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沐恩弟子陈建强 引言 饮水当思源|在世间法方面,一般人认为一切修业、解惑,均得益於老师。为表彰师道尊严及其重要性,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训示。若然数典忘祖,即被责为大逆不道,更何况是开示出世间佛法之上师呢?故特别念诵「喃呒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谓「本师」者,即示「其来有自」,其尊师可想矣。刘公锐之金刚上师将一期大密法弘演於汉土,使无数汉地众生得沾法益。其来有自、其传承信而有徵、其法统清净纯一,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实有足述者。师恩深湛无以为报,弟子实感汗颜与惭愧。现谨略述余跟随上师学佛之因缘,及上师对余之恩泽等事迹,以至诚缅怀上师所教,聊表一己之情,此文之所由作也。并恳请上师早日乘愿再来,是所祈盼! 〖早期受训〗 余自小受西方教育,中小学皆就读於天主教学校,受其薰陶,对余之精神生活起着非常重大之影响,自小便对精神上之皈依,及对人生与宇宙之奥秘等,渴求甚殷。初中时,开始广泛地涉猎西方之宗教及哲学,包括神学中之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圣本笃(St.Benedict)、圣方济各(St.Francis of Assisi)、圣多明尼(St.Dominic)、圣汤玛斯、阿奎那(St.ThomasAcquinas)等人之一些重要著作。并对康德(Kant)、黑格尔(Hegel)、叔本华(Schopenhauer)、尼采(Nietzsche)、罗素(B.Russell)、杜威(J.Dewey)、爱恩斯旦(A.Einstein)、维根斯旦(Wittgenstein)、沙特(J.Sartre)之存在主义;佛洛伊德(S.Freud)之精神分析学;及容格(C.Jung)之分析心理学等等近代西方哲理作进一步之研究,从不同之层面及角度去探讨人生及宇宙。中三时,偶然得读一本由默顿神父(T.Merton)撰写之「默祷之新种子」(New Seeds ofContemplation)一书,叙述其与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D.T.Suzuki)探究禅学实践经验谈。之後,更从其另一著作「亚洲札记」(The Asian Journal)中得到一些启示。书中谈到他在亚洲之灵修生活体验,特别到印度参观及拜访一些印度教与佛教领导者之感受。此行给予他深刻的体会及新的启示,使他更进一步了解到亚洲深厚之精神文明,能够填补西方物质文明之不足处。余从而对东方文化深感兴趣,并开始著力加以研究。早期接触佛学,真有目迷五色,摸不著头脑之感。读黄忏华之「佛教各宗大纲」,对汉地佛教始略知梗概。继读蒋维乔之「佛学概论」,及其「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对佛教之静坐有初步之认识。 〖缘会恩师〗 佛教谓说食不饱,如无真正的实践,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亦只不过是数邻家宝,於自己毫不相干。余四出访寻明师,终有幸得参加刘上师所传授之第十一届静坐班,时为一九六八年,余年十五岁。初遇上师,感觉他是一位目光炯炯有神、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的中年男士。教静坐期间,上师自称为教书先生,很喜欢年青人,欣赏年青人之朝气与冲劲;但亦恐防他们因一时之冲动,做事容易一暴十寒,上师特别告诫年青人,做事要有恒心,所谓「长远心难得」,必须不断努力,方能学有所成。上师对後进抱有很大的期望与关怀。他强调此静坐法原是秘密法要,现能公开传授,乃其师祖敦珠法王所恩准的,故请各人多加珍惜。静坐课程完结後,上师劝谕学员须每星期一次,返回学会实习,并亲自检查。之後宣讲「天台小止观」、「心经密义阐述」。余当时因觉静坐虽修持脉、气、点对身体有裨益,但如何调心才是重要的课题,故此参加上师之佛学班,未有间断。 〖上师身教〗 与此同时,对上师之为人及日常生活,亦作进一步之了解。