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二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7/24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四十四面,第三行经文看起: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这是这品最后的一段经文。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末段普劝」,普遍的劝告大众,「止恶从善,求生极乐」。这个也是佛法跟中国传统文化不相同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求的,没有离开我们这个世界。老祖宗教我们,人生一世一定要做个好人。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有天神,相信有地神,所以民间几千年来,普遍的祭天、祭祖、祭土地神。土地神,因为中国自古是以农立国,不但靠天吃饭,天时地利,我们离不开土地,所以对於土地非常尊重,也供奉土地神。土地庙最普遍,在中国无论在哪个农村里面都看到土地庙。随着人民的迁徙,像我们中国人到外国,外国土地庙也很多,都带去了。沿海一带,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拜妈祖,其实妈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保护这些渔民,让他们进出捕鱼的时候能得到平安回来。所以在过去为了生活,不能不捕杀这些动物,但是他还有良心,像捕鱼大鱼可以,小鱼不可以,它还没长大;不像现在,现在是一网打尽,这是有伤天和,上帝爱人之德我们疏忽了。春天决定不杀生,为什么?生物刚刚生长的时候,所谓春生夏长,畋猎打猎的时候在秋天,没有春天打猎的,秋收冬藏。所以人的行为一定要符合天道,今天讲的大自然的秩序,随顺自然的秩序,这个样子让天时、地利、人和面面都能够顾到,所以它不出事。

中国人一般对佛法不了解的,总希望将来死了以后能生天,这是第一个期望;第二个,希望来生生活比这一生过得更好,能不能做到?能。在佛法里面是凭五戒,五戒不失人身,这一生是人,来生还得人道,不会堕三恶道。五戒是不杀生,不杀生等於传统文化里面讲的仁,传统讲五伦、五常,五伦是讲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说,一家人。「凡是人,皆须爱」,这是关系讲到极处!五常,常是永远不能够失掉的,做人基本的德行。佛家的不杀生,就是五常里第一个讲的仁,仁爱是推己及人,想到我自己同时一定想到别人,这个意思很重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希望别人加於我的,我就不可以对待别人。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是爱,父子有亲这亲爱,教育第一个目标,如何能保持这种亲爱一生不会变质,这是教育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希望把这个亲爱发扬光大,爱父母、爱祖父母、爱曾祖父母、爱兄弟、爱亲属这个家族;爱邻里,这邻居、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最后推展出去「凡是人,皆须爱」,所以它是个爱的教育。自古以来教育目的不是升官发财,孔子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身分是平民。他不是高官厚爵,不是的,他的生活很清苦,是小康之家,生活能维持不富裕。这都是做出榜样给后人看,生活只要能过得去,但是精神生活非常充沛。中国人把物质生活看得很低,精神生活看得很重,所以有道德、有学问,用今天讲的他有思想,所谓思想家、教育家。

佛法它的范围大,它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天堂、地狱。因此在归属这方面,跟中国传统文化不一样,它讲的是十方诸佛刹土,特别重视的是弥陀净土。为什么?十方刹土虽好,条件很高,你没有具备这个条件你去不了。极乐世界条件不高,换句话说,人人都可以去,人人都可以成就。所以有这样殊胜的方便法门,诸佛推荐、诸佛赞叹,都劝我们能够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目的何在?是去上学。实际上来说,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净土,净土到底是个什么性质?它是学校。它不是一个国家,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国王、没有上帝。看了世尊许许多多这些介绍,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极乐世界是学校,阿弥陀佛是校长,这个校长还天天上课。十方世界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也常常到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就好比教授、讲师这种身分到极乐世界。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人,有菩萨、有声闻、有天人,也有我们人道乃至於畜生道,畜生、饿鬼、地狱都有往生的,这些人往生到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阿罗汉、辟支佛这一类的,往生到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真正是明心见性的菩萨,生实报庄严土。生一般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必须是明心见性,有这个条件才能往生。西方世界不需要,只要具足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几乎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所以这边首先劝我们要断恶修善,止恶从善就是断恶修善,求生极乐,这真正是究竟圆满,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

