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灵山寺始建年代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宜阳灵山寺,不仅以山青水秀,建筑精美闻名遐迩,还以其历史久远,香火鼎盛和洛阳白马寺东西呼应,被称为姊妹寺。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而作为其小妹的灵山寺,其始创年代却无完整的资料可考。
  据《宜阳县志》和现存碑刻所记:灵山寺“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距今八百余年。这里的“建”应是“续建”、“重建”,显然不是“创建”。明代兵部尚书王邦瑞《重修灵山报忠寺记》一文中就已指出“寺之兴也,莫考其何时,有老僧掘地,得断碑数寸,题曰‘报忠’,而相传亦云,盖已远矣。”按王邦瑞的说法,不仅其始创年代难考其时,就连寺名也是从数寸断碑中揣度而得,“相传亦云”,灵山寺原来叫什么名字,始创于哪朝气哪代遂成千古之谜。
  “盖已远矣”,远自何时?一般人都会从北宋司马光(公元1019-1080年)的《灵山寺》、《灵山寺流泉》等诗中推知灵山寺至迟应建于北宋真宗年间(公元998—1022年)。事实上,差不多和司马光同期、稍早和稍晚一些的邵雍(公元1011—1077年)、张耒(公元1054—1114年)也写过关于灵山寺的诗,只不过在邵诗中称灵山寺为寿安西寺,张诗中称灵山寺为悬泉寺。由此我们又可得知:灵山寺在历史上除叫过报忠寺外,还有寿安西寺、悬泉寺等多个名字。
  有专家学者从寺院殿堂布局和鉴真和尚(公元688—763年)在日本所建寺院相同以及佛像留须的特点判断,灵山寺极有可能是唐代所建。更有学者注意到了寺内的一座七级四面石塔,石塔由九块石料构件组成,石料中有的是青灰色石灰岩,有的是浅红色花岗岩,显系不同时期的石块拼装而成。其中几块灰色石块上刻有密集的小字,从可以辩读的几处文字来看,未发现与石塔有关的内容,虽其中一块刻有“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字样,但不能说明其它构件均为同一年代所刻。浅红色的花岗岩石块上均刻有佛龛佛像,从其工艺水准和造像风格来看,酷在洛阳龙门石窟,因而学者们认为是北魏时期的作品。
  能否据石塔上的造像风格把灵山寺创建时代提前到北魏?目前尚无确凿的史料佐证,若据此作出判断,显然有失严肃。近读《旧唐书》,有一则史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则史料或可为我们确定灵山寺的始创年代提供新的参考。
  这则史料见于《旧唐书》卷八十九,出自一个并不甚知名的人物王方庆的传记。这则史料说,女皇武则天曾巡幸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径危悬”,想乘坐一种叫“腰舆”的交通工具登山(腰舆相当于登山滑竿,但不抬在肩上,抬的位置在肩下腰中),大臣王方庆进谏,以“玉泉寺”“山径危悬,上瞻骇目,下视寒心”为由,劝武则天不要“践此畏途”而“停舆驻跸”,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纳其言而止”。
  武则天最后到没到玉泉寺?怎样到的?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则史料透露了一则史实:武则天时期,万安山有个玉泉寺,到玉泉寺去要经过一段危悬的山崖。万安山在哪里?玉泉寺又在哪里?这倒是我们今天应该弄清的。
  先来说万安山。万安山究意是哪一座山或哪一片山,有关志书上所载不甚统一。《宜阳县志·疆域》载:洛水之南,女几山鹿膊山连亘而东北为陆浑西山,又东为万安山;而《河南府志》载为:女几东北为陆浑西山,又东北为元望山,元望山北抵宜阳治为锦屏山。《府志》中略去了鹿膊山,且以元望山代替了万安山,说法上又自相矛盾,既说元望山在陆浑西山东北,又说元望山北抵宜阳治。比较起来,还是《水经注》的说法具体些:“洛水又东经锦屏山(山在县治南以外),山南自元望山北抵来者(元望山在嵩境有土沟水自山南东入于伊),迤逦马蹄山(在城南三十里),又果顶山(在赵保南),又黄金山(在城南二十五里),皆与大安山连亘至铁藻沟(去城三里)”。又《笔舆纪要》载:“寿安故城西南二十里有大安山。”对以上各类志书中纠繁不一的说法略加整理,我们大致可得如下结论:女几山以东直到赵保以西一带的山,古代称陆浑西山,自赵保往东,大约有两条平行的山系,南边的一条叫元望山,北边的一条叫万安山(或大安山)。也就是说,从赵保到县城李沟口洛河南岸的山统称万安山,灵山只是万安山系中的一座小山。