上师每逢春节、暑假及寒假,例必掩关,修持精进,分秒必争。为了养家育儿,每日两份工作,在两所学校分别任教上、下午班。放工後往学会处理会务、开示法要,到晚上十时,才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抵家时已差不多十一时了。稍睡片刻,於零晨两、三点起床修法至五点,再稍作休息。六时正,又起来预备上班了。如是者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这些刻板式的生活,在余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上师除早年受李世华居士资助求法之外,於生活上所需,概不接受任何供养。後来儿女成才,独立并可反哺时,因弟子们之哀求,以给予『种福田』之机会,方才慈悲接受供养。但亦只限於在灌顶之时,其馀时间,一律谢绝供养,所有生活养老费,皆由儿女供给。上师经常告诫我辈弟子要谨记「施主一粒粟,重如须弥山,此生不解脱,披毛戴角还。」上师之不为名利恭敬,为法忘身之表现,感余至深。 〖成佛教徒〗 余受上师之感召,於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九日,接受了刘上师传授之「四臂观音宝瓶灌顶」,正式成为佛教徒及密乘行人(获授三律仪: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十四根本堕。上师指示要勤修四加行、上师相应法、三根本仪轨,并须每月之黑、白半月诵戒(布萨)。上师为方便学人,特别制订「戒本」,并请师祖敦珠甯波车赐序,以示慎重。 得遇明师心折服 拜倒足前求接引 醍醐灌顶赐重生 涤垢净障感师恩 不久,家严因为肾脏衰竭而与世长辞。此对余之打击,沉重难当。因念世事无常,人生苦短,佛经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乃萌出家之念。余於丧事後,鼓起勇气向上师请示,希望能放下一切,专心修行,帮助上师弘法利生,乞求允许。上师义正词严地向余训示:「出家乃大丈夫事,不可等闲视之。前人出家先要父母批准,并须万缘放下,否则不宜轻率从事。况且,於此末法时代,很多人为了生计,出家到寺院挂单,你连养活自己之能力都未有,出家反而变成穿起袈裟事更多了。你学未有成,如何助我呢?若真有坚愿心,就拿个博士学位来见我,以示坚毅不拔之弘法愿心,助我一臂之力吧!若不具足知识,会很易退转的,以後不可再提出家之事。」上师谓真正的出离,不一定要出家。只要自己能够真正地去实践佛陀的教诲,则解脱之道是必定成功的。上师语重深长、透彻而具智慧,令余茅塞顿开,誓愿勤奋读书,充实自己,莫令上师失望。师尊之慈悲音容,在余之内心深处仍在回汤著....前尘往事,不堪回首,思前想後,不禁择笔而下泪! 在家出家原一味 佛法还须心内寻 迷津一点回正道 羔羊力奋闯前程 〖道上进修:理论与实践〗 一九七○年七月五日,获师尊赐予「金刚亥母秘密灌顶」,授以「金刚乘八支粗罪」及「五方佛三昧耶戒」,并多所鼓励及鞭策。在教授亥母仪轨时,师尊详尽地开示有关「吸、满、消、射」之口诀,叮嘱要小心修习宝瓶气及刚猛气。经过一段修练时间後,并经上师之考核,方才允许作进一步之深造,授与修持脉气点之口诀,以使修练更趋成熟。如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师尊认为时机成熟,允许传授六法。师尊在此特别开示,谓在新派(包括白教、花教、黄教)里,六法是同等重要及平排的,唯独在我旧派(红教)里,拙火是修脉气点的根本及正行,而其他五法(幻化身、梦幻、光明、中有、颇哇)则只是支分。若拙火修不好,其他五法亦无从修得好的。故拙火是其他五法之根本,正是这个道理。 同年九月,上师与罗时宪教授商议後,决定在学会成立「佛学研习所」,以两年时间,教授大专以上之课程,培训佛教人才。上师导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大圆满无上智广大心要」、「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等。罗教授指导以「现观庄严论」与「小品般若经」对读,并导读「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成唯识论述记」等大乘空有二轮之经论。