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一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一集) 2012/8/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四十九页最后一行,我们从第二句看起:

「百年短暂,无常迅速。人命在呼吸间,转瞬即逝」,这是世尊在那个时候感叹世间人寿命短促。佛陀在世是生在减劫,佛告诉我们,人的寿命最长八万四千岁,这是一般平均年龄,最短是十岁。这个劫怎么算法?从最短的时劫,每一百年加一岁,一直加到八万四千岁,再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又减到十岁,这个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佛法里面讲时间。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是减劫,减劫在一百年,释迦牟尼佛离我们现在三千年了,现在人平均寿命七十岁。所以中国人有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不满七十岁而亡的太多了,中国、外国这些有名的人,你去看看他的传记,五十、六十而亡的很多很多,占很大的比例。所以佛举例子,百年短暂。

释迦牟尼佛应该住世百年的,八十岁就走了。为什么走?魔王波旬请佛入般涅槃,佛答应了,佛不妄语,就走了。所以,还剩二十年,这二十年的福报就给后世的这些出家人,一直到末法一万年。这一万二千年当中出家人这个福报,是释迦牟尼佛的余福供养给这些人。这些人只要安分守己好好修道,不要为衣食去操心,佛统统都管了。可是现在人不听,一定要自己想方设法,所谓叫拉信徒求供养,这完全错了,违背了佛陀的教诲。只要认真好好修行,从来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到现在也有三千年了,没听说这三千年当中出家修道的人是饿死的、冻死的,没听说过。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途中生病,那真是要命,在旷野,四周围没有人家,没有村庄,病倒在路上,怎么办?文殊菩萨出来了。是自然有人照顾,只要你是真心,一无所求。如果寿命终了了,求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往生;还有寿命的时候,佛菩萨一定照顾,这个要放心,不要自己操心。寿命短暂,一定要把时间把握住。

下面,「但世人颠倒,不识苦空无常」,对这桩事情不认识,「但求幻妄之乐」,幻妄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乐不是真乐是假乐。底下这两句说得好,「如蛾扑火,自焚其身」。晚上点灯,看到小飞蛾往明亮的地方走,那是火在那里燃,走到火焰里面就被烧死了。这是我们常见的。佛在世的时候也是大家常见的,飞蛾愚痴,不知道火会烧身。这个比喻什么?比喻淫妷之乐。「是以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妷」,这是说世间人,现在这种人多,中国、外国到处都看到。一甲子之前,就是六十年之前,一般人还不好意思说;现在你到处听到,甚至于打开电视,你去看全都是的。人怎么能不学坏?人为什么学坏的?电视教的,网路教的。

电视、网路,我们现在知道,是魔王波旬的道场。波旬附体来找过我,来质问我,说我没有通知他,侵犯他的道场。我说我们从来没有侵犯任何人的道场。他说你这卫星电视、网路,这不是侵犯我的道场吗?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全世界的电视、网路统统是魔王波旬的道场。确实,华藏卫视没通知他,我们用网际网路也没有通知他,我请他原谅,不要见怪。我请他到这里来听经,给他供个牌位,称他作波旬菩萨。波旬是欲界第六天的天王,就是心量小了一点,福报是真大。不喜欢修行人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他管辖的,他愿意他的人众多,人众超越六道,他就很不高兴。可是,你要是真正修行,他也佩服你,他也护持你。这就是什么?人性本善,他也有佛性,他也是本善,只是一时迷惑,有这么个错误观念,障碍一些修道人。但是所障碍的,真的,都是信心不坚定的、都是容易动摇的。真正修行禁得起他的考验,考验及格了,他护持你、他佩服你,这个要懂。你被他考倒的时候,他瞧不起你。

这些『常怀邪恶』,就是心里面妄念多、邪念多、杂念多这一类的人。『常念淫妷』,他以为这是乐事,其实这个事情不是快乐的事情,对身心都有伤害,对修道造成严重的障碍。「邪者,横邪不正。恶者,恶毒不善」,恶后头加个毒,因为贪瞋痴慢疑是五恶,也是五毒,麻烦很大。「《会疏》曰:邪谓邪曲,恶谓罪恶」。「淫妷者」,这个妷底下有注音,跟逸乐的逸是同音。「同劮」,底下这个劮,音都一样的,都是一个音,都是安逸的逸这一个音。你看劮,左边是失,右边是力,这个字也比较少见,念逸。「婸也。婸者,淫也,放也。(见《中华大字典》)淫,荡也」。前面这个婸,跟草头底下汤这个「荡」字是一个意思,音义都相同。「贪色」,这个色是男女之色,「不以礼交也」,礼是婚礼。现在这个事情也平常了,没有结婚那都是邪淫,在现在社会占的比例非常之大。

