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曹山本寂若干史实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曹山本寂若干史实考
  刘福铸
  禅宗世有“一花五叶”之说。“五叶”指南岳下沩仰、临济二家及青原下曹洞、云门、法眼三家。但五家中,只有临济、曹洞流传最广最远。因此,中国禅宗的代表派别就是临济和曹洞两家。而临济和曹洞两家的创立皆与福建高僧有关。临济宗创立者义玄为黄檗希运法嗣。曹洞宗创立者之一的曹山本寂,籍贯涵江,出家于福清灵石山。
  关于本寂禅师,因其平生的主要活动都在外省,在本省的法迹十分稀见。各种灯录典籍对本寂在外省的法迹记载较为详细,而于其早年家世及行状却基本阙如甚至讹误。有鉴于此,本文就对本寂家世和其早年法迹等方面的若干事实略作考述,供研究禅史者参考。
  一、本寂名讳及家世考
  曹山本寂禅师的名、字,在史籍记载中有几种说法。一说名本寂。如五代《祖堂集》卷8:“曹山和尚……师讳本寂。”元代《释氏稽古略》卷35:“曹山禅师,名本寂。”又有说其名为耽章的。如宋代《禅林僧宝传》卷1:“(本寂)禅师,讳耽章。”宋代《舆地纪胜》卷135:“寂禅师,名耽章。”清《康熙福建通志》卷51则说是“耽章,……号本寂”。那么,其名到底是本寂抑或是耽章?1997年8月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涵江区志》卷36“人物传”“本寂”传曰:“本寂,俗姓黄,名崇精,黄巷(今国欢镇黄霞村)人,……大中十二年(858年)弃家人福州云名山学禅,法名耽章,……尊称本寂禅师”。这样说来,本寂俗名应是崇精,耽章为法名,而“本寂”是“尊称”。
  同书卷36“人物传”又载有本寂胞兄妙应禅师之传。略曰:“妙应禅师,俗姓黄,名文矩,字崇法、子薰,黄巷(今国欢镇黄霞村)人……出家后,法名涅架、辟支、圆智。”
  妙应与本寂系同胞兄弟,成年后均出家为僧。对照他们的字号:妙应俗名文矩(一作“炬”),字崇法,而本寂俗名却是崇精。按一般的兄弟排行字辈习惯,显然,这“崇精”也应为字,而不是名。按佛相号金精,他们兄弟之字可能含有崇拜佛法及佛祖如来之意。查本寂家乡涵江黄巷之《黄氏族谱》,谱中载黄氏人莆始祖为黄岸,岸五世孙名昌岌,“昌岌,行次三……子二:涅架、崇精”,“涅架字崇法,昌岌长子”,“崇精,法号本寂,昌岌次子”。谱中无妙应俗名文矩和本寂俗名耽章之记。联系僧史资料,我们可以归纳得:耽章实为出家后的法名,崇精为俗家谱字,本寂乃是其法号。他因居江西曹山弘法,世称曹山和尚、曹山禅师。本寂卒后,还得了一个“元证大师”的谥号。而其兄法名文矩,俗家谱字崇法,涅架为其法号,因居莆田囊山辟支岩,故人又称辟支,卒后因得“妙应”谥号,故后人又称其为妙应禅师。传说其生前驯虎为骑,故又称伏虎祖师。至于本寂兄弟真正的俗名为何,已不可考。
  关于本寂家世,禅史无只字提及。宋《五灯会元》称其兄“国欢文矩禅师”为“福州黄氏子”(卷4),而称本寂为“泉州莆田黄氏子”(卷13)。显然前者的“福州”是错误的。他们兄弟二人原籍均为莆田涵江黄巷村,唐时属泉州莆田县延寿里延福之黄巷村,今则属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黄巷自然村。
  据《黄氏族谱》载,黄氏祖籍河南中州,晋黄知运官浙江永嘉太守,其子黄元方始迁闽之侯官,号其所居地曰黄巷。元方生子冲,冲生子黄岸、黄崖。唐玄宗时,黄岸两任广西桂州刺史,后以疾疏请回闽。时由南越乘船白海路归,不意中途遇风,漂到莆田涵江延福山。岸因见延福山水之胜,于是偕子定居于此,仍袭用侯官旧地名黄巷。
  黄岸为人莆初祖,生一子名谣,官至闽县令。谣生五子,名英、盖、华、革、莫。黄莫官大理评事,生三子,其长子名昌岌。昌岌生二子,其长子即妙应,次子即本寂。因此,本寂禅师可说是出生于一个累代簪缨的书香门第。但妙应、本寂兄弟却均出家成为一代高僧,此亦罕见之事。当其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就舍俗家的旧宅建庵奉佛,初以地名,称延福院。开平元年(907年),闽王王审知始赐名国欢院,后升国欢寺,址在今涵江区国欢镇塘西村,历代重修,成为兴化著名大刹,今已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本寂出家山寺考
  本寂的出家处,今人著述或认为是“福州云名山”,持此说的有影n随著作如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徐长青《少林寺与中国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林继文、魏道儒合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1995年)等。就连本寂家乡莆田市涵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涵江区志·人物传》(方志出版社,1997年)以及政协涵江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涵江文史资料》等五期有关文章,如《曹山行》、《唐代兄弟两高僧》等,也都认为本寂出家于“福州云名山”。