李润生、林润根两位居士分别讲授陈那及法称之因明学,导读商羯罗主之「因明入正理论」,及周叔迦、陈大齐、熊十力、吕澄等人之注释等。叶文意居士则讲授阿含、俱舍、异部宗轮论等小乘经论等。如是者,余渐对大小显密佛法,得窥堂奥。 上师不断造就人才,经常嘉勉後学,鼓励年青人要多些参与研习班及法会,帮忙学会之会务等;既可由参与而提升精神学养,亦可以帮助各人种下福德之因。上师在其数十年之学养、修持证量及弘法经验中,鉴於现代修行人在修行道上可能出现的过失,及其可能遭遇的险阻,为了要针对时下学密行人之流弊,特别制定了密乘学人之四项修持原则,使学人有所遵循及知所警惕;并提出了学会之信条。 修持四原则:发菩提心、正见正知、严守戒律、精进修持。 学会之信条:重才重修重法(此所谓愿菩提心) 出钱出力出心(此所谓行菩提心) 〖上师译著〗 上师不独劝勉後学要倍加努力,自己亦以身作则。於一九七六年,退休後前往台湾,以六十岁之高龄,追随欧阳无畏老师学习藏文,并带同一众弟子并肩学习。正如陈健民瑜伽士在「大幻化网导引法」序中所言:「刘师兄凡有法处,无不追求。....他却不单自己皈依,而且邀人参加。所以刘师兄到处,即是法会道场。这次得遇明师(按:此是指敦珠甯波车第二世),实在是他热心求法的善报。」上师之学藏文,目的是希望将敦珠法王(敦珠甯波车第二世)之重要著作译成汉文,使汉土众生得沾法雨,从而使敦珠法王之法脉,在汉土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其艰苦不为人知,而其发心之广大等同牧人及舟子。 自一九七二年後,上师不断地收到法王寄赠之藏文佛经,相继有「密集金刚续」、「甘珠尔」及「甯玛十万续」等百多函,因而萌起要专心学习藏文之念头。 在台期间上师分别在台北、台中、高雄及台南创办了各学会,以满其遍竖法幢之宏愿。一九七九年,上师创办季刊免费赠阅,以广密法之流通。同时,成立「密乘出版社」,流通佛教书籍。上师相继译出了莲师之「密道次第宝蔓释」、罗桑卓之赞青(即第一世班禅喇嘛)之「菩提道次第诀要证一切知安乐道」、敦珠法王编纂之「西藏甯玛法源历史赞颂」及宝无畏自在尊者之「外内宗义略论」等等论著。一些以前未出版及已译出之书藉,分别以藏书及丛书出版,名为「全集」,共三辑,分十五套。出版计划曾刊於季刊上,遭当时一些密宗行者所阻挠,说如此做法,乃贩卖如来家业。为免与人口实,上师於一九八一年前往尼泊尔,请示敦珠法王。 法王大力嘉许,并赐序及致各中心之介绍信(见英译本插图),阻挠便不攻自破。法王更赐予上师莲冠及法衣,以示重视法统於汉地之弘播。 一九七二年,祖师敦珠法王第一次访问香港。因上师之慈悲,向法王推荐及保证,使不少师兄弟得获法王垂鉴及赐与高法灌顶。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余受法王亲赐「金刚萨缍」阿阇黎灌顶、授以阿阇黎戒,并赐藏文法名「移喜泰贤」(意为「智慧无边」)。若无上师之恩典,则无以致之。法王更谓:「受高法灌顶者,要实践法供养,於甯玛巴法,必须精进修习,努力弘扬。凡我同人,务必守此誓句。」(见上师著之「敦珠甯波车访问香港」第四十二页。)法王之开示,为余之座右铭。 一九八一年及一九八四年,法王再度访港。特别於一九八四年,法王专程前往台湾,为台中新学会举行佛像胜住典礼。法王於访港台期间,先後传出了「敦珠新宝藏」内一些重要法要,其中包括「莲师」外、内、密、密密修法;「海生金刚」、「无死莲师」、「邬金药师」、「空行财神」、「莲花王」、「移喜佛母法」、「普巴金刚」、「马头金刚」、「千佛灌顶」、「三年闭关法」、「颇哇法」、「饮空增寿法」、「大圆满」口诀等法要及灌顶。法王更责承上师要将仪轨译成汉文,以便传予具缘之汉地弟子,又开示上师要对翻译、弘法及修行三方面继续进行,并谓会加持上师在台湾兴建西藏式寺庙之心愿得以圆满。 〖师恩深湛〗 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二日,余获上师慈悲恩准,授与「普贤王如来」及「莲花生大士」之名词灌顶,及「上师身语意根本与支分三昧耶戒」与「大圆满戒」,为余具足三恩之根本上师。此次是唯一一次由上师亲传之「四级灌顶」;传授了大圆满之「且却、妥噶」等要诀,并指示於日常中修练法、报、化三身坐姿,以便将来可传与更高口诀。与此同时,承蒙上师厚爱,余被委任为香港学会之副会长,处理日常会务。之前,余主要是帮助上师翻译中英文之文章;至此,便正式地帮助上师分担弘法利生的工作。 