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住世护法罗汉--罗汉画特展介绍之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住世护法罗汉--罗汉画特展介绍之一
  李玉珉
  故宫文物月刊
  第八卷第七期(1990.10)
  页4-19
  ?1990 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组
  台北市
  --------------------------------------------------------------------------------
  * 因涉及版权问题,图片无法刊登。Pictures contained in this article are not reproduced due to copyright issue.
  页5 住世护法罗汉--罗汉画特展介绍之一 故宫文物月刊(1990.10)
  引言
  罗汉的观念虽源于印度,可是在印度并未发现罗汉像和崇拜罗汉的记载,似乎罗汉在印度并未形成一种信仰。反观我国,许多佛教寺院特别营造罗汉堂、罗汉阁或罗汉殿,专门供奉罗汉。苏州西园寺、宁波天童寺、昆明筇竹寺、北平碧云寺等处,都可发现这类建筑。同时,我们在不少寺院的大雄宝殿的两侧或两壁,如广州六榕寺、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昆明的华亭寺等,都可以看到罗汉画或雕塑。毫无疑问地,罗汉信仰在我国十分流行,而罗汉也在我国佛教艺术中占著一席重要的地位。
  此外,罗汉是我国艺术家钟爱的创作题材之一,他们的画作和雕塑众多,成就斐然。这些罗汉或栖岩渡海,或显现神通,姿态变化多端。他们的形貌也各具特色,有的明眸皓齿,温文儒雅;有的张囗怒目,勇猛威武;有的愁眉深锁,苦思经义;有的笑口盈盈,开怀畅谈,充分地流露人间喜怒哀乐的情感。对身为凡人的我们而言,这些罗汉比法相庄严的佛与菩萨更为亲切。
  更值一提的是这些生动活泼的罗汉作品常常触动诗人骚客的文思,为我们留下了多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宋代苏轼(一0三六至一一0一年),他所作的“应梦罗汉记”、“广州资福寺罗汉阁碑”、“唐贯休十八罗汉赞”等,直到现在依旧为大众传颂不已。
  罗汉究竟是怎么样的佛教人物?他的信仰特色和发展状况为何?这些都是相当有趣的问题。
  页9 住世护法罗汉--罗汉画特展介绍之一 故宫文物月刊(1990.10)
  国立故宫博物院罗汉画收藏丰富,多达百余幅,种类繁多,渡水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无一不备。要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和特色,我们必须对罗汉信仰的流变与发展有所认识。本文中,先让我们来探讨罗汉信仰的内容。在下期刊登的“神通妙变罗汉画─汉画特展介绍之二”一文里,笔者再介绍我国罗汉画的发展和特色。
  罗汉信仰特色
  罗汉又称阿罗汉,梵文为 Arhart,巴梨文作 Arahant,意指声闻乘修证的最高境界。至此果位者,诸漏已尽,永离轮回,不再受人世生死果报之苦,得大解脱。因此,罗汉又称不生,罗汉的修为值得人们敬重,应受大家供养,所以,罗汉有时又译作应真或应供。汉(西元前二0六至西元二二0年)末高僧支谦翻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云:“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已免忧苦,存亡自在。”这也就是说,罗汉乃一位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外修身而内修心,淑世化人的圣僧。由此引申,凡有道高僧即可称为罗汉,[洛阳伽蓝记]言:“(菩提)流支解佛义知名,西土诸夷号为罗汉。”[释迦方志]又称凉州沙门智严作罗汉,佛的修持自然也达到了罗汉的境界,无怪乎佛的十大称号之一即为应供。
  在早期的佛典里,罗汉是一位独善其身的修行者。大乘佛教兴起后,在菩萨救世思想的刺激下,罗汉的性格遂逐渐地产生变化。西晋竺法护(活动于二六六至三一三年)翻译的[弥勒下生经],和西元三八四至三八五年间昙摩难提所译的[增一阿含经]皆言:
  尔时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即罗睺罗)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须待弥勒出现世间。
  类似的经文亦见于东晋(三一七至四二0年)翻译的[舍利弗问经],此经提及:
  如来告天帝释及四大天王云:我不久灭度,汝等各于方土护持我法。我去世后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徒般叹、罗睺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
