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佛塔普及全国各个佛教胜地,形式多样,风格不一,涵义不同,而数量之最,规格之高,技艺之精,唯在西藏。本文从佛塔来历说起,道出佛塔的特点,民族文化交流关系和佛塔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佛塔,藏语称“藏文”(曲登)。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即来源“Buddastupa”。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由台基、复钵、平头、竿、伞五部分组成,最初形式为圆家,即埋遗体或舍利于土中。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另外,还在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如诞生处的兰毗尼花园、成道处的尼连禅河、首次说法处的鹿野苑、安居处的祗陀园,从忉利天下处的桑迦尸国曲女城,化度分别僧处的王舍城、将入涅槃处的毗耶离城,涅槃处的拘尸那城,建造了八大灵塔,依次称作聚莲塔、菩提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平塔、胜利塔、涅槃塔,这些塔都是有纪念意义的。在青海塔尔寺建有善逝八宝塔,西藏布达拉宫建有如来八塔也都是为纪念释迦佛八大事迹而建造的。印度在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列为国教,塔的建立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孔雀王朝所统领的小邦国内分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这时期始造复钵式的塔。塔分两种,有舍利者称塔,无舍利者称支提(caitya)。现存时间最早的塔始建于阿育王时期。 一 早期的佛塔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冢,完全是坟墓的形式。现存比较完整的印度桑奇大塔,中央是复钵形塔体,塔顶上的方形平台和三层伞盖,塔的底部有基台和围栏,前面有阶梯上下。最外层还有绕塔围栏,围栏的四面各有一个牌坊状塔门。在东南亚爪哇,约在八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座窣堵波,它是当时苏门答腊赛林多罗王朝统治时期建造的。这座婆罗浮屠,自下而上包括:第一部分,作为塔基的极大的正方形石台,上有凸角堡。第二部分是在这平台上的五层高坛,向上逐层缩小,在上下各坛的壁面上,装饰着小系列壁龛,其内有数目相同的佛像,婆罗浮屠整个建筑所有壁皇共四百之三十六座,佛像的数目亦与此数相等。第三部分,在第五层高坛之上,有一个三级梯阶的环形平台,周边耸立着七十二座钟形的小舍利塔。第四部分,在最顶层的中央,为此窣堵波本身的半球形圆顶。这座巨大的建筑,表现了印度尼西亚民族卓越的艺术天才。 二 在中国,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塔是由复钵式发展、演变而来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原,佛塔的建造也开始了。我们早期的佛塔,基本上都是中国建筑形式的楼阁式塔,其次有复钵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塔等等。 楼阁式塔的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悠久,形体最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早期楼阁式塔应为木结构,因为易于毁于火灾,所以实物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最早的楼阁式塔见于南北朝的云冈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后,多用砖石为建塔材料,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它们的特征是: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塔的一层相当于楼阁的一层,各层面大小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轮廓为锥形。楼阁式塔的平面,唐代为方形,宋、辽、金时代为八角形,宋代还出现过六角形。明、清时代仍采用八角形和六角形。塔的结构,唐代为单层塔壁,中空,内部呈筒状,设木楼梯、楼板。宋、辽、金各代均在塔的中心砌“砖柱”。柱与塔壁之间为登临的楼梯间或塔内走廓。