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四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四集) 2012/8/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五十四页,从第二行末后第二句看起:

「绮语者,新译为杂秽语,《俱舍论》云: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绮语』,绮是比喻,绮是绸缎,非常美的物质,柔软的物质,人见到都欢喜。这种语言就像这些绸缎一样,人听了很悦耳、很喜欢,可是它不是清净的,它是染污的。什么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它的内容离不开这些。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些文艺表演,特别是电视、电影、网路,老少咸宜都喜欢看,里面是什么?杀盗淫妄,这些统统属于绮语。所以《俱舍论》这句话说得好,一切染心所发诸语,染心,一切染心,它不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不是从平等心生出来的。诸佛菩萨的言语,是从大菩提心里面生出来的,与性德相应。这些杂秽语,它是从一切染污心里头生出来的,第七识执着是染污,第六识是分别,染污轻一点,第七的染污最严重。染污里头最严重的是什么?贪瞋痴。相宗经论告诉我们,「四大烦恼常相随」,这末那识。四大烦恼第一个我见,我见就是自私自利表现出来的,我爱是贪,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贪瞋痴;换句话说,这些言语从贪瞋痴慢出来的。教人?教人也是增长贪瞋痴慢,所以佛称这个叫口过。我们希望自己断贪瞋痴慢,也希望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断贪瞋痴慢,怎么可以叫烦恼、业障往上增长?这就错了。

《大乘义章》也说得好,「邪言不正」,邪言指的是什么?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邪言。性德的标准,我们要记住,常常放在心上,那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照着自己,有没有犯这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叫真修行。世间法,在这个世界上古今中外,中国老祖宗讲得最圆满、讲得最精要,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好记,不会记错。五伦就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十个字。五常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还会记错吗?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佛门里面的五戒,仁者不杀生,义者不偷盗,礼者不邪淫,智者不饮酒,信者不妄语,就是五戒。人能持五戒不会失人身,五戒有了亏缺,人身就丢掉了,来生就得不到人身。四维四个字礼义廉耻,八德八个字孝悌忠信、仁爱和平,怎么会忘掉?不会。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够跟这四科相应而不违背,这什么人?圣贤人。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功名富贵,与功名富贵不相干。

孔子是圣人,孔子一生清寒,没有做过大官,只是喜欢读书、喜欢教学而已,有弟子三千人,弟子当中杰出的、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出世法里面,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样,一生教学,学生弟子多了,有成就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有成就的。这个有成就是证得须陀洹以上的,这都算成就,须陀洹就称圣人,圣人里面最低的阶级,小小圣。小小圣就非常可贵,为什么?他不会堕三恶道,他在六道轮回有期限,不是永远在六道,他有期限,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出轮回。这大乘,大乘实在讲也是四科,都很好记,第一科五戒十善,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记得。十善里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瞋、不贪、不痴,十善业,不会忘记。五戒前面四条十善里头有,只是加一个不饮酒,五戒十善算两科,五戒一科,十善一科。

六和,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见和同解,我们不跟一般人同,我们跟佛菩萨同,这点很重要,六和敬所以不能落实,就是关键在这一条。我跟他和,他跟我不和这怎么办?我们跟佛和,跟佛菩萨和。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都非常慈悲,都能恒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点都不勉强他。他没有能转过来,没有能觉悟,佛菩萨不责备众生,责备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够,我没有把他教好,过失在我,不在他,六和就做到了。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利就是物质的享受,大家是平等的。末后一科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四科。学佛一定要把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做到,这大乘。小乘,小乘做三个,五戒、十善、六和,没有六波罗蜜,有六波罗蜜就是大乘。佛法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可是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里面去对号,这就有点难了,这是真功夫,这叫真修行。我动这个念头,把这个标准拿出来对比一下,有没有违犯,当然先决条件,对这个四科要有相当深度认识,对五伦亦复如是,对伦常八德要有基本的认识。认识是解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去比对这是行门,这是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的大道。

《大乘义章》里头说,「邪言不正,其犹绮色」,绮是美丽的颜色,绸缎的颜色,「从喻立称」,这名称是从比喻上得来的,「故名绮语」。《无量寿经笺注》丁福保居士的,「绮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世间叫言情小说,连《红楼梦》都包括在其中,《西厢记》,这是古时候的小说,写得很含蓄,里面有这个意思,现在讲谈恋爱。今天你看歌舞戏剧、种种表演,有没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如果有都叫绮语。「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绮语的范围很大。我记得早年,我在景美图书馆讲到这些经文,因为图书馆不远有一个学校,叫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学生读这个学校的将来都是演员、歌星、电影明星,干这一行。听经听久了,心里害怕来问我,这一行能不能干?要不要改行?我就告诉他,改行最好,凡是这一行造的业都不善。这些学生以后都学别的科系去,不搞这个,这对的,能回头。