「又淫者,乃十恶之一」。十恶就是十善的反面,《十善业道经》反面就是十恶,十善是十恶上加个不字。「不杀、不盗、不淫」,接着「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意「不贪、不瞋、不痴」,这叫十善业。反过来是十恶。所以这个淫是十恶之一,在十恶排在第三,第一个是杀,第二是盗,第三个是淫,排列在第三。「淫为枷锁,缚众生故」,这佛经上讲的比喻。枷锁是刑具,这人犯了重罪,叫披枷带锁,我们常讲手铐、脚镣。枷锁是戴在头上的,现在没有这种刑具,古时候有,民国初年还有。到民国二十年的时候我记得还有,民国二十年以后就没有了,枷就没有了,脚镣手铐还有,现在还有。所以这是刑具,人戴上这个行动不自由。「淫为罪源」,重罪之源,「生诸厄故」。诸厄就是许许多多的罪业都从这里发生的,能够引发杀盗淫妄;换句话说,五戒、十善全都破了。

「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入生死」,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是真的,如果没有淫欲的念头,你就不会到六道来轮回。所以古德有句话说,「欲不除」这个欲就是淫欲,「不出轮回」;「念不一」,也念佛,「不生净土」。生净土要念到一心,也就是起心动念只有阿弥陀佛,这比什么都重要,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念,这个人决定往生。在这个世间,没有把淫念头断掉,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生死的根就是淫欲,所以这个不是一桩好事情。「故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如下引诸经论,皆备言淫欲之患」,下面引了有经、有律、有论,引用了很多。「《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不是夫妻不能行淫,夫妻淫欲是正淫,那不算邪淫。但是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最好夫妻也把它断掉,为什么?你就没有妄念、没有杂念,你的心才能专一,「念不一不生净土」。把这个念头放下,一心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出家十戒,全断淫欲」,这个十戒是沙弥十戒,一出家就应该受沙弥十戒。「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乃至世人因欲,杀身亡家」,这是世间,古时候有,现在更多,几乎天天都有,这也不是新闻。「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这两句话是佛经上讲的。

生死是轮回的现象,没有能力出三界,在六道里头,佛在经典上形容叫生死疲劳。人的寿命长,这个身能住世几十年,死了以后又去找个身体,找身体不是自己想找什么就找什么,不是的,业力支配。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业,《地藏经》上讲得很明白,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业有轻重,临命终时重者先牵,哪一个业力重,就先牵着你去投胎。我们去想想、去问问,贪瞋痴慢这四个字重不重?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这个念头动过多少次?贪名、贪利、贪财、贪色,起的贪心,动的不善念头。这种念头多,力量很强大,时时刻刻会起来,你有没有想到,你临终时会起这个念头,那个麻烦大了。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是贪,饿鬼道去了;贪不到就瞋恨,这恨的念头起来的时候,地狱道去了;糊里糊涂,是非善恶没有能力辨别,畜生道去了,临终的时候糊涂的也很多,这愚痴。所以,来生来世是看我们现前哪一个念头强烈,它先受报。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我们一定在念佛上下功夫,佛弟子每天要看佛像,早晚功课认真做。就是什么?对着佛像,我天天想佛,我希望我临命终时佛的念头现前,那就好了。这个念头现前决定往生,佛来接引你。这个念头一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这个念头才动,阿弥陀佛就知道,立刻就现身在面前。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个世间没有一样是真的,只有这是真的。学佛,广学多闻重不重要?不重要了,为什么?广学多闻不能往生,决定抵不过这一句弥陀。我们今天最佩服的,李老师一生常常念着、常常给我们讲到的,这个世间愚夫愚妇,乡下这些阿公阿婆,不认识字,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你问他什么他都不晓得,你给他讲再多的话,他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着你笑,对着你笑咪咪的,他的佛号从来没有停过,真的,什么都不懂。他在那里给我们做示现,那叫什么?那叫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一心专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种人往生,生西方净土,你要知道是上辈上生,三辈往生里头上辈。生到哪一土?生实报庄严土,不得了!实报庄严土是法身大士,他是直取这个地位,没有拐弯抹角的。

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影尘回忆录》里头,倓虚法师讲这个故事锅漏匠,这不就是好的例子。这个人距离我们不远,他跟倓虚老法师同一个时代的人,谛闲老和尚的学生,不认识字。锅漏匠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抗战胜利以后就没有了,我小时候见过。生活非常之苦,补锅补碗,锅碗打破了,补起来还可以用。补一个锅碗多少钱?一个铜板、二个铜板,不到一分钱,他一天能补几个碗!挑担子在乡下到处转,很苦,未必能碰到几个人家,所以他是苦不堪言。看到谛闲法师出家了,出家不错,不愁吃、不愁穿,有房子住,这他非常羡慕。谛闲法师跟他同乡,小时候的玩伴,这下遇到了,非要跟他出家不可,四十多岁了。谛老跟他说,出家学讲经,他说你不认识字,现在学来不及了;不能讲经,出家人第二条路就是经忏佛事,经忏佛事你也不会做,你在寺庙里没有人瞧得起你。

