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九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8/2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五十七面,第六行:

『端心正意』,「指正心诚意,善护己念,远离三毒,不思邪恶」,从这里看起。这是佛告诉弥勒菩萨,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大家,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些开示就好像是为我们现在人说的一样。要端心正意,不为众恶,这就是大德,我们讲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正心诚意。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古圣先贤就教导我们这些道理,《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八目里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端心正意不容易,它先决的条件是要格物。物是什么?欲望,物欲。也就是说一定要把欲望放下,因为它是一切恶业的根源,只要有欲望,哪有不造罪业的道理?所以古圣先贤把修身、积福,第一个条件就是放下欲望,纵然不能放下,也要把欲望降低,你才能修福。

今天这个世间,圣贤的教诲没有了,佛菩萨也没有人相信,所以对於欲望可以说是已经没有底限,也就是欲望在膨胀,造成身心种种病态,这苦不堪言,同时也造成地球上这么多的灾难。这从哪里来的?全是欲望膨胀产生的现象。「格物」这两个字就非常非常重要,格物是自己跟自己奋斗,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能把欲望统统放下,这个人就可以成圣成贤,学佛就能成佛、成菩萨。这个东西是大害,没有好处。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给我们做出的榜样,都是把这些欲望看得很淡、很轻。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他日常生活确实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全放下了,他的生活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经典上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一次人家看到他有忧愁、他有烦恼,一次也没有,也没有这个记录。人家为什么能过这种快乐幸福的人生?就是没有欲望。

所以欲望给人带来的是烦恼、是忧虑,现在人讲是紧张、是压力,这是现在人的术语。这样的生活,纵然地位很高,拥有很多的财富,他生活得不快乐,依然生活在痛苦的世界,远远比不上所谓贫而乐。贫而乐是谁?圣人,孔子、孟子、颜回,那都是贫而乐。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反省,值得我们去思惟。我们这一生是做一个快乐明白人,还是做一个烦恼糊涂人?那些大富大贵是烦恼的糊涂人,这在经上讲的,这是花报。果报呢?幸福明白人来生生天堂,他要念佛他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作菩萨;那糊涂人呢?烦恼糊涂人来生堕三途去了。这是这段经文里面讲的五痛五烧,五痛是花报,五烧这个烧是地狱,它代表三恶道。所以想想这个就太可怕了!「降化其意」,降是降低,降低欲望,要把欲望化开,彻底给它放下,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做到端心正意。欲望没有了,智慧就生起来,所以格物下头是致知。人有智慧才有诚意,有诚意的人一定有智慧,没有诚意的人,换句话说,他有烦恼,他没有智慧,统统有连带关系。有诚意的人心就正,正是什么?没有邪念,没有妄念,这样才能够端心正意。

所以这里底下接着「善护己念」,这个念是正念,护自己的正念。远离五毒,现在三毒要加两个。为什么?我们愈想愈可怕,贪瞋痴是三恶道的因,可是慢跟疑带给我们现前的灾难太恐怖了,傲慢是心不平,感应的是地震,怀疑更可怕,它感应的是大地松散了。我们在《地藏经》上念的「坚牢地神」,地是我们一切众生所依靠的,它坚固。现在的地不坚固了,松了,那就很容易往下沉,所谓地陷了。地为什么会陷?疑心、怀疑所感的。山,山会倒下来。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什么都不相信。所以信,世出世间圣贤都把它摆在第一位,它太重要了。你看净土头一个就是信,信、愿、行。《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得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就是说它能生一切功德,这称为功德母。不信,麻烦可大了。中国过去这些读书人,把这个字看得很重要,「人无信则不立」,人要没有信心,你不能立足於社会,把这个字看成这么重。它是五伦里的一个,五伦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现在这五个字全都没有了,「仁者爱人」,现在的人不自爱,他连自己爱护自己都不懂得,他怎么会懂得爱人?为什么我们生在这么一个苦难的社会里头?这个时代就是五伦没有了,五伦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这个关系没有了;五常没有了,四维八德没有了,社会都乱了,地球灾变异常。