「又《十业道章》云:说染言词,名杂秽语」,就是绮语。「若不染心,绮饰文辞,歌赞实德,非不善也」。这说得好,你的文字华丽,但是这里面是清净心,没有涉及到这些香草、美人这种寓言,没有这个,这好。你赞佛、赞菩萨、赞极乐世界,这都是好文章,这不是不善。望西法师说,「凡此妄语,世人喜犯,不顾来报」。很容易、很随便的就说出来,没有经过思考,由此可知,他习气之深。说出来之后这有过失,俱生神就把你记录起来,阿赖耶识里头,种子识的力量就加强,不善的种子,没有人想到这个事情。真正想到了为什么不念佛!我们总感觉到自己善根福德不够,其实可以培养,而且很快就能培养成,我们想象当中所需要的,就是足够的资粮往生净土,可以做得到。一声佛号就含无量功德,一天到晚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还得了!所以谛闲法师赞叹念佛真正往生的人,都说弘宗演教(弘宗是弘扬禅宗,演教是教下),这些大德比不上你,名山宝刹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谛闲法师对锅漏匠的赞叹。他怎么成就的?不过是三年念阿弥陀佛,其他的他什么都不懂。

这是十足证实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方法是行门当中第一法。八万四千行门无论哪个行门,只要你掌握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这一生决定成就。一切法门当中净宗是易行道,它就是一句佛号,所以这一句佛号念三年,那个八万四千法门学三年,都比不上念佛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的志愿要放在极乐世界,只有到极乐世界乘愿再来,那没有问题。你是菩萨身再来的,菩萨身再来的人,决定不迷。我们还会被七情五欲所迷所动,自己心里面要有数:我不是菩萨,我不是再来人。那不是菩萨、不是再来人,我这一生有机会争取作菩萨、作再来人,我要把这个争取摆在第一,希望我一生能成就,这比什么都重要。

只有自度才能度人,这一句话佛在大小乘经里头说过很多次。自己没有度想度别人,后头有一句,佛常说的「无有是处」,无有是处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有这个道理。自度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人看,这就是度他。锅漏匠往生这个样子,你想想他度多少人?连我们今天学佛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都受到他很大的鼓舞,增长了我们的信心、愿心,这就是他的功德对我们的加持。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这就是智慧光明照注,知道感恩、知道报恩,报恩是依教奉行。

要记住,「南山」就是道宣律师,这条戒「人多喜犯」,就是绮语,现在讲开玩笑,开玩笑在佛经上称为戏论,游戏的戏,这戏论,很容易犯。后头讲得好,这是道宣律师所说的,「良由妄业熏积」,就是妄想、妄语,在这里特别侧重在妄语,妄语的业习长时间薰修,长时间的累积。「识种尤多」,阿赖耶识里头这个识的种子最多。「故随尘境」,尘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境是境界,六根对着六尘境界喜欢开玩笑,这个习气真的是很多,时时刻刻我们都会遇到。「动便虚构」,虚就是妄言,就是开玩笑,构就是造成罪业。接着又说,「行基菩萨云:口虎害人,舌剑断命。如口如鼻,死后无咎」。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念老下面解释,解释得好,「令人之口如鼻之无言」,鼻不会说话,口会说话,口要像鼻子一样不会说话,就不会有过失。「死后无咎」,就避免过失了。

「如《智度论》云: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这一句经文,《智度论》上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以是经文。我们要记住,第一个,「口气臭」,喜欢绮语、妄言的,你走近一点你就闻到他口臭,确实有。我在没有学佛之前这个绮语不知道造多少,喜欢开玩笑,喜欢挖苦别人。年轻不知道,有意无意得罪很多人,以后造成很多障碍,学佛之后才明了。那个时候口有口气,自己不知道,是个老居士告诉我的,福州人,年岁至少大我二十岁,父亲辈的,他常常来听我讲经。我们在景美建了一个图书馆,那是我讲经第二十年,我讲经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这个老人跟我很熟,听我讲经也十几年了,我们这个图书馆建立的时候他来看我,告诉我,法师,你业障消了。我说什么业障?口味道没有了。他说以前有,我们都不好意思说,你讲经二十年的功德,这业障消了,没有了。自己不知道。年轻没学佛的时候在公家机关上班,职位虽然小,喜欢跟人开玩笑,喜欢挖苦人,强词夺理。所以我有一点辩才,没有理我会说出一套道理,他也对我无可奈何,干这种事情。当时是有快意,不知道这罪过很重,造成以后的障碍。别人什么?嫉恨你,嫉妒怨恨,有机会他就报复你,找麻烦,那真的要吃苦头,从哪里结的不知道,就是平常开玩笑。这也是一般读书人都有的毛病,好胜,争辩当中好胜。这是第一个我深深感受到。