可是他念头非常坚定,老和尚被他逼着没有办法,跟他谈条件,他完全接受、完全听话、完全服从。老和尚给他剃头,到乡下找一个废弃了的寺庙,没人住了,小庙。这种小庙,在大陆过去乡村里头很多,小庙不大,大概只有三、五个房间,包括它的大殿。一般大殿是三间屋,就是三间房子那么大,旁边一个法师住的,再一个厨房,其他就没有了,很简单。废弃的这个寺庙,他去住,谛闲法师只教他一句话「南无阿弥陀佛」。他说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不分昼夜。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好了起来立刻就接着念。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着往生。

因为在乡下,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都是要走路,这个小庙周围住的人家有学佛的,看到他往生了,赶快到观宗寺去报信,这一个来回三天。谛闲法师来了,他已经在那里站了三天。人死了,站着往生的,有,我们有听说,死了以后站三天,没听说过,只有这么一个。所以老和尚赞叹他,说天下,他那时候天下就是全中国,天下弘宗演教的大法师比不上你,名山宝刹的住持,四大名山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你看对他这样的赞叹,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句阿弥陀佛成功了。谛老这一招,是让他给我们做证明,三转*轮里头的作证转,他给我们做证明,他真成功了,这是真佛弟子。你问他佛经、问他戒律,他什么都不知道,确实他也没有受戒,只是剃了头,他什么都不会。可是人家一句佛号真念到底,这是近代学佛最好的榜样。

像他这样念佛走的,我知道还有好几个,一点都不假。台湾台南将军乡有个老太太,四十年前我在佛光山教书,那时候她往生是前一年,我在佛光山只住十个月,也就是头一年。老太太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家里有个小佛堂,也站着往生。现在我在高雄那边问人,很多人知道,她不是假的,念佛三年,预知时至,站着走的。这个老太太很有智慧,往生的时候没有告诉家里人,家里人完全不知道。往生的时候是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儿子媳妇很孝顺,她告诉他,你们今天晚上先吃饭,我去洗个澡,不要等我。可是儿子媳妇很孝顺,还是等着。等了很久,怎么还没出来?去看看,真洗了澡,换了衣服。叫,没有声音。到小佛堂里看看,她站在佛堂面前,穿着海青,手上拿着念珠,叫她不答应,仔细一看,走了。高明,家里人没有干扰她,这都是真干!

一生弘宗演教而没有往生,继续搞六道轮回的是大有人在,这就是古人所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你得真干才行。所以古时候,讲经说法的人大家佩服,为什么?真修行,他讲的东西真有见地,他写出来的文章可以传世。不像今人,今人只会说,没做到;古人都学佛陀,做到以后再说,没做到不说,不像现在人。现在人真的是急功好利,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所以他的心没有超越六道轮回,对六道轮回有贪恋。所以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又《无量寿经钞》这里头说,「夫淫欲者,流转生死之根源矣。远离解脱之因缘也」。解脱,阿罗汉以上。脱是脱离生死轮回,解是把见思烦恼解除,今天讲解放,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这是修行人。淫欲远离解脱,换句话说,淫欲必定牵着你在轮回,你出不了六道。出不了六道,一定要知道,我这一生造的善业多还是恶业多?善业有力还是恶业有力量?自己可以衡量。如果是恶比善多,包括念头,起心动念恶比善多,行为上也是恶比善多,换句话说,决定在三途。三途是我们不愿意去的地方,可是我们造三途因。心是什么心?贪瞋痴慢疑,这是恶心;情绪是怨恨恼怒烦,这是不善业的缘;有因、有缘,你所造的杀盗淫妄,这个合起来大概都是地狱业,你就知道这桩事情多可怕。

学佛,难得遇到净土,最可贵的是我们遇到这部《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这么用心,搜集这么多的参考资料,一共一百九十三种,帮助我们认识净土、认识阿弥陀佛,真正发起求愿往生的念头。只要我们真肯念佛,决定得生,连锅漏匠都往生。这是专念,什么都不必学,样样都能放得下,一句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要干,这桩事情在现前的时代得要分秒必争,我不争别的,我就争着到极乐世界去。不跟别人争,跟自己争,把自己所有的念头、业行统统放下,我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才能成就。

「如太贤云:生死牢狱」,生死就是六道轮回,把它比作一个监牢狱,「淫为枷锁。深缚有情,难出离故」。情执太深的人,那就是最重的枷锁,往往念佛都还不能避免,这一生这么善的缘分,也只是结个缘而已,这一生没有成就,你说多可惜。所以你一定要认识,淫欲是最重的枷锁,应该把它丢掉、把它放下。你带这么重的枷锁,你什么时候能出离?这桩事情不能求人,谁都帮不上忙,佛菩萨不能帮助你,天地鬼神不能帮助你,这个事情是自作自受。只有自己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我从今天起彻底放下,我真念佛,这就行。我们这样做,佛菩萨真的加持我们,龙天善神真的保佑我,决定要真干。「如《智度论》云」,《大智度论》上说的,「淫欲者,虽不恼众生,系缚心故,立为大罪」。这是佛建立佛法称这个是大罪,为什么?它能叫你的心增长贪瞋痴慢,所以是大罪。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九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一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