底部设简单台基,宋以前多不用基座。塔身每层都砌出柱、额、门窗。唐代用方柱和八角柱。辽、宋多用圆柱,栏额之上用普柏枋。各层檐下都用砖或石制成斗拱,式样与当时的木结构相似。木结构楼阁各层有平座及栏杆,但砖石楼阁式塔,南北朝至唐代多不用平座,宋、辽、金始用平座。 早期著名的楼阁式塔如西安大小雁塔、杭州六和塔、银川海宝塔、四川沪州报恩塔、河南卫辉市镇国塔等等。下面仅举几例:1)银川海宝塔,又名赫宝塔、黑宝塔。相传为公元五世纪初夏国王赫连勃重修。今存之塔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塔身为砖砌楼阁式建筑,塔身为方形,九层十一级,高53.9米。塔室为方开,门向东,内有四道拱券道通向四面。空间以楼板铺隔,有木梯可盘旋而登至顶层。极目远眺,巍巍贺兰山,绵绵黄河水,塞上江南景色尽收眼底。1963年董必武登此塔,并为其赋诗曰:“银川郊外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直以方形风格异,只缘本色火砖分。”2)河南卫辉市镇国塔,又名灵庄塔,由明代卫辉府知府周思宸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修建,是豫北唯一的佛道合一的楼阁式塔。塔为七级六角形砖塔,高33米,形体成锥状,外部每层檐下施砖雕仿木结构的额杨、斗拱、四层迭涩砖层、俯莲砌出腰檐。第一层南北各辟一券门,供游人上下,门楣上各镶嵌石碣一方,南门书“灵庄塔”,北门书“护国保民”,均为篆书。其余四面各镶无字石碣一方。从第二层至第七层每面各辟一望窗。塔内由下而上设塔心室、穹窿顶,门均北向。其余设佛龛。绕塔心室砌螺旋式台阶,可登至塔顶,塔顶内部用青砖砌青“八卦图”。外部用孔雀兰琉璃瓦复盖,施六脊,镇兽为麒麟,造型优美,栩栩如生。3)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塔是佛宫寺释迦塔。因为塔在山西应县,所以通称为应县木塔。此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天已有九百多年了。木塔位于佛宫寺中轴线的中部,塔的后面是大殿,构成了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布局。木塔总高度是67.31米,其中塔刹高达10米。塔的底层平面是八角形,直径30.27米,是古塔中直径最大的。塔建在一个外包砖石的夯土高台上,台子高4米多,分上、下两层,下层方形上层是八角形。在高台上建木结构塔身。塔的第一层南面开塔门,进门迎面有一尊高约10米的释迦像,顶部是精美的藻井。门洞两壁,门额和内槽壁上都绘制了壁画。 复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或藏式塔,这是因为喇嘛教建塔常用这种形式。这种塔的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复钵,这当然是源于印度佛塔的形式。复钵上是巨大的塔刹,复钵上建一个高大的须弥座。这种塔在元代开始流行,明清时期继续发展,这是和喇嘛教在当时盛行相联系的。元代设两层须弥座,明代袭之,但比例增高,清代多数只用一层须弥座。元代比例肥短清代则较瘦高,正面增设“眼光门”,内置佛像。塔身与基座之间,元代多施莲瓣一层,其上为小线道数层,线道内或夹以莲珠。明代仍沿此制。清初则改为金刚三层,不用莲瓣。塔顶最下层为塔脖子。元明较粗壮,清代较细。其上为十三天,应是相轮的变体,一般为十三层。元、明比较肥短,清代则细若铎柄。角上为圆盘,元明铜盘垂流苏,清代更为两层天地盘。最上为宝珠和铜塔。清代多用日、月、火焰。著名的复钵式塔如北京妙音寺白塔、宁夏青铜峡市一百零八塔等等。这里就一百零八塔来看看这种塔的造型与特征:一百零八塔在宁夏青铜峡市青铜峡水库西岸向东的山坡上,此地原本遍布寺庙,因河水淹没仅有塔林,以塔数而名之曰一百零八塔。此塔按几何图形依山势排列成下宽上尖的等腰三角形,最高端是一座形制最大的塔,塔身如同复钵,塔顶是宝珠,底座是八角形束腰须弥座,塔林自上而按1.3.5……奇数排列成12层,每层塔前用砖砌护墙一道。塔体分为四种类型,一层塔身复钵式,二、三、四层为八角鼓腹锥顶状,五、六层呈葫芦状,七一十二层呈宝瓶状。这一百零八塔是中国古塔建筑中唯一整体布局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这一古塔群建筑年代不详,据最新考古成就认为,是建于西夏时期。形制与北京妙应白塔相似。综合塔的结构,形制特征,承佛教喇嘛塔。 密檐式塔的第一层特高,以上各层骤变低矮,高度面阔亦渐缩小,且愈上收缩愈急,各层檐紧密相接,故名。整体轮廓呈炮弹形。现存最古的砖塔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即属于密檐式塔。此塔也是中国现存古塔实物中年代最早的,该塔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嵩岳寺塔是由木结构向砖石结构过渡的早期实例,非常值得重视。