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四明知礼与净土法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四明知礼与净土法门

蔡惠明

一、天台宗第十七祖,

创念佛施戒会

知礼大师(960—1028)是宋代天台宗的义学高僧,字约言,俗姓金,四明(今浙江鄞县)人。据宋志磐《佛祖统记》卷八《十七祖四明法智尊者大法师》载称:他“父金经以枝嗣未生与妻李氏祷于佛,梦神僧携童子遗之曰:此佛子罗喉罗也”,因而有娠,暨生遂以为名。七岁丧母,悲恸万分,求父同意依汴京太平兴国寺洪选长老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专研律部。二十岁(979)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927—988)学习天台教观。太宗端元年(988),义通圆寂。淳化二年(991)应请住四明祥符寺,遂开讲席,学徒闻风来归,因堂舍狭隘,未能容众,于至道元年(995)迁至城东南隅保恩院。次年,院主显通舍院让贤于知礼永作十方住持,传演天台教观之地。真宗咸平二年(999)后,专以讲经、修忏为事。咸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等携带日本天台宗学者源信有关天台教义的疑问二十七条来华征询,他依教答释。其后陆续撰着《十不二门指要钞》、《别理随缘二十问》、《十义书》、《观心二百问》等,大弘天台教观,使沉寂已久的天台宗蔚然中兴。大中祥符六年(1013)创设念佛施戒会,集合僧俗男女一万人同修念佛法门,发菩提心,求生净土。次年,又撰《观经融心解》。天禧五年(1021),着《修忏要旨》、《观音别行玄义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仁宗天圣六年(1028)圆寂。天台宗人尊为第十七祖,一般称为四明尊者。他门下着名弟子有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等三十余人。宋真宗赐谥“法智大师。。

知礼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突出事迹是,导致天台宗公开分为“山家。、“山外。(山,意即天台宗)两派。分派的原因是,当时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颖的《金光明玄义》有广、略二本,并行于世。钱塘怜杭州)的悟恩受华严宗、唯识宗的影响,曾撰《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以为《金光明玄义》广本非智颉真作,认定其略本为真作。并且提出“真心观。,认为除观心外,别无观法之道,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为真心真如,或者说是认真心,真如为所观对象。知礼不同意他的看法,着《扶宗记》破斥,认为《金光明玄义》广本是真作,并且针锋相观地提出“妄心观”,主张除此妄心(第六识)之外,别无真可求。就是以所观境为妄心,观妄心即为三千诸法。这是关于理事,真妄关系和观法的分歧,双方反复辩论持续达七年之久。知礼一派自认为是天台宗正统,以山家自称,而把与他们见解不同的晤恩、洪敏、源清、天昭、智圆等一派称为山外,含有贬意。他极力发挥智颉,湛然的宗义,其要点是“别理随缘说”。他在《十二门指要钞》卷下中成立此义。认为真如缘起的涵义,别、圆二教所说不同。别教所说的真如,超然在差别的事相之外,就是和事相隔别的理体,所以称为“别理。,或称“但理”、“一理”。圆教则认为真如理中本来就具有差别的事相,事理相即熔融。其随缘而作的一切诸法,乃是举体随缘。举体不变、即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所以称为。别理随缘”。如《指要钞》中说:“他宗明一理随缘作差别法,差别是无明之相,淳一是真如之相,随缘时则有差别,不随缘时就无差别;故知一性与无明和合方有差别,正是合义,非体不二,以除无明无差别故。应知不谈理真,单说真如随缘,仍是离义。……故知他宗极圆,只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

但山外派的源清着《十不二门示珠指》二卷,主张真心观,宗杲着《注十二门》二卷,又倡灵知心性之说,皆在教理上出入于贤首家言。知礼再着《指要钞》阐释“别理随缘”的意义,旨在扞卫天台一家宗义,贬低贤首性起义的价值,指出他们不说性具三千,单说真如随缘变造诸法,和台家相望,只是别教隔历之谈。然而山外诸师不服,仍继续辩难。最后知礼弟子仁岳又作《别理随缘十门析难书》,析破诸难,论争乃获渐息。

在智顗的《金光明经玄义》的广略本的真本问题上,山家,山外各持己见,互相辩难。往复五次,绵延七年。知礼更于景德三年(1006),总括前后十番问答释难集为《十难义书》二卷,又作《观心二百问》,遣弟子本如携往钱塘请庆昭作答,智圆得知此事,请求钱塘太守令他们停止论争。二派论战始告一段落。以后智圆,知礼辩难又起。直至知礼圆寂后,他的再传弟子妙悟希最总破山外之说。山家派才成为正统,山外派渐衰,一直至今。