「若曹」,这是古时候的话,现在就叫「你们」,我们现在叫你们,你们这些人,古时候若曹,现在说你们,「即汝等」。「熟思计」,认真去思考,好好的去计画一下。这就是常讲的「深思熟计」,多想想,你想清楚、想明白,极乐世界真好。我们到极乐世界,用今天的话来说,是移民,我们移民到极乐世界,到那里去学习。毕业之后,毕业就成佛了,再回来,回来教学,所谓倒驾慈航。在这边成佛太难,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修学环境。你看我们最近遇到了,有几个非常优秀的小朋友七、八岁,将中国传统的典籍,有不少都能背诵了,家长都希望培养他将来从事於传统文化。可是现在到了上学的年龄不能不上学,一上学当然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他就不能专门学传统文化了。在我们现前环境里头又没有私塾,又没有这种学校,所以就非常困难。来找我,我也没有办法,家长的想法是好,希望小孩一直学传统文化。如果在过去念私塾那是没有问题,老师可以能够带你十年、二十年,一直到你学业成就。今天难,你不能不上学校,上学教的时候困难,小孩同学多了,就染上不好的习气,对你自己的进修要打很大的折扣。用佛法来说,真正是圣贤再来的,是再来人,不怕,他能守得住;不是再来人,不行,肯定被污染,你小时候这二、三年所学的保不住。自己教要加倍的辛苦,顾虑到学校课程,也要教给他传统东西,这些典籍。所以现在很辛苦,辛苦也要教,不能不教。

教导我们深思熟计,重点在哪里?就底下这四句,『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这四句,要多想。爱欲荣华,人之所好,要晓得这是保不住的,是非常短暂的受用,一定要把它看破。真正看破之后深入经藏,古大德有一句话说「世味哪有法味浓」!爱欲荣华是世味,这世间的滋味比不上法味。但是法味一般人不容易尝到,特别是这个时代,为什么?法味是真的,世味是假的。你要想学真的,得用真心,现在人没有真心,全是假的,虚情假意,不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印光大师常说「诚敬」,真诚、恭敬,这个态度现在没有。真诚、恭敬必须要从小去培养,现在从小疏忽了,父母都要工作,没人教他,祖父母照顾,祖父母溺爱,喜欢孙子、疼孙子,一切都随他,这还得了吗?所以现在的小朋友,影响他最大的是什么?电视、电动玩具,这个东西影响太大,这不是个好东西。所以把他那点天真、那点真诚,在电视、玩具里头消失掉,他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重长辈,不知道友爱兄弟,这是人伦最基本的要求,他做不到,所以没有诚敬心。长大之后更是如此,他已经养成习惯,表现在外面是浮躁,内心没有诚敬,心浮气躁,这种心态求圣贤的学问,是很大的障碍,孔子来教你也没有办法。学经教更困难,佛菩萨来教你都教不好,为什么?你不能吸收。诚敬心能吸收,印祖讲得好,一分诚敬你能吸收一分,十分诚敬你能吸收十分。现在有几分诚敬?几乎没有。没有诚敬心,在古时候老师不教你,你随着旁听可以,老师不会教你,为什么?你不能接受,不是老师不慈悲。这是我们谈到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关节,很不容易突破,学佛问题也在此地。心浮气躁,对於爱欲荣华他认为这是乐事、好事,他天天在追求,他天天在享受,他怎么肯放弃?

