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独具魅力的寒山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独具魅力的寒山寺
  寒山寺是我国十大古刹之一,也是苏州的象征。有人说:到苏州,如不到寒山寺,则不算看过苏州,可看寒山寺的确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到寒山寺一游曾经是我多年的夙愿。学生时代,从唐诗里就知道姑苏城外有个寒山寺。只是那时不知道苏州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寒山寺是什么模样,更没有听到过寒山寺的钟声,所以无从体会到诗里的意境。前些年,《涛声依旧》的歌曲,曾风行于华夏大地。。“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的歌词就是根据《枫桥夜泊》的诗意而创作的,这更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十几年前,路过苏州时,曾经随着拥挤的人流到寺里看过一回,匆忙的一瞥,既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没弄清个来头去尾。初冬之际,再一次来到寒山寺,较为从容而系统地游览一番,竟被寒山寺的独特魅力所深深地吸引。
  寒山寺原来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现在已与城市融为一体了。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南朝梁天监年间。到了二百年后的唐代,相传唐时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故改名为“寒山寺”。唐朝诗人张继当年赴西安赶考,落地返回时,途径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触景生情,写了下《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寺因诗传,名扬天下。查阅《寒山寺志》,看到明代姚广孝所撰《寒山寺重兴记》中写到:“ 唐诗人张懿孙赋《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天下传诵。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一首千古绝唱,成就了一座名寺;一所千年古刹,成为一处盛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在国内以诗而名、以文而名的地方有许多,如岳阳楼、桃花源等等,但均不如寒山寺与一首诗的关系如此紧密。寒山寺的兴盛,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寒山寺的本身,也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不到寒山寺实地游览,缺乏直观印象,是很难体会和理解张继诗中的意境的。到了坐东向西的寒山寺门前,看到古老的京杭运河由北向南从寺前流过,对我们这些居住在大运河沿岸城市的人们来说,无疑增加了几分亲切感。寺门西南角不远处的河道上,一处古老的石拱桥上刻着“江村桥”三个字,这是我们在寺门前首先观览的地方。因为河对岸就是江村,桥因村而命名。在寒山寺照壁西北稍远一点的地方,也有一座横跨运河之上的石拱桥,这就是有名的枫桥。枫桥与江村桥的河西岸,曾经是著名的米市。《苏州府志》记载:“枫桥,在阊门西七里,地与长邑合治,为水陆孔道,贩贸所集,有豆市、米市,千总驻防。”旧时有“欲知豆米钱,打听枫桥价”之说。寒山寺就与这闹市隔河相邻。站在寒山寺的门前,才领会到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背景和诗人满怀旅愁的心情。
  转过照壁,走近山门,便看见“古寒山寺”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山门里供奉着慈颜善目、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坐像,给人以一种亲切慈祥的感觉,好象在笑着欢迎每一位来客。只是弥勒佛背后的佛龛内供奉的护法韦驮立像怒目而视、威武逼人,使人增加了几分严肃与紧张,这可能是佛教文化的内容吧。走过山门,就是气宇轩昂的大雄宝殿。殿前烟雾缭绕,香火旺盛,一些香客在陆陆续续的趋向释迦牟尼像前朝拜,而更多的则是在观赏的游人。释迦牟尼佛像旁边是迦叶、阿难尊者侍立像,这是常见的“一佛二弟子”格局,两侧是众多的罗汉坐像,并无多少独特之处。与众不同的是释迦牟尼佛像的背后东壁上,嵌着寒山、拾得像石刻。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他们两人春风满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态,寒山右手指地,拾得袒胸笑颜,两个蓬头赤足、眉开眼笑的胖子模样,实在逗人喜爱,与庄严的释迦牟尼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山门里弥勒佛与韦驮的布局正好颠倒过来,一庄一谐,让人印象深刻。据考寒山、拾得为普贤、文殊菩萨的化身。无怪乎大雄宝殿的后面就是寒拾殿,里面供奉着寒山、拾得的塑像。赵朴初手书的红底金书的“寒拾殿”匾额耀眼醒目。走进大殿,抬头便见在一座巨大莲花座盘上的两尊金身塑像。寒山两手一上一下,捧持方棱圆口净瓶,拾得左手持腰带,右手执一枝荷莲,旁若无人,纯朴浑厚,嘻笑见神。寺内单立一殿供奉本寺的高僧,是寒山寺的独特之处,也是寒山寺的文化和智慧的又一所在。读着寒山的诗文,好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哲人的絮语。
