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26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五十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杜众恶源』,从这里看起,「杜者,塞也」,就是堵塞的意思。「《净影疏》曰:杜众恶源,令离恶业。杜犹塞也。恶业是其恶道家本,名众恶源。」这个恶道家本就是它会让你堕落到恶道去,恶道根本的源头就是恶业。佛教我们断塞,「教之断塞,目之为杜。其大意为:杜众恶源之意,即是令离恶业。因恶业使人入恶道,乃恶趣之本」,这个恶趣就是恶道,通常指三恶道,「故称为恶源」。「故应杜塞云云,望西同之」,讲法跟这个相同。「疏曰:杜众等者,令断恶业。流转生死,恶业为源。故云之源。《会疏》异是」。《会疏》解释跟前面不一样,「疏曰:诸烦恼中,瞋恚为最,故云之源,亦指无明为之源;佛悉断尽,更无余残。故云:杜众恶源也。以上两释,不妨同参」。就是提供做参考,这是《净影疏》跟《会疏》两种说法。念老这也解释清楚,「《会疏》就佛边说」,对佛讲的;《净影疏》是对我们一般人,修行人讲的。恶,我们今天现前的社会,无论是中国、外国全世界史无前例的混乱,整个世界秩序都乱了,灾变异常。整个地球上种种灾难,也是过去历史上所没有过的,这我们都遇到了。 什么原因?跟这个经上讲的完全相应,居住在地球上的众生造种种的恶业,不知道堵塞。这个恶业,造恶,我们冷静的观察,它不断在膨胀,只有增加,没有减缓的趋势。人心向恶,把恶当作善,把善看作恶,就是善恶颠倒了,把仁义道德看作这是过去的,这是专制时代的东西,都是於人有害的,应当把它淘汰干净。不提倡忠孝、不提倡仁义,中国人把老祖宗东西不仅是疏忽了,现在是排斥,一昧崇尚於西洋,认为西方都是对的。西方人讲求个人主义,也就是自私自利,认为自私自利是正确的。为了自己的利益,父母都可以杀,兄弟都可以杀,还有不能杀的吗?所以杀盗YIN妄看样子是没办法禁止,法律也没有用处,所以对於这些已经没有信心。念佛的人只有走上消极这一途,那就是所谓认真求生净土。我们想想,除了这一途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跟人去斗争?今天人家认为斗争是应该的,斗争是英雄,一定要战胜对方,自己才能得到利益。我们明了斗争是两败俱伤,而且造的恶业必定堕在三途,三途进去容易,出来很难。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那个地方社会祥和,没有斗争,不喜欢斗争的人确实可以移民到那边去。所以这个地方别人争,我们让,我们让到底,这是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我们最重要的,对佛菩萨有信心,在现前社会上我们做个好样子,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不管别人怎么看法,怎么说法,我们坚定自己的道路,坚定自己的目标,这就对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听从经典上的教训。 恶源是贪瞋痴慢疑,因为这五种恶业,它所感应的灾难都现前,我们都看到了。贪婪感应的灾难是水灾,在身体讲四大不调,这是湿病。瞋恚所感染的叫火大,在环境上火山爆发,现在地球的温度反常,温度高了,这个现象与瞋恚有关系。愚痴是风灾;傲慢是地震;怀疑对应在身体上是免疫功能失去,身体虚弱容易感染疾病,应对在外面,山河大地松散了,所以大地会沉下去,高山会倒下来。这都从前没有过的,现在全都发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报在佛法上讲叫花报,果报呢?在三途,饿鬼、地狱、畜生。佛在这里教导我们,三千年前所讲的这些话,给谁听的?给我们现代人听的。特别是本经从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我们把它选出来做为晚课,里面全都是讲业因果报,恶业不能不离。事相上的造作就是杀盗YIN妄,杀,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不会去杀生,但是有杀生的习气。我们讨厌一个人,怨恨一个人,都是属於杀业,只是缘不成熟,如果有缘的时候就很可能犯了杀戒。对於小动物就更不必说,蚊虫、蚂蚁它也是一条命,它也是一个众生,它因为心行不善堕落到畜生道,变成这样的身。它的报是报完之后,它还会回到人间来,也可能它宿世还有善根。有善根为什么堕恶道?这佛在经典讲得很清楚,临命终时,这个业习是强者先牵。 说种子,阿赖耶含藏的种子,每个人十法界全都有,换句话说,你阿赖耶里头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也有地狱、饿鬼、畜生种子,统统有!无量世来,生生世世我们造的业习种子(阿赖耶像仓库,像资料室一样)统统具足,哪个先报呢?力量强的遇到缘它先报。强弱都在念头,贪的念头强,你首先到饿鬼道去;愚痴很强,他就到畜生道;瞋恨很强,他就到地狱道。哪个力量强,他先受报,这与我们起心动念有密切关系。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菩提种子加强?你说我们能跟极乐世界没有缘吗?跟极乐世界没有缘,这一生遇到净土不会相信。遇到净土相信,肯学习经教,又肯念佛,说明你过去生中,决定不止一世,好多世都是念佛人,为什么没往生?临终时被业力又牵回来了。这桩事情不难懂,我们仔细去想想,如果我们在临命终时,我们到哪一道,实在讲冷静去观察自己就很清楚,这不必问人。明白这个道理,断恶修善你就晓得多重要!修善,什么是善?念佛是善,ㄧ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念佛可以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 恶源是起心动念,这是根源,古大德说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一个善念是三善道的源,一个恶念是三恶道的根源,很可怕!为什么?出不了六道,生生世世一定还是搞轮回,这个太苦了,不想再搞了。出离的心就生起来,就是想离开六道这个心,这个念头好,那么就要认真念佛,一切时、一切处,念头一起都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没有杂念,这叫功夫成片。一般人真想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一、二年决定可以做得到,一心不乱不太可能,功夫成片可以做到。只要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临命终时不需要别人助念,不需要别人帮忙。