虽然古圣先贤的典籍都这么说,像底下《会疏》讲的,「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纵然他知道这回事情,他也不会放弃,有一天享受,他得好好享受一天,明天,明天还没到,还没想到。所以这非常难,要人家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荣华富贵,这个在今天比什么都困难。如果真正放下,他尝到法味,那就不一样,真的明白法味超过世味,法味里头有真乐,与性德相应;世间法与烦恼相应,与不善的心行相应。法乐不是如此,法乐确实与性德相应,这是圣者之乐,应当去追求的。佛在这里讲得好,儒跟道亦如是,荣华保不住,时间很短。世间荣华富贵至极无过於帝王,我们看看历史,历代的帝王他们能享受多少年?享受二十年的就不多。你看他在位多少年?少的二、三年,他寿命到了,多的也不过是二、三十年,很难得了。五、六十年,在位五、六十年的不多,很稀少,清朝康熙不错,那福报是真大,做六十年皇帝。可是雍正只有十三年,干隆也做了六十年,往后时间就不长,二、三十年,十几年,像康熙、像干隆真正是太少了。干隆自称为古稀天子,自古以来稀有的,真是稀有,他活到八十多岁。寿命到了,再一转世,福报享尽了,福享尽一转世那个不善的业报就现前,到哪里去?没有多大的过失,一般人道、畜生道,能够到天道的很少。这些只有真正学佛的人他知道,真正入佛境界,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表演的是一个真正超脱的人的生活,他自在、安乐,经上前面给我们讲四个字的标准,「净定安乐」,释迦牟尼佛全有了,跟释迦牟尼佛学的这些弟子各个也都得到。净定安乐是真乐,比荣华富贵高得太多!为什么?他这个享受,他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自在无碍,这世间法里头找不到的。净定安乐可以常保,永远不衰,愈修愈快乐,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它不一样!所以称世间叫颠倒妄乐。

「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这个欲是财色名食睡,叫五欲,以这个为乐,「不知是苦」。这五样东西不是真乐,能够有节制可以得它的乐,不受它的苦;如果不节制的话,贪而无厌,五种都是害,确确实实会把你的寿命减损。极其纵欲享受,你付出的代价是寿命,你有八十年的寿命,可能六十年就享完,六十岁死了,你付出二十年寿命的代价,不值得。还有更早的,四十几岁就走,三、四十岁就走,他那个享受不过十几年而已。所以「智者观之,唯苦无乐」,真正有智慧,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他看到了,没有乐。「所以者何?以有为乐,无即是苦」,有为的乐,佛法讲的是无为之乐,净定安乐是无为的。这是有为的,有所作为,每天歌舞游宴,乐!但是如果没有,没有他就觉得很痛苦,所以这种乐是刺激。「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你所有者无所因。「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上面的无所因跟此地失所因是一个意思,你把你那个乐的因失掉,你就感觉得很苦,得到财富是乐,财富丢掉你就觉得苦。所以佛他是无为的,他不要财富,他每天生活很简单,出去托钵,三衣一钵,衣食方面他永远没有苦,他真的是快乐自在,知足常乐。大概世间法主要的痛苦就来自不知足,所谓欲海难填,欲望像大海一样永远填不满,换句话说,永远觉得不够,永远痛苦。不如知足常乐,知足这是无为之乐。「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有聚就会有散「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

「盖谓众生所乐正是苦因」。所谓乐极生悲,乐极就苦,生悲,乐要是失掉也感觉到苦,所以说众生所乐的正是苦因。佛家讲的什么?坏苦,你所乐的坏了,产生变化,你的苦就来了。「从兹苦因,必生苦果」,故云『无可乐者』。这做了一个总结,世法里无可乐。总的来说,世法里头有生死,有生老病死,八苦里头这四种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避免的。其他的四种也不例外,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后头有个五阴炽盛苦。五阴是什么?烦恼太多,五阴炽盛就是烦恼太多、妄念太多。佛给我们讲了八种苦,叫八苦交煎,一定要觉悟。离开这八种苦那就叫乐,所以诸佛菩萨觉悟,这些东西全舍掉了。

西方极乐世界这八种全没有,所以叫极乐。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去是化生,它不是胎生,胎生有苦。极乐世界的人不老,寿命很长,无量寿,他不老、他不生病、他永远不死。我们从经本里面得到的信息,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寿命是有量的无量,你到极乐世界有量的无量。在西方极乐世界证果,成佛了,从有量的无量又变成无量的无量,真的无量。每个到极乐世界的人决定成佛,成佛就变成无量,真的无量寿,所以西方世界说他无量寿不是假的。古大德有说,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是有量的无量,包括阿弥陀佛,但是我们清楚有量会变成无量。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就变成无量的无量。所以凡圣同居土烦恼习气没断,有量的无量;方便有余土亦复如是,也是有量的无量;实报庄严土是无量的无量,真的无量。这些理事我们都搞清楚、搞明白,对极乐世界就会认真考虑我要去,我一定要去。