嵩岳寺塔的总高度约398米,底层直径10.6米。全塔除塔刹和基石之外,均以砖砌筑。塔的下部是低平的基台,台上建塔身,塔身平面呈十二边形,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例子。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用叠涩平座将之分为上下两段,在四个正面开了贯通上下段的塔门。下段的其余八面都是素面平砖,没有加以装饰。上段是整个塔装饰最集中的地方,分别装饰壶门、狮子、火珠垂莲。第一层塔身以上,叠涩出密檐十五层,每层塔檐之间距离甚短。塔刹用石雕刻而成。刹座是巨大的仰莲瓣组成的须弥座,须弥座上承托着梭形的七重相轮组成的刹身,刹顶是一个巨型的宝珠。篙岳塔的外形流畅、秀丽,艺术成就非常高,正是由于它的设计和施工的优秀,使得这座古塔保存至今。 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刚宝座塔。塔的下部是一个巨大的金刚宝座,座的下部有门。宝座上建五个小塔,供奉着佛教密宗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这种塔在中国从明代以后陆续有修造,但是数量很少,全国现存十多处。著名的有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舍利塔等等。其中内蒙慈灯寺的金刚座舍利塔,俗称五塔寺。建于清雍正年间。塔由塔基、金刚座和顶部的五座玲珑宝塔组成。金刚座建在塔基上,座下部是须弥座;束腰部分是砖雕狮、象、法轮、金翅鸟和金刚座柞等图案花纹;上半部有119尊鎏金小佛;拱门上有用蒙古、藏、汉三种文字刻成的“金刚座舍利宝塔”汉白玉石匾额。门内为无梁殿,东南角有通向座上的阶梯。五塔建于座上,当中塔高8.7米,为七层,四角小塔略低各为五层。塔身第一层均塑一佛、二菩萨及菩提树、景云图象,第二层以上为千佛龛。建筑工艺技巧精细娴熟,宝塔显得玲珑秀丽。塔后照壁嵌有蒙古文天文图石刻。 河北承德须弥福寿庙陈列着一座造型别致、工艺精湛的紫檀木座珐琅塔,通高315厘米,重约1500公斤。塔分紫檀木雕花须弥座和珐琅塔两部。而珐琅塔自下而上又分为正方形重檐、八角形重檐、圆形三重檐三层阁各异的塔身及宝瓶,金刚杵塔刹,是由大小1400余部件组装而成。塔层为奇数,奇数为阳数,含吉祥之意。根据佛教理论,第一层正方形重檐阁象征“地”,第二层八角形重檐阁象征“世间”,第三层图形三重檐阁象征“三界”。此塔图案采用汉族传统龙纹与藏传佛教常用“轮、螺、伞、盖、花、缸鱼、长吉祥”八宝纹等相配合的艺术形式,自然生动,此塔把上述几种中国传统的楼阁、密檐等形式及喇嘛塔的风格融为一体,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华。 三 藏族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拥有佛塔最多的一大佛教圣地。长期以来,由于藏族佛教徒以造塔作为一种修德积福的途径,无论僧俗都热衷于建造佛塔。因为“一座窣堵波、一尊雕像、一部经书、高声诵经,所有这一切都会自动地产生大量功德”(图齐《西藏和蒙古的宗教》)。这样,在藏区这块广裹的土地上立起了无数座佛塔。这类佛塔无论形式、内在含义、功能利益等方面都带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至于佛塔何时传入西藏本土,据《西藏王臣记》和《青史》记载,最早的佛塔是在吐蕃王朝第二十七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约公元四世纪)作为佛教礼品是由印度佛教徒带到西藏的。松赞干布时期(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正式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迎请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汉地等大量高僧,翻译佛经,兴建佛寺。根据《汉藏史集》,当时西藏共创建佛寺一百零八座,但具体记载的只有十八座。由于佛教建筑物在西藏的大量出现,随之佛塔也在西藏诞生了。据载西藏第一座自建的一座五顶的佛塔在昌珠寺内。赤松德赞时期(公元八世纪中叶),佛教在西藏得到很大发展,建桑耶寺,组七觉士,并在静命寂护大师主持下雕造松嘎尔五塔。这五座石塔形制大同小异,都由塔座、塔瓶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座有两种形制,一是多边形,二是正方形。以西端最大的一座塔为例,塔高5.5米,塔座为多边形,其底座最长边为4.1米,塔瓶为复钵形,最大直径为2.5米,高1.65米;塔顶由相轮月亮、太阳组成,高2.95米。此塔形制古朴,雄伟壮观。据《桑耶寺简志》载,桑耶寺还有四座白、红、黑、绿四种不同颜色的塔。