  这些经文显示,西元二、三世纪时,原为小乘圣者的罗汉已兼具大乘菩萨的性格,在释迦佛入灭后至弥勒佛出世以前,不入涅槃,为现世护法,渡化众生。
  十六罗汉
  西元四、五世纪,罗汉信仰发展有新的突破,出现了十六罗汉的观念。北凉(三九七
  页10 住世护法罗汉--罗汉画特展介绍之一 故宫文物月刊(1990.10)
  至四三九年)道泰等所译的[入大乘论]言:
  ……。又尊者宾多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于余经中亦说有九十九亿大阿罗汉,皆于佛前取筹护法,住寿于世界。
  此文不但具体地提到十六罗汉住世护法的特质,而且身居十六罗汉之首的二位─宾头卢和罗睺罗,乃早期经典所言,不入涅槃、流通佛法的四大比丘中的两位,十六罗汉之说显然是由四大护法比丘的观念发展而来。不过,[入大乘论]除了提到宾头卢和罗睺罗外、并未详述其他罗汉的名号,所以这十六罗汉是否为我们熟知的十六罗汉,就不得而知了。兹检视历代僧传著录,笔者尚未发现唐代(六一八至九0七)以前供奉礼拜十六罗汉的记载,由此推断,在唐以前,[入大乘论]所说的十六罗汉思想,似乎在我国并未受到重视。
  七世纪,唐代译经巨擘玄奘(六0二至六六四年)译出[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以下简称[法住记]),是十六罗汉信仰的根本经典,奠定了我国罗汉信仰的发展基础。此记云:
  佛薄伽梵般涅槃时,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井眷属等,令其护持,使不灭没,及敕其身与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如是十六大阿罗汉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脱等无量功德,离三界染,诵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
  由此看来,不入涅槃,常住世间,显扬佛法,渡化众生,解除危难是罗汉的重要特色。所以,信徒们礼拜罗汉,有些固然是因为罗汉乃是住世护法的特殊身份,但是,也有不少人是为了祈雨、延年、集福等较世俗的因素,这些都与[法住记]所强调的罗汉特色有关。
  同时,[法住记]又详述十六罗汉的名号、眷属数目和住处等,笔者整理如下:
  第一尊者 宾度罗跋啰惰阇(Pi??olabharadrāja),眷属一千阿罗汉,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二尊者 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眷属五百阿罗汉,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
  第三尊者 迦诺迦跋厘堕阇(Kanakabharadrāja),眷属六百阿罗汉,住在东胜身洲。
  第四尊者 苏频陀(Subinda),眷属七百阿罗汉,住在北俱卢洲。
  第五尊者 诺矩罗(Nakula),眷属八百阿罗汉,住在南瞻部洲。
  第六尊者 跋陀罗(Bhadra),眷属九百阿罗汉,住在耽没罗洲。
  第七尊者 迦理迦(Kālikā),眷属一千阿罗汉,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尊者 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住在刺拏洲。
  页11 住世护法罗汉--罗汉画特展介绍之一 故宫文物月刊(1990.10)
  第九尊者 戍博迦(Jiivaka),眷属九百阿罗汉,住在香醉山。
  第十尊者 半托迦(Panthaka),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住在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 啰怙罗(即罗睺罗,Rāhula),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住在毕利飏瞿洲。
  第十二尊者 那伽犀那(Nagasena),眷属一千二百阿罗汉,住在半度波山。
  第十三尊者 因揭陀(A?gaja),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住在广胁山。
  第十四尊者 伐那婆斯(Vanavāsin),眷属一千四百阿罗汉,住在可住山。
  第十五尊者 阿氏多(Ajjta),眷属一千五百阿罗汉,住在鹫峰山。
  第十六尊者 注荼半托迦(Cū?apanthaka),眷属一千六百阿罗汉,住在持轴山。
  另外,[法住记]谈到,信徒们供养奉施此十六罗汉和他们的眷属时,他们“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如是十六大阿罗汉护持正法,饶益有情。”罗汉神通具足,不拘形式,同常凡众,形貌变化多端,具活泼的亲民性,所以信仰能够深入民间。