这个例子很多,我们也看到过,听到的、听说的就更多了。那些往生的人都给我们做了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极乐世界确实可以能去,我们为什么不干?世尊在这经里头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 《会疏》所说的,「佛悉断尽」,诸佛如来他们断尽了。依照天台大师讲,六即佛里头,分证即佛就断尽了,分证即佛在圆教是初住以上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称之为法身大士。他们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生净土就是生实报庄严土,他不叫带业往生,他业障消干净了,你看断尽「更无余残」,这个佛就是分证即佛。极乐世界的殊胜不在实报土,而是在下面两土,下面两土就是我们娑婆世界常讲的十法界,方便有余土是四圣法界,凡圣同居土是六凡法界。但是六凡在极乐世界只有二凡,它没有三恶道,没有阿修罗,显示出这个世界纯净没有恶,就单凭这一点值得我们真正向往。这个世界很复杂,活在这个世间很不容易应付,生活得很苦,知苦你才真正会向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这个人可靠,我们能信得过他。多劫之前他发的四十八愿为谁发的?要直下承当为我发的,不是为别人,为什么?别人未必相信,我相信,我相信就是为我发的。我一定要对得起阿弥陀佛,知恩报恩,怎么对得起?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这才对得起阿弥陀佛。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讲的,夏莲居老居士是为我会集的,黄念祖老居士是为我注解的,直下承当。这些人於我们有大恩大德,我们确实要放下万缘,信受奉行,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依教奉行,这个世间万缘放下。对这个世间并不消极,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个世间人苦,跟我一样苦,我还觉悟了,还有没有觉悟比我更苦,我要帮助他。 大乘经里面佛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全心全力在演说,表演,在宣扬,有缘的人就得度。什么是有缘人?他听到了他相信,他跟我一样觉悟,回头了,真正发愿念佛求生,这就得度。这个人不一定我们认识他,很多并不相识,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都认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在这个世间还是不舍苦众生,用什么方式帮助这些苦难众生?释迦牟尼佛做了榜样给我们看,什么样子?四十九年天天演说,每天都在表演,每天都在演讲,没有比这个更殊胜。法布施,《般若经》上讲得很好,《金刚经》大家都念过,佛在这部《金刚经》,《金刚经》不长,五千多字,这么一桩事情佛总说了十多遍,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看这句在《金刚经》上说了十几遍。就怕我们忘掉,时时刻刻提醒。受是接受,佛给我们的教训,我们完全接受,持是保持,不要失掉,那就是天天干。读诵重要,读诵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什么?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要明白这个意思。读什么?读经文、本文,不读注解,读本文。注解是求明了经义,读诵是真修,是修行一种方法,读经文,一遍一遍读下去。《无量寿经》不长,念熟了之后,念一遍不需要一个小时,我们可不可以不念佛,我们就用这个?行。 你如果每天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十遍,念得很熟的人,十遍大概五、六个小时他就念完,不少了,每天真正修行有五、六个小时,为什么?读诵不会有妄念。念佛有的时候妄念杂进去,读经不会有妄念。恭恭敬敬,一心称念,这是持戒;这十遍下来,五、六个小时,没有杂念进去,这是修定;念的经字字清楚、了了分明,那是慧。不要去想,就是念下去,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每天如果说是读五、六个小时,那你就是五、六个小时修行;要是七、八个小时,就七、八个小时修行,这个方法好。初学读诵要是困难,我们有读诵的光碟,你打开电视屏幕放光碟,这个光碟有文字、有声音,你跟着它读。快慢速度我们有好几种,有念得很快的,有念得很慢的,你可以自由选择,选择你喜欢的速度。初学读得比较慢一点,专注,不要分心。读经的时候最好不接电话,把电话线拔掉,不让人来打闲岔,你心才能定。你正在读经的时候,有这个事来找你、那个事来找你,把你功夫全破坏了。遍数念多了,自然就会背,念到完全背得很熟的时候,那就很方便,为什么?不必看经,你经行也好,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你的功课不会间断。这个方法,在现前这个环境里面很好用,很方便,这净宗方法之妙,我们要会用。不要多,你只要用上三个月,味道你就尝到,然后你就欲罢不能。真的会帮助我们得念佛三昧,会帮助我们开悟。「杜众恶源」,读诵经典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读的时候决定不求解释,就是一直念下去,跟佛号一样,功德完全相同。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诵经典是属於忆佛,称念弥陀圣号是念佛。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游步三界,无所挂碍」,这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你看在那边修学的环境得大自在。「《会疏》曰:无谋神化,常体性空,故为游步」,我们今天讲散步。谋,在此地讲是起心动念,人家不起心、不动念,神通变化。这桩事情是本能,不是从外来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能力是报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常体性空」,体是体会,常是没有间断,知道什么?自性空。