  寒山与拾得的来历有许多传说,具有神话色彩,今人恐怕是无法考证了。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贞观年间,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300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本是孤儿,由丰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与寒山是好友。后人辑其诗附于《寒山子诗集》中。《寒山寺志》卷十三有“寒拾专记”,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寒山、拾得与丰干三友的故事。三人同为高僧,也是诗人。《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云:“《寒山子诗集》二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寒山子诗最多,拾得次之,丰干存诗二首而已。其诗多类偈颂,而时有名理。”清雍正为《寒山子诗集》作序说:“寒山诗三百余首,拾得诗五十余首”。可见其诗作的数量和作用。著名的《寒、拾问答》就饱含着禅机。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躲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些话语表面上看来是有些忍让、消极与懦弱,但仔细想来其中包含着许多的智慧与哲理,没有一定层次的思想境界和胸怀是难以做到的。对于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之人来说,极具警醒之用。
  越过寒拾殿,登上高40米、五层仿唐的普明宝塔,放眼远望,只见古运河逶迤北来,枫桥镇古色古香,传统的苏州民居风格呈现在眼前,在远处现代风格的楼群托衬下,显得更加古朴而典雅。下得楼来,折身转回到碑廊里,一边听着钟声,一边欣赏碑文,更是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碑廊里嵌立着宋明以来历代名人唐寅、文征明、康有为、罗聘等的诗词碑刻,其中最著名,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唐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据资料介绍,张继诗石刻始刻于宋朝宰相王珪,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姑苏才子、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存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延请著名书法家俞樾手书了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此碑成为他的绝笔之作,弥足珍贵。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出自与诗人同名的近代书法家张继之手,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近代张继书唐代张继诗,自然增添了一段情趣,也感受到一种绵亘千古的永恒。据说这首诗在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日本的小学生把这首诗作为课文来背诵。今天,日本人到苏州旅游无不以一读张诗刻碑为快。由此不难看到诗作和碑刻的影响力所在。
  诗韵里总是伴随着钟声,寒山寺的钟声与寺齐名。寺志卷六《梵钟》篇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的钟声一敲成名,寺因钟缘,千年传扬”。除夕听钟声,声播海内外。只是“唐钟早失,明钟销为炮,清钟悬钟楼”,清代的大钟至今沿用。钟房里摆放着不少大钟,不过供陈列和观赏而已。 佛教认为,人生无常,祸福相依,一年之中,有108种烦恼。唐代怀海禅师所制《百丈清规》称:寺院“晓二时鸣大钟一百零八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芸芸众生,“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由此演化为现在的每年除夕听钟声活动。除夕听钟始于1979年12月31日,日本池田市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藤尾昭率领首届“寒山钟声团”日本友人到苏州,聆听寒山寺除夕钟声,名之为“听钟声,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此后每年除夕之夜,总有大批外国友人专程前来聆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除夕听钟已发展成一种赋予时代新意的佛教文化活动形式,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和平友好的纽带之一。有祝福歌道:“钟声敲,新年到。寒山寺,度良宵。钟声伴君去烦恼,钟声祝君新年好。有缘来年再相见,年年相见在枫桥。”寒山寺每天早晚都要敲钟,我们无法到时聆听了。好在许多游客听钟心切,花上五元钱就可以撞钟三下。悠扬的钟声在空中回荡,让我们也免费听到了这享誉海内外的钟声。钟声里有祝愿、有期盼、有希望、有寄托,在钟声里回味张继的诗作,似乎找到了钟声诗韵的感觉。
  走出钟房南面寺院的解脱门,步入凡世间,我似乎了却了一桩许久的心愿。

 
 
 
前五篇文章

中国茶道与佛家

塔尔寺三绝:壁画、堆绣、酥油花

甘肃马务寺石窟探秘

与莫高窟齐名的天梯山石窟

西夏文物精粹举偶

 

后五篇文章

佛教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佛教舞蹈

唐代茶文化的阶段性—敦煌写本《茶酒论》研究之二

论古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与扑救对策

普陀山普济寺——观世音菩萨应化处 (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