上师给人的印象,是典型之「严父型」,往往在表面上对弟子辈严加管教;但在骨子,上师却是非常慈悲。「严师出高徒」自古已然,这些都是难得的「逆缘加持」,犹如马尔巴上师之於密勒日巴尊者般。上师经常以历史故事及人物来教导我们,以古喻今,使我等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般之师兄们皆畏摄於上师之威严,然而上师对余之恩宠,却是无微不至。这种恩威并施,实是领导者受爱戴之主因。刘师母王丽东女士则是典型之「慈母型」,看待弟子辈如同己出,呵护备至,并且经常地鼓励我们奋发向上,为的是自利利他。 〖初次嘱咐承接传承〗 於一九八六年,当上师知道自己心脏及肝脏出现问题,特别於祈祷敦珠法王寿辰及长住世之法会前(六月十日),单独向余夫妇二人表示要余承接传承,并要求作出答覆。经七日慎重考虑後,余向上师表示自知能力有限,学养俱无,未必堪能肩负此一重任,实有负上师厚爱,并表示可能会移民他国,因而婉拒上师厚爱。但上师仍坚持己见,谓移民与传承一事,风马牛不相及,只要余在教理及修持上多加努力,上师会尽力培养,相信不成问题的。至此,余因不想上师失望,只好向上师表示接受,并谓会尽力而为的。 不幸地,由於传承之事外泄,引来无数之攻击及挑拨离间。余为顾存当时之大局,避免金刚兄弟起忿诤,乃於一九九○年中旬,在完成香港新学会装修之责任及开光後,以私人理由辞去永远董事及副会长等职位,只保留有投票权之会籍。并於一九九三年一月在英国修读博士学位,以圆师望。余以为上师已另觅适当人选,因而将传承之事淡忘了。 〖再次嘱咐承接传承〗 一九九六年初,上师返港治病,向余夫妇表示,曾於台湾示疾并想离开。却得亲见三位祖师,分别是敦珠法王、啤吗那密渣尊者及狮子自在尊,要求上师要完成某些事情,方可离开。上师则请求三位祖师派人协助。当内子问上师究竟向 三位祖师请求何人协助时,上师指著余夫妇说:「就是你们二人!」内子因余尚差一年方完成博士论文,所以答应上师会於一九九七年中返回学会帮忙会务,上师听後非常高兴。而於数月间,上师身体由衰弱而变为迅速好转,并且经常笑口常开。 上师於一九九六年四月二日(农历二月十五日),再次嘱咐余必须承接传承,并要余呈上信件正式请求,以示重视法统与传承。信中必须列举余之誓愿,以符合缘起,并谓此举可圆满余之福慧资粮。余不敢怠慢,依上师指示照办。上师欣然收藏信件於怀中,嘱咐余要学好西藏文。即使自身未能学好西藏文,将来所收之弟子,亦须培训他们学好西藏文。复次,叮嘱不可将上师之弟子(即同坛师兄弟),收作为自己之弟子。即使他们前来参与灌顶,亦须言明请他们顶礼时,只可向敦珠法王及上师之法相顶礼,而不可正面向余顶礼。并将一些作为别人上师之规矩、威仪及一些具体细节,详加开示。上师更就内子之提问,对一些师兄及正副会长,作出了评论。嘱咐完毕,余夫妇二人送上师返回北角住所「富嘉阁」。因当时屋内无人,上师与我俩被迫停留於门外,苦候一小时。 上师开示:「今次传承问题,一切十分顺利。唯独到最後,会有阻滞,此乃缘起。」之後黯然叹息,低头不语,静静地继续无奈的等待。回想当日情境,再反观今日之局面,令人慨叹。余在领受上师密意之同时,亦深深感受到上师对因缘共业之无奈及伤感! 〖报答法王及上师之恩德〗 对於上师之深厚期望与重托,前後两次之殷重嘱咐,时刻不敢遗忘。可惜因各种共业与因缘未具,未能将上师的基业承担,实因余力有不逮及业障深重之故,愧对上师!但对於上师之教诲,则牢牢铭记於心底。为了对上师有所交待,及坚守余之三昧耶誓句,虽未能接得上师之基业,及在此基础上再发扬光大,仍希望能以单薄之微力,尽一己之菩提心,创建另一所学会;并秉承上师对师祖依怙主 敦珠甯波车之誓愿,特命名为「敦珠佛学会」。希望此会将来能凝聚一股清泉,培训具正知正见及戒行清净之密乘行人,同心同德地奠下基础,以助敦珠法王第三世将来在汉土弘法利生之佛事业。相信此举必定能圆满上师之遗愿与寄望。余自愧学养荒芜、行能无似、兼福薄慧浅,然而内存一股不屈之毅力与信心,虽然前路遥遥,满途荆棘,仍坚信此乃上师之逆缘加持与磨练。只要继续努力於修行及弘扬佛法,纵使是细水长流,深信定可圆满上师之重托与个人之誓愿。 「如无誓愿,如同无人御中,不知所赴。来愿持行,当至所在。」--智觊·摩诃止观 上师之示疾及示寂,皆在提点余要深信「诸行无常、众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法印)之重要性。上师之言教及身教在在地使余更要以上师的一生为榜样。