我们再看后面这段,「继劝精进,求生安乐国」。『安乐国』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名符其实,确确实实平安、快乐。得生彼国,悉皆『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如果有人要问,你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去?我们最简单,人家也最容易听懂的,我到极乐世界去为两桩事情,第一个我要求圆满的智慧,第二个我要求究竟的福报。到极乐世界不是为别的,是为福报而去的,为智慧而去的,肯定在那个地方这两桩事情得到圆满,圆满就成佛。所以我们皈依佛的时候常念,「皈依佛,二足尊」,这二是什么?就是智慧跟福德,就这两种。足是什么?足就是圆满,没有一点点欠缺,这两种圆满了。我们在这个世界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了,为这个去的。「明者明了,达者通达」,智慧明达,明了通达。「《净影疏》曰:智慧明达,得智胜」,智慧殊胜,究竟圆满的智慧。「功德殊胜,得福胜」,福慧双修。「智福并胜」,超胜,一切声闻、缘觉、诸天都不能跟他相比。「故劝世人,精勤求生」,世间求不到的,到极乐世界全都得到了。

「并诫之曰」,指告诫,『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千万不能够随顺自己的欲望,疏忽经戒,什么叫疏忽?也学、也听,但是没有认真去做。那我们要问,为什么听了学了做不到?那就是你没有能力降伏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什么?贪瞋痴慢疑,你降伏不了它,怨恨恼怒烦,你控制不了它,它常常会发作,常常起现行。於是你每天生活在烦恼习气当中,圣教虽好,圣教的利益,你体会不到,你享受不到。所以虽学佛,你落在后面,别人得到了,你没有得到。「亏者,缺也。负者,欠也」,少了,不够,「经指经教,戒指戒行」,叫亏负经戒。「此处特劝持戒,以戒乃万行之基」。学佛,绝大多数都把戒看轻,都认为戒没有必要。释迦牟尼佛讲的戒,我在年轻的时候也常常这样想法,全想错了,认为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社会生活规范,从时间上来讲,三千年前的,我们今天是三千年后,我们能用他的吗?从空间来说,那是印度,这是中国,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习惯,有我们自己的规范。我们的这些规范,还随着时代在增减,我们讲修订,像法律,国家立法,过个几年、十几年觉得不适用,宪法都可以修订。由於这种想法,对戒律就不尊重,爱好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它说得好,我们学这些东西。那就是什么?佛经变成哲学,喜欢这些东西,变成学术,变质了,所学的是佛经知识,不是智慧。诸位要知道,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自性!从分别执着的心里面流不出智慧。我们道道地地用的是分别执着心,哪来的智慧?美其名可以说一句,我们这是世间的小聪明,这个有,这对的,没错,世间聪明才智,不是智慧。

智慧从清净心、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生出来的是小乘智慧,平等心生出来的是大乘智慧。我们的心不清净,有妄想分别执着。阿罗汉有本事,他能把执着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所以他才生一点小智慧;菩萨不但执着放下,分别也放下,所以菩萨的智慧高过阿罗汉;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才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智慧、福德都圆满的现前。怎么圆满?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要知道外面没有智慧,外面也没有真正的福德,只有自性里头才真有。大乘佛教教导我们:放下便是!所以佛在这里特别的劝我们要持戒,这个戒怎么持法?我学佛学了十几年,才真正体会到戒的重要。没有戒的根基,就像盖大楼一样,你盖个茅蓬没有问题,你盖大楼肯定盖不成,为什么?没地基。念佛,说老实话,不能往生,这个要知道。念佛法门得生净土,还是戒为基础。我们展开经卷,经上称呼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问自己:善不善?善的标准就是五戒十善。如果五戒十善没做到,佛经上叫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没分,你不是的。五戒十善统统做到,你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才具备往生的条件,凡圣同居土。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四集)

《西方确指》专勤念佛,不杂世念

《西方确指》持经咒念佛之法、老病宜念佛

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九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