  那么,本寂是否出家受法于此山呢?“云名山”存不存在?
  认为本寂出家于“福州云名山”自是事出有因。追溯此说最早出处为宋赞宁的《宋高僧传》一书(988年成书),该书卷13载:“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莆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人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
  此后,凡用《宋高僧传》材料者,遂沿用此说,所引也必为此书。
  但是这“云名”二字,却实属讹误。
  首先,福州府所属各县,根本无“云名山”,历代志书也从未记载过此山名,本寂怎么会在一个不存在的山寺出家呢?
  第二,比赞宁《宋高僧传》早36年成书的《祖堂集》原版明确记载本寂出家于“福唐县灵石山”,这是最有力的证据,它直接否定了“云名山”之说。
  按《祖堂集》一书为唐末五代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合编,时在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此书为现存最古的一部灯录体著作,在国内一度失传,近年始从日本传回国内。该书卷8载:“曹山和尚,嗣洞山,在杭州住。讳本寂,泉州莆田县人也,俗姓黄,少习九经,志求出家,年十九,父母方听,受业于福唐县灵石山。年二十五,师方许受戒,而举措威仪皆如旧习……”《祖堂集》作者为泉州招庆寺僧,时莆田与之同郡,况作者成书年代与本寂生活年代十分接近,故其记载尤为可信。
  后代不少僧史灯录著述其实也多取《祖堂集》之说。如: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成书的《景德传灯录》卷17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泉州莆田人也,……年十九出家,人福州福唐县灵石山。”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成书的《禅林僧宝传》卷1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年十九,弃家人福州灵石山。”
  南宋淳祜十二年(1252年)成书的《五灯会元》卷13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年十九往福州灵石出家。”
  元55t十四年(1354年)成书的《释氏稽古略》卷3曰:“江西抚州路曹山禅师名本寂……年十九岁,往福州灵石出家。”
  他如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35"兴化军·仙释”等,也均正确记载本寂是“人灵石山为僧”。但本省著名方志只有《闽书》卷137见载本寂“往福州灵石出家”,康熙《福建通志》卷51载“入灵石为僧”。其他许多有关方志如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闽都记》、《福清县志》等等史志反而漏载本寂出家于灵石山的史实,这或许是受了“云名山”的困惑而有意不载。
  福清灵石山被误作“福州云名山”是很容易理解的。“福清”古名“福唐”,属福州管辖,故与称福州并无矛盾,而且此称于僧史常见。而“灵(霓)”与“云(霎)”二字繁体均为“雨头”,形体相近;“石”与“名”二字也颇相似,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讹误。其致误原因可能是赞宁笔误,也可能是传抄或雕板时刻工之误。实际上,《宋高僧传》原书误字极多。“本寂”传记开头的“泉州蒲田人”中“蒲”也显为“莆”之误。赞宁为杭州人,在古代文化传播手段十分落后情况下,记述出错是不足为怪的。
  本寂出家于灵石山已无可疑,但是《祖堂集》及诸书却未明确记载他出家于灵石山的什么寺院。查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等书记载,唐代灵石山建有翠石院,后得宣宗赐额改“灵石俱胝院”,即今灵石寺。今灵石寺门坊有联曰:“九叠已荒墟,复振翠石光古迹;三门翻胜景,喜看天寿换新颜。”翠石即灵石寺原名。唐代灵石山上除翠石院外,别无其他寺院,可见,本寂出家处为灵石山翠石院无疑。《祖堂集》卷19的《(灵)观和尚》传中附有一则洞山良价与本寂的答问,它也直接为本寂出家寺院提供了证据。文曰:“洞山云:‘什么处出家?’对云:‘碎石院,”’因是记录师徒对话,故把“翠石院”听成了“碎石院”。“翠、碎”古音相同,无可非议。明末福清高僧即非的《福清县志续略》卷广灵石山”条也明载:“唐曹山本寂和尚、宋鼎需懒庵禅师俱在此出家”。以上记载可互相印证。