今天确实有不少志士仁人在寻求怎么来拯救社会、拯救地球。只有像孔老夫子那样的心态,我们才有下手之处。现在人相信科学,不相信祖宗,不相信父母,不相信老师,对於圣贤佛菩萨更不用说了,完全斥之为迷信,这就该受苦、该受难。孔老夫子一生的态度,这是中国大圣人,外国人也尊敬他,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他一生,我们可以说做人的态度,基本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就八个字,夫子信心具足,相信自己、相信父母、相信圣贤,这信心十足,喜欢跟古人学。现在我们古人东西都不要了,要新奇的东西,奇奇怪怪的东西,麻烦在此地。夫子老实,一生述而不作,没有创作、没有发明;现在连幼稚园,上幼稚园老师都要教小朋友要创新,你看看。创新,那都是些稀奇古怪的,都是对自己有害的,对别人有害的,对地球有害的,他创这些东西出来。我们也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本质都好,「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都好,被教坏了。想想中国古代的教学,确实都以孔子做为标准,「信而好古」,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创新的这个念头,没听说过。旧的东西你都不了解,你怎么可以创新?中国有一句老话讲「推陈出新」,你了解旧的东西,你才有能力创新;你对旧的东西一无所知,你创那个新,那个新决定是有害的东西。这个成语里头含义很深。

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自信心,回过头来相信自己。自己是什么?儒家讲的本性本善,要相信自己本性本善,要相信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人人是佛,你是佛,他是佛,我也是佛,本来是佛。那我们要回头想想,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经教里头讲得很清楚,迷了本性。破迷开悟就回过头,就成佛了,迷而不觉这就变成凡夫,这么回事情。虽变成凡夫,自性没有失去,本善没有失去,只是迷了,它不起作用。我们对於这桩事情要能够相信,那就有救了。我们这一生,人生第一个目标是什么?是要把我的本善找回来,是要把我的佛性找回来,这是我们一生当中头等大事。那现在世出世间圣人都告诉我们,从哪里找起?从降低欲望、放下欲望,从这儿开始。这个欲望里头,细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的七情五欲,佛家讲情执。情执是七情,五欲是七情里面有个欲,这个欲又分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生活不能没有,一定要知道适可而止,过得去就行了,不能有贪心,更不许可有贪而无厌,那灾难就现前了。所以大乘经教里佛常讲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要远离。不思邪恶,没有邪思、没有恶念。

又义寂师说:「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其义更深。」这个意思深了。前面我们所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常说的,说的是人道,没有离开我们人,义寂的说法提升了,提升到大乘。「盖以唯趣菩提始称端心」,这是大乘佛法它的标准。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直趣菩提这是大乘菩萨心,所谓发菩提心。我们在最近这二十多年,讲菩提心都用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端心用这个标准,这是大乘菩萨,这是专求佛道。在我们净宗,一心专求净土,亲事弥陀,以这个为端心,你就决定在这一生成佛,不求余事这叫正意,就是没有其他的念头。所以这个意思深!唯求菩提也就是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就决定求佛,我这一生要成佛,因为我本来是佛。对自己有信心,对佛菩萨有信心,遇到这个法门,对这个法门有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除了作佛之外,作菩萨我不甘心,作辟支佛、作阿罗汉那我更不要了,余无所求,那人天福报更低,统统放下,这个意就正。儒家讲诚意,诚跟正的意思是一样的。

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为众恶』,那肯定的。我们讲的「众恶」,就是现代人从大乘经上所看到的,现在人造的杀盗YIN妄酒,这干的事情;念头,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慢疑;情绪,怨恨恼怒烦,这十五个字。我们冷静看社会,看一切众生,谁不在造?大家都把这个当作正常,认为都是应该的,毫无节制,普遍在造作,不知道现在灾难是因为这个起因的,果报已经现前了,现在觉悟还来得及。觉悟之后怎么办?说个老实话,觉悟之后唯有念佛可以救。为什么?念佛是正中之正、善中之善,除念佛之外没法子,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端正身心确实就是老实念佛,自然不为众恶就是放下万缘。故云『甚为大德』,「大德者,德之至也」,至高无上之德称为大德。今天学佛的人很多,修净土的人不少,几个人真修?也许我们自己都认为我是在真修,那你就得要问一问这十五个字有没有?你还有没有杀盗YIN妄酒,干这个事情?你起心动念有没有贪瞋痴慢疑?每天情绪发作有没有怨恨恼怒烦?如果有这个东西夹杂,就不是真修。念佛是大德,这些东西夹杂在里面把你这个大德都破坏了,佛是念了,没有德。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多多去看看,慈云灌顶法师《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注疏,后面念佛人一百种果报,就好好看看这篇东西,这篇东西我们可以把它印成单张来流通。我们念佛在一百种果报里头自己好好去想想,一百种我会得哪一种?