  [法住记]译出后,罗汉信仰日渐隆盛。中、晚唐时,不少画家,如卢楞伽(活动于七三0至七六0年)、贯休(八三二至九一二年)、张玄(活动于八九0至九三0年)等,皆以绘制罗汉画著名于时。在五代(九0七至九六0年)的金石史料里,我们发现不少为父母、自身、家眷等雕造罗汉像,供养礼拜的记载。宋代(九六0至一二七九年),仁岳法师(卒于一0六四年)作“罗汉礼赞文”,甚至有人伪造[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一书,这些皆足以证明,五代、两宋时期,罗汉信仰在我国已普遍流传。
  随著罗汉信仰的蓬勃发展,九、十世纪时,又出现了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使得我国罗汉信仰的内容益加丰富,系统愈为完备。
  十八罗汉
  笔者查阅佛教典籍,并未发现十八罗汉的记载,其出现的确切时间,并不肯定。苏轼看见前蜀简州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像后作的“十八大阿罗汉颂”,和他在清远峡宝林寺看到贯休画的罗汉像后写的“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是笔者所见十八罗汉最早的文字记载。由此推断,十八罗汉的观念可能出现于唐末、五代之际,而且可能先见于绘画。
  苏轼这两篇赞颂明确地标示了十八罗汉名号,所列前十六罗汉的称谓皆和[法住记]的罗汉一致,其称第十七尊者为庆友尊者,乃[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尊者是宾头卢。绍兴四年(一一三四)所立的“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碑”,碑文前录十八罗汉尊号也延
  页12 住世护法罗汉--罗汉画特展介绍之一 故宫文物月刊(1990.10)
  用这种说法。毫无疑问地,十八罗汉的信仰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
  十八罗汉中的第十七和十八罗汉应是那两位尊者?宋代高僧志磐和苏轼的意见相左。志磐在宋咸淳五年(一二六九)撰著的[佛祖统记]里指出,庆友是[法住记]的作者,不应列在法住之中;而宾头卢又是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啰惰阇的重出,也不该视为第十八尊者。他认为十八罗汉应包括[法住记]的十六尊者和[弥勒下生经]所说的四大声闻不在十六罗汉之内的二尊者,即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
  对此问题,清朝的乾隆皇帝(一七三六至一七九六年在位)亦有不同的看法,他在“宋李公麟画十八罗汉”书轴上的题跋中言道:
  世俗相传十八阿罗汉,虽以苏拭之精通禅悦,亦未能深考博究。尝咨之章嘉国师,知西域止有十六应真,又别有降龙、伏虎二尊者,亦得称罗汉。
  在“御制唐贯休十八罗汉赞”里,乾隆又说:
  今重阅秘殿珠材贯休罗汉像十桢,其八并列二像,与前所定数悉合。其二像各一,则世所为降龙、伏虎者也。始览而疑之,复询诸章嘉,则一为嘎沙鸦巴(即迦叶)尊者,一为纳纳达密答喇(即庆友)尊者,乃知西域十六应真之外,原别有降龙、伏虎二尊者,以具大神通法力,故亦得阿罗汉名。
  页17 住世护法罗汉--罗汉画特展介绍之一 故宫文物月刊(1990.10)
  显然,乾隆接受章嘉国师的看法,认为十八罗汉应为[法住记]的十六尊者和降龙、伏虎二位罗汉。而且,降龙、伏虎二罗汉,实际上就是迦叶和庆友二尊者。
  苏轼“应梦罗汉记”谈到,元丰四年(一0八一)歧亭庙中有一罗汉像,左龙右虎。可见,北宋时降龙伏虎像不一定是分成两个罗汉。此外,陕西庆阳北石窟寺第一六五窟明窗南北两壁上,有一组宋代十六罗汉的浮雕,其中有一位罗汉的身侧即伴随一只老虎,这位罗汉很可能就是一位伏虎罗汉。陕西子长县安定镇的钟山石窟前壁下方,北宋(九六0至一一二七年)雕造的十六罗汉像里亦发现类似的例子。由此看来,宋代时,有的十六罗汉已经包含了伏虎罗汉。所以,章嘉国师认为降龙、伏虎罗汉和十六罗汉合称十八罗汉的说法,仍有待商榷;而他所说的降龙、伏虎二位罗汉即迦叶和庆友尊者,自然也需要考量。
  有关十八罗汉的称谓,由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上仅列诸家之说,以供大家参考。另外,西藏原来仅有十六罗汉的传统,后来受到中国影响,在十六罗汉外,加上布袋和尚及达摩多罗(又称法增居士或嘎沙鸦巴达喇玛尊者)二位护法,合为十八罗汉,与汉地的十八罗汉系统迥异,也别具特色。