  三、本寂出家师承考
  本寂生于唐开成五年(840年),他19岁到灵石山翠石院出家,故其时应为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但是本寂出家灵石的传法师父为谁,他书均未记载,只有《灵石山寺志》明确记载其师即灵石开山祖师俱胝和尚。《灵石山寺志》卷3《僧宝志》本寂传载:“曹山本寂禅师,讳耽章,莆田黄氏子,诞于开成庚申岁(N0年)。胞兄为涅槃和尚。至年十九,乃大中戊寅(858年),师俱胝和尚出家。经六年,方剃染受具。寻谒悟本于洞,尽得洞上之道……”
  关于本寂师父俱胝和尚,宋《淳熙三山志》卷36“福清县寺观类四,僧寺”“灵石俱胝院”条记载了其法迹。略曰:“先是,唐武宗时,僧元修始庵于此,诵《七俱胝咒》,治疾祟。元结诗:‘万计千谋总不真,虚将文字役心神。俱胝只念三行咒,自得名超一世人。’后深入岩谷中,人以为遁去矣。有蔬甲泛流而下,乃沿源访而得之,再往则庐已虚矣。盖避会昌禁也。宣宗时出,诣阙。贡金买山,始创精舍,名‘翠石院’。至是锡今额。光启三年(887年),将死,书云:‘吾初住庵,刀耕火种,造伽蓝,买庄田,供僧待客,未尝缘化……’”
  《灵石山寺志》卷3亦有其传:“开山俱胝和尚,讳元修,里族姓氏未详。初,武宗时,结庵于此,常诵《七俱胝咒》,故名。乡民有疾祟,辄请治之。后深人岩谷中,人以为遁去矣。时有蔬甲泛流而下,乃沿源访而得之。再往,则庐已虚,盖避会昌禁也。宣宗大中四年,出请阙,贡金买山,始创精舍名‘翠石院’。时元结有诗赠曰:‘万卷千章总不真,虚将文字役精神。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示寂,谥‘慧胜’,塔于寺左菜园垅。”这些记载清代又被编人《福清县志》有关人物传记。
  从寺志记载中可知,本寂师父俱胝,名元修,里籍未详,应不是本地人。说他与洛阳人著名诗人、进士元结(字次山)相友善,是逃避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的禁佛运动而南来的北地僧人。但查元结生于719年,卒于772年,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恢复佛教、俱胝“诣阙”(赴京城)时,元结已死78年了。那么,《灵石山寺志》说的“时元结有诗赠曰”时间上是对不上号的。元结平生未至闽中,况其集中也无此诗,再说据《三山志》记载,俱胝卒年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他与元结卒年(772年)更相差达115年,这也难以认为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故后人或疑此诗作者应为北宋宦闽诗人元绛之讹,当然只是题咏而非赠诗,这似有一定道理(见陈尚君辑《全唐诗续拾》卷15)。
  俱胝和尚,以念《七俱胝咒》而得名,擅长为乡民治疾除祟。根据这些特点,又似可推定他属于密宗僧人,而不是禅宗弟子。因为佛教密宗就是以念真言咒语为修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热衷于为人消灾治病、驱鬼祈雨等法事。故密宗又有“真言宗”之称。密宗最早是由来华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及弟子不空通过翻译弘扬印度密教经典教义而形成的。由于唐玄宗的支持,得以流行全国。唐代,王公贵族多信奉密宗,至唐末达到极盛。联系俱胝元修曾诣阙面圣,得赐寺额的事迹,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俱胝原是密宗僧人。因此,晚唐的灵石山翠石院很可能是密宗道场。
  本寂最初依止之师既为俱胝和尚,可见他早先所习者亦应为密宗。具体说,他自19岁入灵石,至25岁俱胝方许其受戒,他在灵石翠石院学习了整整6年的密宗。本寂后来赴江西参谒洞山良价,改习禅宗,密室承旨,默传心要,成为创宗立派的一代高僧。唐宋时代,许多著名禅师,多有这种转益多师的学道经历。
  另外,本寂卒年诸书均载为唐天复元年(901年),世寿62岁。惟南宋志磐的《佛祖统纪》记其卒年为天复三年(903年),以理度之,“三”、“元”手写体相近,“三”或为“元”之误。
  四、本寂所作诗偈考
  各种本寂传均记载本寂自幼习儒,博闻强记。虽然他19岁时弃儒归释,但因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故于诗歌方面仍有很高造诣。他曾为著名诗僧寒山的《寒山子诗集》作注,流传宇内,世所称颂。有唐一代,诗僧辈出,大凡儒僧,都有诗偈传世,本寂也不例外。
  本寂诗偈,今可考者尚有10多首,散见于各种典籍,特别是佛教典籍,因不易见,且有讹传,特作考述如下。
