦恼吗?净宗的妙、净宗的巧,讲善巧方便就是用阿弥陀佛的德号、阿弥陀佛的感应,把我们所有的烦恼习气取而代之,这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别的。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还是学这一部《无量寿经》,永恒不变,行吗?行,为什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一切诸佛如来在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自行化他讲的无量无边的经教,这部是总纲领。就是这部经的展开,展开它就是一切经,一切经归纳就在这一部经上,这《华严经》上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我们也是无量劫修积的善根,没有这种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当中怎么会遇得到?你能遇到,就说明你的善根深厚,福德不可思议。这部经在一生当中帮助你圆满成就,不需要等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这个世间,你真正的一心修学得念佛三昧,三昧是禅定,定能生慧。这个三昧,浅显的三昧是经上讲的清净心,更深的三昧是平等心,心到清净平等,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通达。为什么?虽然还没有明心见性,到觉才明心见性。还没有到觉,没有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许多的经论自然就通了,一接触就通了。你要问为什么?这什么原因?因为称性,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全是依自性为本体,这是哲学上的名词,没有体就没有法,法怎么来的?法是体现的,在本体现的。在佛经讲的理体、道理,什么个道理?道理就在此地,它是一切法的理体。我们怎样得到这个理体?至心信乐,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跟它接近了。这一接近,愈接近气分就愈浓,还没证得的时候就已经通了很多,没有完全贯通,通很多了,这是我们讲智慧现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现前。

「志强名勇,心明称哲」,心就是心地明朗,不迷。在世间法里面讲,小乘圣者那就是世间的大哲,世间人没法子跟他相比,世间人心都被染污了。诸位冷静去想,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爱好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疑是染污,六道众生哪个人心没染污?没有染污的一个找不到。纵然是色界天、无色界天他心还是被染污,不过人家有定功,定功能够控制住。他的染污没有除掉,但是它可以不起作用,禅定让它不起作用,不是它真的断了。这个东西要什么断?智慧才能断,这智慧照见,染污像黑暗一样,智慧一开,这些染污就没有了,烦恼才真正断掉。我们要知道自己这个染污有没有克服?你就常常想到,你自己有没有智慧?果然有一点智慧,就晓得我染污已经放下一些,真的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烦恼习气放下两分就透两分智慧,就这样的。功夫全在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执着,於一切法都不执着,这叫真修行、叫会修。后面这一句是总结这一小段,「盖谓法藏菩萨才能过人,勇猛精进,心明智朗」。他智慧现前,法藏比丘在这个时候,他的境界是法身菩萨,所以他不是权小。

「与世超异」,这一句,「《净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异。」这个德就是前面讲的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世是世间,世间没有,世间如果有这种人他也超出。这个世是十法界,超出十法界,他就到实报庄严土去了,不在十法界里。「又《会疏》曰:不常人所及」,这「不」,是「非」的意思,不是一般常人能够做得到的,「故云与世超异」,十法界做不到,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都做不到,何况其他人?这个我们就能想到,阿罗汉只做到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着,他还有分别,他还有妄想,只是不执着,真的不执着,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要说,我们自己有能力、有功夫、有修行、有智慧,假的,为什么?你还住在六道里头,这是事实。六道里这些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门,你每天在这里接触还会起心动念,你的功夫是什么?不太嚣张。动不动心?心还在动,不行!你还得搞六道轮回,你出不去。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经教的薰习也懂得一些,须陀洹,进门的人,《华严经》初信位的菩萨,身见破了、边见破了,我们中国人常讲成见破了。这三种我们有没有?三种都具足。我们看到才德胜过我们的人,会不会有嫉妒心?不能说没有,只能说轻一点。为什么?没学佛的时候,我这嫉妒严重,可能还想办法去障碍他;现在不再障碍人,可是心里还难过,这就不行。这是什么?严重的习气,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念佛三昧。这个东西没有了,念佛三昧才能现前,自性的般若智慧才能透一点出来,这真功夫。真功夫不要问别人,别人不知道,自己比什么都清楚。

所以我们要学不要太高,太高做不到,从基本的方面去学。大乘教里面讲的是原理原则,身见、边见,见取、戒取,我们中国人叫成见,从什么地方去练?日常生活当中。所以真正修行,感恩,感谁的恩?所有一切众生。先从哪里修?一般是先从逆境修,然后再修顺境。逆境是处处都叫你不如意,都在那里找麻烦,把你无始的那些傲慢、控制、占有、对立,这些念头化解掉,怨亲平等。有没有怨气?给你讲老实话,没有。自性清净心里一法不立,哪里还有怨恨?哪有这种道理?顺境里哪里还有那种欢喜?真正的欢喜是什么?从自性里发的,与外面境界不相干,叫法喜充满。这种法喜从哪里来的?也是自己烦恼习气放干净了,法喜才出来,感恩的心才出来。一切众生对我都有恩,一切众生不但是人,所有一切动物、树木花草、山河大地,统统对我都有恩,它天天都在那里表法,天天都在那里给我看,问题就是我会不会看?我有没有看懂?我有没有在这上面去悟出什么道理出来?那你就入华严境界,就像善财五十三参。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来成就你的,这一切法是什么?这一切法全是佛菩萨。再细细观察,这一切法全是阿弥陀佛,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一切动物也是阿弥陀佛,蚊虫蚂蚁都是阿弥陀佛,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无一不是,你见到阿弥陀佛了,这些全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诸佛菩萨天天在表演、天天在示现,我们是懵懵懂懂,还在里面起烦恼不生智慧,专生烦恼,生的是七情五欲,就是不会。会了的时候,自自然然就把烦恼放下,自性里面智慧德相逐渐逐渐现前了。佛菩萨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自己在境界里,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在这些当中有所体会、有所觉察,这是好的信息。没有觉察、没有体会,那是业障很重的人;能有所觉悟、有所觉察,是功夫得力。过失就要改,德行就要修,我们不知道怎么修法?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是的,你自自然然就做到。不但做到,它开花,什么时候开花?古人所讲的「闻一知十」,从一法里面展开为无量法。像大乘佛法里讲的十善业道十条,菩萨居然把它展开为八万四千条,不就开花了吗?八万四千是方便说,实际呢?实际无量无边,究竟圆满的性德就在一法之中。十善是十种法,任何一种法都是无量无边,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不杀生,一切法都在这条里头;说不偷盗,一切法也在这里头,不杀生的也在这里面。一多不二,你才证得,才真正理解到整个宇宙不可分割,是一体。那恭喜你,你证得法身,你跟法藏菩萨一样,也是「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你超绝,超出十法界了。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0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九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