知道自性空,你就不会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全都没有了。你看袁了凡先生知道命是定的,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他能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头坐三天三夜,禅堂打坐不起一个念头。一般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什么境界?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了凡先生能够到这个境界,云谷禅师佩服。云谷禅师向他请教:你功夫不错,你怎么修的?了凡先生很老实,「我没有什么功夫,命给人算定了,想了也没用处,不想了。」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凡夫。」凡夫是什么?虽然什么都不想了,这有个名字叫无想定,什么都不想了,但是他什么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无明,他堕在无明里头。凡夫总是,一个是掉举,就是妄想太多;一个就是落在无明,是不想,但什么都不知道。禅不是的,禅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起心动念,他什么都知道,那是禅,禅是活的,禅是有智慧的定;了凡先生这个定没有智慧,他还是烦恼。 「常体性空,故为游步」,游步,两桩事情,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众生。为自己,修福修慧,到十方诸佛刹土去参学,去拜佛,拜佛、供佛是修福报;听佛讲经说法是开智慧,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而且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极乐世界的人确实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有能力分身,能分无量无边身,去参访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有这种本事,而自己本身还在阿弥陀佛讲堂没动。你看,本身在讲堂听阿弥陀佛讲经,分身出去参访无量无边诸佛。这个话一丝毫没有夸大,都是我们自性本能的,在他那个境界里面,时间、空间都没有了。「常体性空」,空间维次没有了,空间维次没有了,十法界遍虚空没有距离;时间没有了,没有先后,换句话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他统统见到了。这是他方诸佛国土里头跟极乐世界不能比的,他方世界只有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能做到,十法界做不到。极乐世界的十法界可以做到,六道里头人可以做到,它只有两道,人天两道可以做到。 「憬兴云:天上人间,唯佛独尊,故游步三界。化之纵任,故无所拘碍。」这是就佛说的,天上人间还是讲六道,顶多讲到十法界。只有佛独尊,所以佛能够游步三界,这个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化之纵任就是他没有障碍。憬兴师这个说法,是讲佛应化在十法界度化众生,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得大自在,没有任何障碍。佛现身,现什么样的身、说什么法,诸位要记住,佛是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十法界的,不起心、不动念才能够证得初住脱离十法界。我们就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他有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他麻烦,会退转。不起心、不动念不会退转,起心动念会退转。所以没有把握,他来不来?他不来。三种不退,他位会退,位退退到低谷就不退了,低谷是什么?小乘是初果,大乘是初信位,从第十信可以退到初信,初信就不会再退了,它有低谷的,不会退到凡夫。行是菩萨行,有时候觉得众生太难度,算了,不度了,就退到小乘去了,自了汉。第三种是念,念也会退,念的底限是圆教初住菩萨,也就是说,这四十一个阶级往上去他还是会退,到什么时候他不退?一般讲七地以上,不会退了。所以经上常讲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不是初住,初住是三种不退都证得,不能加圆。加个圆那就是地上菩萨,不是普通的,不是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有念退的可能,至少登地以上,念不退了。 「挂者」,我们常讲挂碍,这底下有,「碍止之义」,有碍的意思,有止的意思。「又挂碍,高丽藏本作拘阂」,这是高丽《大藏经》里面用这两个字。「流作拘碍」,流是流通本,一般流通的是拘碍。「故净影、憬兴、《会疏》诸本,皆本拘碍。憬兴所云,无所拘碍即无所挂碍」。意思是一样的,无所挂碍。「以上《会疏》与憬兴,仍是专就佛边说,乃专就《魏译》而释」。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统统是就佛边,佛当然是游步三界,无所拘碍。「今释会本」,现在我们这会本,「则应广摄发菩提心、念佛得生之人,乘佛威神,游化三界」。这个意思就不一样,所以这个会集本好,会集本里面不但是佛,而是把重点放在凡是得生净土的人。把这个位次调到哪里?调到往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生的,那都能够游步十方,不可思议,可不可能?可能。为什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加持。特别是第二十愿,佛的愿文说,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一愿不得了,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法身菩萨,就是什么?实报土的菩萨才称阿惟越致。在极乐世界连凡圣同居土都称阿惟越致,所以这个也是叫难信之法。你要问一般菩萨,这是不可能,哪有这回事情?这个事情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这是阿弥陀佛的恩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