  清康熙时编《全唐诗》卷823收“耽章”诗一首,题为《辞南平钟王召》,诗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后代常有采此资料者,如《康熙福建通志》、《莆风清籁集》就采作本寂之偈。杨美煊著《古囊名刹》(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也仍将此偈当作本寂之诗收录。
  查《祖堂集》卷8载:“(师)初住曹山,后居荷王,钟陵大王向仰德高,再三降使迎请,师乃托疾而不从命。第三遣使去时,王曰:‘此度若不得曹山大师来,更不要相见。’使奉旨到山,泣而告曰:‘和尚大慈大悲,救度一切,和尚此度若也不赴王旨,弟子一门便见灰粉。’师云:‘专使保无忧虑,去时贫道附一首古人偈,上大王,必保无事。偈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顾,郢人那更苦追寻。’使回通偈,王遥望山顶礼曰:‘弟子今生决定不得见曹山大师也’。”
  由此可见,这首诗偈乃是本寂引以借辞钟陵大王之召的“一首古人偈”,而非自作。查《景德传灯录》卷7、《古今禅藻集》卷7、《舆地纪胜》卷135等,皆明载这首诗偈的作者为“明州大梅山法常”(752-839年)。《古今禅藻集》载偈题为《答盐官齐安国师见招》。
  真正为本寂所作之诗偈,今所知者,共有13首。现录如下:
  赠廊壁
  萧萧秋风送暮钟,江门束鹿傍苍松。
  野人耒与朝家事,早晚焚香拜九重。
  (见清郑工臣编《莆风清籁集》卷48)
  示纸衣道者颂
  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味,心差耒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景,识鉴多端丧本真。
  若向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示“枯木里龙吟”章句偈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就“吾法宗要”作偈
  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毒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耒著,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读杜顺傅大士所作法身偈作并注(注略)
  渠本耒是我,我本耒是渠。
  渠无我即死,我无渠即余。
  渠如我是佛,我如渠即驴。
  耒食空工俸,何假雁传书。
  我说横身唱,君看背上毛。
  乍如谣白雪,犹恐是巴歌。
  (以上均见宋惠洪《禅林僧宝传》卷1)
  颂一首
  伞年田耒熟,来年种有期。
  爱他年少父,须得白头儿。
  (见《祖堂集》卷20“隐山和尚”传)
  五相偈(五首)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正中偏,示君位)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离兜车界,乌鸡雪上行。(偏中正,示臣位)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正中来,示君视臣)
  工宫初降日,玉兔耒能离。
  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大迟。(偏中至,示臣向君)
  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
  威音工未晓,弥勒岂惺惺。(兼中到,示君臣合)
  四禁偈
  莫行心处路,耒挂本来衣。
  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
  (以上均见《五灯会元》卷13)
  示学人偈
  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
  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见《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卷上)

 
 
 
前五篇文章

隆昌寺明清古建筑

古代泉州佛教五方石刻

关于唐卡中的六道轮回和十二因缘

塔尔寺羌姆舞蹈的结构和特征分析

三位一体的莫高窟艺术(一)

 

后五篇文章

《迈向觉醒心理学:佛教、心理学和个人灵性转化之道》导读

石窟佛影:见证佛教东传中国

延庆寺遗址碑建志

一部颇有学术建树的区域佛教史专著:《江南佛教史》

西藏建筑艺术简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