第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那在今天这个社会就多了,善神是护法神,护法神走了,不护持你。像我们在《三昧水忏》里面看到的,悟达国师生生世世修得好,戒律清净,知见纯正,护法神守护。十世,这时间总有几百年,善神都不离开他。到第十世唐朝时候,十世修行累积的功德,他被皇帝封为国师,这地位高了。有一天皇上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就是师子座,我们讲太师椅,很大的太师椅,沉香做的,你知道沉香现在是论什么?是论两、论钱来卖的,这一个宝座多重!沉水香雕的宝座。他接受很得意,心里动这个念头,出家人的地位第一,再没有高过他的。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傲慢的念头,念头才生起护法神远离,冤亲债主找上门,现在讲附体。

这个冤亲债主是被他害死的,深仇大恨念念不忘,你看追他十世,等待机会。这下机会逮到了,附体附在他膝盖上,长了个人面疮,几乎要了他的命。毕竟是十世修行,他是真干,感动阿罗汉迦诺迦尊者,出面来给他调解、化解。把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十世之前在一起做官,意见不和,被他害死了,由于这个冤仇。这两个当然都是读书人,都是明理人,接受阿罗汉的调解,他离开,他的病就好了。《三昧水忏》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序文里头把这段历史故事讲得很清楚。「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受人毁谤、受人欺负、受人陷害,都没有关系,不放在心上,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绝不跟人结冤仇,他跟我结冤仇,我不跟他结冤仇,他将来有没有果报?有果报。但是没有冤亲债主报复这个果报,没有,他有性罪。杀盗淫妄本身就是罪,不但造作,起心动念都是过,起心动念叫过,付诸行动叫罪,叫罪过。叫非人得便,被冤亲债主附体,现在这个世间很多很多这个情形。

第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纵然他讲的真话、真实话,没人相信他,他说的好话、说的真话,为什么人不信?先世造的口业重,这一生当中没有人相信。第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世出世间重要问题都会找一些人在一起商量,征求意见来解决问题。这些事情人家不邀请他参与,这是什么?这也属于口业,心口不善自然感召。第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这第五种常常被人毁谤,毁谤这些人未必有事实,所谓造谣生事,现在这个社会特别多。甚至于我们在讲经里头,他怎么样?断章取义引用出来造谣生事,我遇过很多。早年赵朴老在世,我常常去看他,老乡长,同乡的长辈,对我们很爱护。有造谣生事的,在我讲经里头节录出来,把这个东西送给宗教局,来告我。朴老有智慧:你这个节录的不算数,你把他原来的录音带和这光盘,你拿来给我听,看他上下怎么讲的,不能单讲一句,我要他原来的东西。拿不出来,拿不出来就算了,就不处理它。

这个事情我知道了,那我们讲经说法要不要格外小心?不需要。为什么?经是佛说的,我们是学习,把我们自己修学的心得给大家做报告、做分享而已。我不需要给自己加压力,我们要小心,哪些能讲,哪些不能讲,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这样学习经教违背了经教的意思,句句都老实讲实话,就好!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者,跟事实真相完全相同。我们需要避讳的,那就是最好不要说过失,这是普贤十愿第二愿教给我们的,「称赞如来」,我们学这个,别人有好处我们赞叹,别人有过失不提。不但言语当中不能提,念头都没有这才好!

我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良心当作别人的垃圾桶。这个意思说,不要把别人不善的东西放在心上,那就变成别人的垃圾桶。我们这个心可以收集别人善行,善行、善言我们专收集这个,不善的一概不收,一概不予理会,养成自己纯净纯善这好!专门收集别人不善的,那是愚痴的人,没智慧,这种心行是把自己往下坠落,不是向上提升。这个基本的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守住,也就是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要把自己不断向上提升。

第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这也是妄语的业,包括四种。社会一般大众不尊重你,虽然你有很好的教诲,别人不相信,别人不会依照你的教诲去落实。人到没有信用的时候,这个现象就产生。第七,「常多忧愁」,忧虑多,也就是妄想多、杂念多,心不清净。心不清净身体就不健康,肯定有连带关系。第八,「种诽谤业因缘」,毁谤是果报,毁谤有因,因是什么?因就是口业。常造口业,喜欢造口业,你带来的也是种种毁谤,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这也是一定的道理。

第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口业太重,地狱里面所说的拔舌地狱。造口业,让我们立刻就想到拔舌地狱,拔舌地狱是他必须要受的。他的口业,不善的影响,影响的面有多大,就是受害有多少人,影响的时间有多长,这里头有受不同的罪报。影响大的全都在无间地狱,拔舌地狱度过之后再到无间,可见这个事情非常可怕。第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过去喜欢毁谤别人,这一生当中,这是从地狱出来还有余罪在,余罪带给你的果报,就是有很多人有意无意的毁谤你。「可见妄语之恶业,广生过咎」,广是广大,衍生许许多多的罪过,「死堕地狱,慎莫轻忽」。佛提醒我们!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九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六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