其中白塔以狮装饰,遂建成声闻之风格;红塔,因塔身土红色,故名,系长寿菩萨之风格,其以莲花装饰;黑塔以如来佛之遗骨为饰物,其形制系独觉佛风格;绿塔,绿色琉璃砖砌成,釉色苍郁而富光泽,故名,以十六门为饰物,系法轮如来风格。而当时建造这四座佛塔的目的,根据《桑耶寺简志》得知,佛塔作为一种象征宝物,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具有威慑力量能够压制一切邪恶或异己力量的神圣之物,供藏族信徒们祈祷求助。公元八世纪左右在西藏出现的佛塔都基本上属于无舍利的支提类佛塔,并保持了印度佛塔的基本规格和形制。我们在上文中已提到中国汉地的复钵式塔,而在中国藏地高原建造的塔形几乎全是复钵式喇嘛塔。这种在雪域高原发展或演变成具有地方风格的藏式佛塔,也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逐渐完善与成熟。 雪域藏地佛塔有多种类型,如前文提到的为纪念释迦如来从诞生到涅槃的八大成就的塔,其腹身等处在细节上都大不相同。正如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吉祥门佛塔的塔腹要向外凸出;天降塔塔腹又圆又凸,上有天梯;舍卫城神变塔的阶层为四方形,塔腹为圆凸状;涅槃塔没有塔阶,是圆形佛塔;而在广严城加持年寿而建的尊胜佛塔上有塔伞和三个圆形的塔阶等等。另外还有一种藏族葬俗中最为尊荣的塔葬。即大活佛的肉身塔——灵塔。历代达赖、班禅,藏传佛教根本活佛、被称为“呼图克图”的黄教大师,都用灵塔保存遗体。对遗体进行防腐、干燥处理、装金修饰三步骤来完成活佛肉身的最后定型,然后给遗体穿戴华贵神袍,神帽,打扮成一尊神佛,身上撒满藏红花和香料,然后用各色哈达包裹,装进佛殿里的塔式陵,长期保存,接受信徒香客的膜拜。 在西藏拉萨市中心的布达拉宫红宫内供奉着历世达赖的灵塔,其中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灵塔是建造最早、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的一座。而矗立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内东陵札什南捷的一座灵塔,则是第五——九世班禅大师的合葬灵塔,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史上头一次出现。两处灵塔的塔身遍镶珠宝,雕饰华丽,造型端庄。 距离拉萨45公里的甘丹寺,曾经完好地保存着著名宗教领袖宗喀巴大师和几十位甘丹寺法台的肉身。宗喀巴大师1419年圆寂,他的施主和弟子,捐赠白银700多两,在该寺阳巴坚佛殿楼上,建立一座银塔,供奉大师的遗体。十三世达赖把银塔改为金塔,并镶嵌一颗金刚钻石。在青海黄教中心塔尔寺大金瓦寺内有一高塔,也是为纪念宗喀巴大师而建造的。是塔尔寺最高的一座佛塔。据说塔正中是宗喀巴母亲埋胞衣的地方,即是大师出生之地。在塔内有棵菩提树,菩提树上生有十万个有狮子吼佛像的叶片。起初是宗喀巴的母亲按其儿子嘱托用周围石头垒起的塔,后三世达赖赴京经过此地,在藏族僧俗群众的支持下,建起了这座高达十一米的宝塔。此塔是复钵式塔,其形制和特征与北京妙应白塔极其相似。塔身周围都镶嵌宝石、翡翠、珊瑚、玛瑙、绿松石等,顶有一鸟,鸟嘴中据说有一棵释迦佛牙舍利。佛龛内供奉着宗喀巴大师的雕像。 佛塔和藏地灵塔具有很深奥的象征意义。“仙都嘎尔巴说:‘佛塔上的莲花象征六随念;塔基象征十善之地;塔阶象征四随念;塔藏象征法力;塔瓶象征菩提心;塔路(即花蔓)象征圣者及菩提三十七道品;不染世俗的莲花上的法轮象征十力和三近住;观音咒藏象征大慈大悲和十六大空合二为一;塔伞和遮雨檐象征智悲双运;滴雨檐象征事业兴盛;太阳和月亮象征二先知’”(《藏传佛画度量经》)。《弥漫雪域的藏传佛教》载,遍布信奉佛教国度的佛塔,也是陵寝即灵塔,并有着特殊的佛教含意。佛塔最下层的方形基底,表示坚固的地基;其上为水球,再上为火锥;再上为气托;最上为波动的精神或待脱离物质世界的灵气;而以上元素又都由‘趣悟阶路’而登达。这基本上是把佛教的“四界”的思想——土、火、水、空集于灵塔一身,使这四种属性通过灵塔表现为有形物质,可通过视觉观察到的实体。高僧、活佛的遗体保存于这样的灵塔之中,不仅体现了肉体复归“四界”的佛教思想,还象征着出生——生活——死亡——精神——出生……的“生命之轮”,实现永无穷尽的轮回。 藏式佛塔除了它的使用性,可以盛放圣贤的舍利,还可以放置活佛骨灰或遗体以及经书圣物等外,它的更深层意义和象征性,是供广大信教群众朝觐的。因此,我们看到藏地藏式佛塔,既是藏族信徒的一种崇拜对象,又是别具风格的藏传佛教建筑雕刻艺术。反映了藏区古老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超的技艺。更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作者简介:叶玉梅,女,青海博物馆研究室研究人员。(青海省博物馆研究室;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