  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的记载在佛教典籍中随处可见,后汉康孟详(活动于西元一六八至二二0年)翻译[佛说兴起行经]云:“一时佛在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六通神足。”早期的佛教经典,如[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毗奈耶杂事]、[四分律]和[五分律]等,都提到释迦佛入灭后,迦叶尊者和五百阿罗汉最初结集三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言,五百阿罗汉均在佛前授记,将来必当得证菩提。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三又说,印度的阿育王(约于西元前二七二至二三一年在位)曾为五百罗汉兴建五百僧伽蓝。此外,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佛典中也时有发现
  页19 住世护法罗汉--罗汉画特展介绍之一 故宫文物月刊(1990.10)
  ,[贤愚经]谈及,佛在世时,曾使五百盲人双目复明,并为其说法,此五百盲人最后终得成就阿罗汉果。佛教经典中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上述资料所录五百罗汉的成员多不相同,不过皆不离罗汉悟道,身为佛教圣僧的特色。
  与我国五百罗汉信仰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是天台山的罗汉传说。据慧皎(四九七至五五四年)撰著的[高僧传],卒于太元(三七六至三九六年)末年的竺昙猷,住天台山时,“每恨不得度石桥,后洁斋累日,复欲更往,见横石洞开,度桥少许,睹精社神僧,果如前所说,因共烧香中食。食毕神僧谓猷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今未得住。于是而返,顾看横石还合如初。”自此,神僧罗汉隐居于天台山的故事遂逐渐传开。后世又根据这一故事,发展出天台山石梁桥的方广寺即五百应真驻锡之地的说法。[天台山志]频频记述,这五百罗汉因为愿力普摄无边,散处山林,分形显化,为人间作福田,为众生除灾难的事迹。显然,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不仅是独善其身的圣贤,也是受佛敕令,居住世间,于末法中弘扬佛法,救渡众生,具备大乘菩萨性格的罗汉。
  唐文宗时(八二七至八四0年在位),天台山福田寺即兴建了五百罗汉殿,[宋高僧传]普岸传提到这殿中的罗汉像言:
  ……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形像。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幢盖螺钹引导入于殿,香风送至,幡幢之势前靡,而入门即止。其石梁圣寺在石桥之里,梵呗方作,香霭始飘,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见梵僧,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空之形,眴息之间,千变万化。
  五代、两宋时期,不少帝王信奉天台山的五百罗汉,天台山福田寺的五百罗汉每年都受到吴越(九0七至九七八年)王钱氏的供养。吴越王钱氏还在天台山方广寺造五百铜罗汉。显德元年(九五四)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迁雷峰塔下的十六罗汉像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雍熙元年(九八四)宋太宗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置于天台山寿昌寺。宋仁宗(一0二二至一0六三年在位)还曾供施天台山石梁桥的五百应真。这些帝王的鼓励和支持,促使我国五百罗汉信仰发展愈加隆盛。
  在天台山石梁桥五百罗汉信仰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兴建罗汉殿。许多罗汉殿,如浙江鄞县的七塔寺、江苏武进的天宁寺、北平的碧云寺等,供奉的五百罗汉皆以石梁桥的五百罗汉为本。“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碑”、“天宁寺石刻五百罗汉记”、“七塔寺志”皆载录五百罗汉名号,他们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五百罗汉的名号毫无经典根据,恐是五代或宋人的附会之说。

 
 
 
前五篇文章

台南法华寺的佛教艺术及其源流考

寺庙文化艺术功能之探讨-以台北保安宫为个案

当代名僧巨赞法师传略——仅以此文纪念巨赞法师逝世十三周

参 学 游 记

陕西省图书馆典籍记载泾川佛教历史

 

后五篇文章

雕版印刷的发明及其传播

佛教的心理学

泉州开元寺——古寺风韵与开发小建议

完成在人格——重读太虚大师《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

河南登封风穴寺森林公园导游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