上师在其一生之历程中,全情投入於自他二利之佛事业中,直至最後一口气,仍不忘「弘法利生」这四个字。回顾余十五岁开始跟随上师学佛,有机会亲近承事,眼见上师为佛事及修行,日夜操劳。从其日常生活中,了知上师能够跳过名、利、恭敬这一关。做军人时且能不受权力及金钱等之诱惑,甚至连性命也可以不要,更可况是作为别人的上师呢? 〖菩萨倒驾慈航〗 上师不断地引领余奔向开悟之人生;鞭策余去接受挑战、面对人生;将佛法的智慧应用到社会及人生之中;将出世间之见与戒融入生活中;去体验佛法之伟大处,因其活水源头正是来自人生,正如禅宗所言「平常心是道」。上师一生之身教,更指示余如何将世间的一些困境,反过来用作磨练自己身心及意志的工具(即孟子所说之「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弗乱其所为,所以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佛家则许为「逆缘加持」),进而提升自己的世、出世间智慧。 敦珠法王於其「成就山法精华」中开示云:「这种教法(指大圆满)的甚深教义,其中当然会有障碍,正如要得大的利润,必是要从大风险中来的道理一样。这原因是你过去生中所积的一切罪业,由於修持的力量,把它们引发出来,而显示为障碍及大自在天的幻化身。....而在实际环境中,你甚或会被侵害、捶打、财物损失、疾病其他的阻障。....你会被别人诬告,虽然你是无辜的!你甚至会到达身败名裂的地步。以往亲密的朋友会可能成为你的敌人等等。你应知道,无论内在或外在,都会有很多逆境在打扰你的。」 法王继续开示:「小心啊!这些便是最重要的时候啊!你要知道清楚,这□便是功德与危险的分界□。....你应坚决守护你的三昧耶及决不转移的信心,并对你的上师付出全心全意的信任,祈求他能给与你支持。....看啊!这便是解决困境的最重点,倘能够把生活的困难带到修行道上,则所有修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的。」一切之逆缘加持,实是增长一己的定力、智慧、忍耐与及持戒的最好方法,「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朴鼻香」,正是这个道理。上师带领余走了一大段人生旅程,其中有美境,但亦间中有痛苦之情。此等人生真谛之领悟,既是诸佛菩萨所指引的道路,亦是上师之应化功德所给予的启示!所以佛教要人做「沙门」(意为「勤息」),就是提醒世人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才能有机会见性成佛。上师的一生,大起大落,充满困苦。由富足并具权威之军人,到「贫无立锥之地」的教员,仍不忘「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之宏愿,於艰苦中一步一步地实践佛陀之教法与自己心中之理想,从未言倦。若从世间观点对人之价值与定义而言,上师会被认为是一个甚样的人呢?瑞士哲学家阿米尔(H.F.Amiel)的著名论著中提到,所谓「伟人」,其真正之价值,并非取决於他拥有多少财富或从事什麽工作,而是其自身之德行与发自内在之光芒。一个伟人,亦即是一个「真实的人」(actualized person);一个能自然地完成自己心中志愿的人。他与凡人毫无不同之处,只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双脚踏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阶梯。不论身处贫富、贵贱、逆境、顺境,不为其所变者,才是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伟人。而易经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师的一生,如实地、充份地显露了这些优点与特性。无论在世间法抑或在出世间法而言,上师不单是我辈弟子心中的依怙主,亦是後学们所应学习之典范! 弟子谨在此诚心祝祷 福德法幢刘公锐之金刚上师,早日乘愿再来、回入娑婆,救渡无量无边之如母有情,令彼等离苦得乐,转迷成悟,自利利他,早证菩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