『善多恶少,易可开化』,这句是讲的十方世界善多恶少,好教。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说一百五十年之前,我们这个世界善多恶少,那个时候三教都很盛,佛法兴旺,道也兴旺,儒也兴旺,好教!最近这一百五十年变了。实在讲,中国人常说上行下效,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国家领导人,他的形象关系太大了。两百年之前,中国国家领导人是谁?慈禧太后。提起慈禧太后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叫「老佛爷」,老佛爷的样子好不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受苦受难的根源。历代帝王对三宝都称弟子,见到真正出家人、有修行的人都非常恭敬,这高僧大德都拜为国师。慈禧太后自称老佛爷,她把她的地位提升,她在诸佛之上,佛菩萨都在她下面,对佛菩萨不尊重。上面这个表法,让全国有意无意当中对佛菩萨那种恭敬心、真诚心逐渐就淡了。这个头带得不好,影响太大了。所以到清朝亡国,清朝亡国到今年一百年,佛法衰了。前面二十年还有一些修行很好的佛门弟子,在家出家的;往后,就是最近的这八十年当中,真修行逐渐少了。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五十年当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没有几个了,现在这些人都凋零了,真正想学佛没老师了,没人教你了。

科学技术发达,印刷方便,成本降低了,今天法宝容易,法宝多。在过去没有这么多,想找一本经书非常困难,现在法宝很容易,但是没有人学了,法在无人学。学习佛法的人,里面很多很多,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佛法都打了问号,也就是没有一种真诚恭敬心去学,带着怀疑,怎么能够像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带着疑惑,没有真诚恭敬心,天天去读经、去学习经教,学一辈子,不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原因要知道,因为佛经是佛菩萨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自性是什么?真心。如何能得真实义?我们要用真心去求。所以印光大师一再教导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我们现在没有诚敬心,所以什么都得不到,得到一些是什么?叫皮毛、常识,往往把经教的意思错解,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这都是罪过。这是今天学佛最大的难处。我们如何培养我们的真诚心跟恭敬心?没有真诚恭敬就学不到东西,佛法学不到,古圣先贤的东西都学不到。学儒不像孔孟,学佛不像释迦,学道不像老庄,什么原因?真诚恭敬没有了。

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教我,真诚还不够,他教我用至诚感通。至诚什么意思?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要用这样的心。真诚到极处,就是此地义寂大师所说的这个标准,比正心诚意功夫深,要诚意到极处才能感通。老师这个话说得是非常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找不到好老师,经典在,如何在经典上得利益,那只有靠这句话,真诚到极处求感应、求悟处,不向外求向内求,外面求不到,至诚这才有感,跟佛菩萨有感应道交。用至诚心去感那就通了,这个通是什么?悟了。这虽不是禅定,但是与禅定很接近。老师指出这样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现代人。这是我们看到佛说的他方世界善多恶少,好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是善少恶多,不容易开化。这个「开」是开示,「化是」教化,非常难得。「《嘉祥疏》曰:他土中」,这就是他方诸佛国土之中,「多有胜缘」,缘殊胜。「又复善报强胜,作善为易」,善报的力量强,缘殊胜,所以行善、作善容易。「此土无此二缘」,特别是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个时代,我们没有这两种缘,善报的缘没有,作善的缘没有。现在作善非常困难,障碍重重,作恶容易,你作恶,你欺骗别人、敲诈别人,人家说你有本事,赞叹你;你行善,别人看到摇头,毁谤你、批评你,现在是这么一个社会,价值观颠倒了,所以行善非常非常之难。「开化即佛开导教化。

下文,『唯此五恶世间』,这个五恶就是这品经文里面所说的杀盗YIN妄酒这五种恶,也是佛家讲的五戒,五戒全没有了,造这五种恶,是五恶世间。「至离五烧」,实际上只有这三句,经上是「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其义如文」,这并不难懂。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五善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善。「《嘉祥疏》云:降化其意,悕心入道」,这个悕就是愿的意思,「令持五善故,顺教修行」,佛家的五善就是五戒,跟中国传统里面讲的五常是一个意思。经教里常说,人一生能够守五戒,来生不失人身。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人间凭的是什么?过去生中五戒修得好,是这个因。佛讲因果,每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是两种善业,第一个是引业,引导你到人间来投胎得个人身。引业就是五善、就是五戒,过去生中你五戒修不好,你得不到人身;过去生中我们五戒修得不错,这一生当中这个业因成熟,遇到缘,你到人间来了。可是虽然都得人身,贫富贵贱智愚不同,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另外一个业叫满业,圆满的满,满业不一样。满业是怎么修的?积功累德,是从这里修的。积功累德总不外乎布施,就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这六种。这六种,你到人间来,你如果都修了,那就大富大贵、聪明才智。特别是布施,过去生中财布施多你得财富,法布施多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多得健康长寿。种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报,这叫满业。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你就能知道自己,也能知道别人。自己如果有欠缺,我们物质生活很清苦,过去生中财布施少,想改进自己生活怎么办?修财布施。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一二集)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法语》法语菁华

《印光大师法语》求子之道

《印光大师法语》母教最要

《印光大师法语》十念记数念佛法

《印光大师法语》十念法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