  再来说一下玉泉寺。女皇武则天曾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春正月在寿安万安山下修兴泰宫(今西赵保东北有兴泰宫遗址),并曾于长安四年夏四月至七月驻幸兴泰宫。武则天题名锦屏山以及游玉泉寺之事当发生在此时,因而玉泉寺当离兴泰宫和锦屏山不远。据有关史料记载,赵保附近有寺院两处:一为福安寺,一为黑山寺。福安寺史载建于唐咸能六年(公路865年),此为武则天身后一百五十余年,武则天所游定非此寺。黑山寺建于何时,无史料可考,但黑山(又称石墨山)在赵保南,和万安山不是一座山,武则天所游更不可能是黑山寺。那末就只有一种可能:武则天所游的玉泉寺就是后来的灵山寺。
  寺名玉泉,寺内定有泉。灵山凤凰泉自然天成,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曾有人以喷玉吐珠吟咏其美,称之为玉泉当也名符其实。前边已说过,灵山寺在历史上数易其名,曾叫过寿安西寺、报忠寺、悬泉寺等,是否在唐代就称作玉泉寺呢?极有可能。另外,从灵山寺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看和武则天所游玉泉寺也极其相似。寺在山腰,泉在寺侧(司马光诗:渐闻林下飞泉鸣,未到已觉神骨清。)寺前是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张耒诗:层崖峙我西,悬深垂百尺。崩腾捣垂泓,昼夜碎圭壁)。古代,洛河河道紧临灵山山脚,水势又大过现今多少倍。试想一下
  ,灵山寺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其风光佳则佳矣,奇则奇矣,然而女皇到此,下有奔腾汹涌的洛河急流,上有流泉飞溅的百尺悬崖,难免会“上瞻骇目,下视寒心”,因而其护驾大臣王方庆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要力劝女皇勿“践此畏途”而“停舆驻跸”了。
  九朝古都洛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之地,儒学、道学、佛学的产生与发展无不与洛阳悉悉相关。从东汉明帝明朝创建中国第一所寺院白马寺开始,历经北魏、隋唐,佛教在洛阳及其附近地区的发展渐成繁荣兴盛之势。北魏孝文帝时期全国建佛寺3万多所,仅洛阳就有佛寺1367所。武则天崇信佛教,在其执政时期,于神都洛阳城内外大搞佛教建筑,曾亲派白马寺僧怀义在洛阳城内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又曾亲捐脂粉钱两万贯,诏令开凿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雕造最精的奉先寺。据说,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就是仿武则天本人的相貌刻制的。宜阳紧邻东都洛阳,且山川秀美,风光绮玉,凡定都洛阳的帝王,均在宜阳有宫苑寺庙建筑。汉代的光武庙,隋代的显仁宫,唐代的连昌宫、兴泰宫都曾以规模宏伟、建筑精美领一时之风骚。武则天晚年倦于政事,钟情山水,曾数度巡幸宜阳,灵山这块近在咫尺的风水宝地不可能不在这位风流女皇的视野之内。灵山寺即使不是武则天创建,也必经她下令续建或重修过,不然,她不会亲自巡幸的。
  综上所述,我们约略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灵山寺始创年代不应晚于唐代武周时期,即公元700年左右,据今至少有1300余年的历史。至于是否会更早一些,由于史料所限,尚无法断定,笔者期望得到其它专家学者,特别是研究河洛文化史的专家学者们的指正。

 
 
 
前五篇文章

百岁高僧与大相国寺

九华山巡礼

漫话“吃茶去”

东晋时期般若学研习的六家七宗

东晋时期的北方佛教

 

后五篇文章

解密——108米海上观音圣像造像回顾

出家人,也是人之三十四:开创九华山佛教教育的新局面

出家人,也是人之二十七:甘露寺闲话

法号与管风琴——拉卜楞寺佛乐团访法

略谈佛教的传播及汉传过程中佛教艺术的逐渐发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