二,四明尊者与净土法门

知礼的修持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智顗的《观无量寿经疏》,用天台宗的观佛三昧的方法来组织净土教。据天台宗人宗晓编纂的《乐邦文类》卷四知礼《延庆募众念佛疏》载,他在宁波创立的天台宗道场延庆寺内设立“观堂。,按照《观无量寿佛经》所说,释迦世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特设“观堂”,提倡观想念佛。这观堂经宋元明清四代,直至1913年冬,近代天台宗四十三祖谛闲大师应请到宁波恢复台宗祖庭,遵四明尊者遗法,以三观为宗,说法为宗,离延庆独立,改称观宗讲寺,近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修复中。《延庆募众念佛疏》就是他结社万人,“心心系念”、“日日要期”,“誓取往生”、“唯勤念佛”。赵忭《宋故明州法智大师行业碑》记述他“凡三主法会,唯事讲、忏,四十余年,胁不至席,当时之人,从而化者,以数干计,从而受其化者以数千计,受其教而唱道于寸者三十余席”。晚年,曾结伴十僧,共修《法华忏》,以三年为期,期满集体自焚。后经杨亿、李遵助以及同学遵式等人再三劝阻,宋真宗也曾下诏令他。住世”,方才唯“忏”不“焚”。由此可知他愿行的至诚恳切,他圆寂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胡防《明州延庆寺传天台教观故法智大师塔铭并序》称赞他:“古师所未谕,今学所未详者,师必炳然而记释之;往哲所难履,来裔所难继者,师必确然而进趋之”,表明他是天台宗的“继往开来”者,功德无量。志磬在《佛祖统记》卷八《法智本纪·赞》中说:“四明法智,以上圣之才,当中兴之运,东征西伐,再请教诲,功德之盛,可得而思!一自荆溪而来,九世,二百年矣。备众休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者,唯法智一师耳。是宜备位列祖,称为中兴。”评价是中肯的。

大中祥符六年(1013),他创设念佛施戒会,亲撰《延庆募众念佛疏》说:“原夫一念本融,诸法无碍。泅熏既异,感报成差。是以顺性而修,则显诸佛净土。随情而作,则循五趣苦轮。所以处娑婆者,升出尤难,堕落者众。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直待三乘行备,方勉四趣受生。盖境界粗强,烦恼炽盛,自力求脱。实难其人。若夫生安养者,国土庄严,身心清净,直至成佛,不堕三途。经云:“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彼,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摄取。舍此报身,定生彼国。具如经说,实非臆谈。今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净业,誓取众生。况劫浊命光,其犹风烛,一息不至,三途现前。何等自宽,不思来报。当依佛语,无顺人情。顿息攀缘,唯勤念佛。。此疏虽短,但登高一呼,百川齐应,果然响应者踊跃。自此每年二月十五日,例行举行念佛大会,风靡一时。他曾邀集十僧,共修《法华忏》三年,燃三指供佛。并誓于忏事圆满,焚身供养妙经,求生净土。天禧四年(1020)经驸马李遵勖奏请真宗,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知礼又以天台诸祖阐扬净土的多谈事相,少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因据智颉大师所着《观无量寿佛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三卷,·约数万言。他在本书释题中说:“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休离念。离念相者,登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休。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即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详见《摩诃止观》)。虽俱念佛,而是通途显诸佛休。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讬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休。虽讬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住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悉皆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故释观宇,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人品,为因亦强。生至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人圣阶,度生亦广。况尘境粗强,诚为险处.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证无生。今解观门,其意在此。”

知礼的着述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金光明经文句记》十二卷、《观音经玄义记》、《观音经义疏记》各四卷等。另有宁宗嘉泰二年(1202)四明宗晓所编《四明尊者教行录》七卷等。他在着述中,多指归净土。本文所引的是弘扬净土最明显而又恳切者。

当时,朝廷下敕各地立放生池,知礼就在释尊诞日建立放生会,集众作法,放鸟飞翔,纵鱼人水。天台地方官上报,朝廷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这是继承智者大师根据《金光明经》中所说流水长者买鱼放生的故事,最早在天台山海曲建立放生池,劝人放鱼介于此,并制订放生仪轨,发起组织放生会的优良传统。

另据宗晓《乐邦文类》及志磐《佛祖统记》卷八《知礼本纪》等记载,仁宗天圣六年(1028)正月初一日,他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第五日,结跏跌坐,召大众说法毕,骤念阿弥陀佛圣号数百声,奄然往生,世寿六十九岁。露龛二七日,爪发如长。茶毗寸,舌根不坏,若莲华然。这些都是往生净土的瑞相,可见他功底深厚,真实不虚。

佛历2540年丙子白露于上海

佛教居士林香光堂

 
 
 
前五篇文章

日本佛教宗派之一——净土真宗

破斥邪说《西方极乐世界游记》

念佛和一心三观

延寿大师的净土思想

如何能够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

 

后五篇文章

净土念佛的四层工夫

净土念佛的四层工夫(1)

略述净土经的流传(上)

略述净土经的流传(下)

略说净土宗的流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