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寒山寺始建与名源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寒山寺始建与名源考

  戈春源[1]

  摘要:作者经史料的疏理后认为:寒山寺起于梁天监(502—519)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627—649)中,寒山子来来此“缚茆以居”,希迁遂定名寒山寺。寒山寺非“秋天的山寺”,更非今藏书镇“寒山所在的寺院”。

  关键词:天监 普明塔院 贞观 寒山子 寒山寺

  寒山寺以和合精神、诗钟文化,扬誉古今,闻名中外。但寒山寺到底起源于何时?寒山子是否驻锡枫桥?寒山寺何故何时而定名?可谓众说纷纭。直至2008年2月21日老谷先生在《苏州日报》发表文章,仍强调寒山寺之名来源于“秋天的山寺”,否定其名起于寒山子的说法。

  愚以为,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至唐贞观间寒山子曾来此居住,遂改名寒山寺。今作如下考辨。

  (一) 始建于梁的可能

  一些学者否定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间,理由是普明生于梁大通年间(527—529)而卒于隋(581—617),其生年在天监之后六七年,卒年更距天监有数十年之久,佛教圆寂后建塔,因此,在梁天监间不可能存在普明塔院。但众多文献对寒山寺有建于天监间或建于唐前的记载。

  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普明禅院在吴县西十里枫桥。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尝及之。张继有《晚泊》一绝,孙承祐尝在此建塔。”1按:《晚泊》即《枫桥夜泊》诗,其中有众所熟知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可知普明禅院即寒山寺,寺应建于普明所处的梁隋时代。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2下在注文中以张继诗证之,说明普明塔院、枫桥寺、寒山寺三者为一,明卢熊“洪武”《苏州府志》:“寒山禅寺,去城西十里,旧名普明禅院,在枫桥,人或称为枫桥寺。”明王鏊“正德”《姑苏志》亦言:“寒山禅寺,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建浮图七成(注,原文如此),嘉祐中改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3天一阁本“崇祯”《吴县志》的记载与正德志相同。清初徐崧《百城烟水》:“寒山寺在枫桥下,起于梁天监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4明确提出寺院建于梁天监之年。今人所作《重修寒山寺志》言:“寒山寺座落在苏州古城西、阊门外七里古运河畔,比邻枫桥,曾称枫桥寺。……相传始于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5根据上述材料,可见寺院在唐以前已经存在。必须辨明的是,普明生年虽晚于梁天监之年,但不能因而否定此地本是佛教活动场所,“寒山寺”前身初建于梁天监间,也极有可能。今从具体时空作一分析。

  萧梁是个崇佛的时代。佛教四谛、万物缘起、六道轮回、因果报应诸说在战乱频仍、内外冲突十分激烈的南北朝时期,深合人心。人们想从佛学中求得人生的解脱。加之,佛教般若学说与具有高度思辩形式的玄学有相似的特征,因而佛教盛行。当时梁武帝首倡三教同源,定佛教为国教,几次亲自舍身入寺,亲讲佛学,从而提高了佛教的地位。6南朝所在的江南地区,成为佛教的中心,佛寺林立,僧尼遍地。仅今苏州一地,建于梁代的佛寺,据《吴地记》等记载,至唐宋仍保留的有西郊岞崿山(今狮子山)思益寺,南郊尹山乡尹山寺,东山杨家坞洞庭华严院,横山楞伽寺(今治平寺),光福镇西街的光福寺、皋峰碧螺墩上的天宫寺。有建于苏州城内皋桥的重玄寺,乘鲤坊的大中祥符尼寺,薛家湾的宝林寺,常熟城内天宁尼寺等。以上均为天监二年建。建于天监三年的有苏州铁瓶巷的永定寺。建于梁时的还有今苏州景德路的流水寺、城内西南隅的龙兴寺、西山缥峰下的水月禅院、包山寺、洞庭山孤园寺、灵岩山秀峰寺、昆山马鞍山的慧聚寺、常熟虞山西的延福禅院、虞山北麓的兴福寺、北岭下的顶山禅院及常熟城内的齐乐尼寺等,不下二十余所。从此可见,南朝梁时苏州掀起了一个建寺高潮,寺院蜂起,因此寒山寺建于梁的可能,不能排除。

  从地域来看,枫桥位于苏州城西运河上。这条运河早在春秋末期已经存在。大运河虽说是隋时所开,但它是在原人工河渠与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加深加阔,连接而成。据《续行水金鉴·运河原委》与《通志》所记,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挖了一条从苏州出发,经枫桥、望亭、无锡,至奔牛,达于孟河的一条水道,直通广陵(今扬州),此河被学术界认定为苏常段运河的刍形。战国楚黄歇对这段运河进行了改造,三国吴时孙氏政权作进一步的疏浚,故后人认为“吴县舟行,过无锡、武进、丹阳,至丹徒水道,自孙氏始。”7或曰:“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孙权初镇之”。8枫桥旁的运河在隋大运河正式建成之前,已存在近九百年。枫桥在梁陈时似已形成市镇。由于枫桥北依运河,西临枫桥湾,连彩云港,南通胥江,历来成交通要地,是舟船停泊、贩贸所集之处。9枫桥是经济活动的重心,很自然,亦有可能成为佛教的传布地。可以说,在枫桥的寒山寺基址,本是佛教徒集结之地,在当时本无名,或有名而不传。因此,普明至此弘法,逝后归葬于此,极有可能。

  再从普明的行踪作一考察。普明是智顗大师的弟子,会稽(今绍兴)人,俗姓朱,生于梁大通(527—529)间,陈太建十四年(582年)入天台,师从智顗,炀帝大业元年(605),遵其师遗愿,营建天台国清寺。普明曾随师往来于金陵、庐山、荆州、扬州等地协助智顗建寺三十余处,名闻朝野。10他的一生多在江南地区活动,可以预料,他北上南下,必经水路要地枫桥,并曾在枫桥的佛教基地上暂住。因此,普明弟子归葬伊于此,并命名为“普明塔院”,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二) 寒山子曾至枫桥居住

  由于记述寒山子的文献不多,事迹不详,今仅存的唐台州刺史闾丘胤《寒山子集序》、《宋高僧传》、《太平广记·仙传拾遗》均未明言寒山子曾来苏州,因而有人否定寒山子驻锡枫桥普明塔院的可能。我以为,上述资料未能言及寒山子莅苏事,只能说明这些资料的疏略,而不能成为寒山子未到苏州枫桥的证据。寒山子曾住苏州枫桥,确凿无疑。

  明初僧道衍(姚广孝)在《寒山寺重兴记》中,说“有寒山子者,冠桦布冠,著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电,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10并说希迁“于方丈设寒、拾、丰干像,不敢忘本也。”11姚广孝辅佐成祖决断机事,兴帝业,功勋卓著。并与解缙一起,编《永乐大典》,态度严谨,获皇帝“褒美。”他是长洲(今苏州)人,言本地事,当不完全为虚。老谷先生认为姚文“不知根据何来,也不见别人采用,只能算是独家独说。”12按:此言有误。寺院因寒山子曾居住而命名,非一家之说。天一阁本“正德《姑苏志》在“寒山禅寺条”下云:“寒山禅寺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唐人已称寒山寺矣。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13崇祯《吴县志》承袭《正德志》,亦言寒、拾尝住枫桥寺。14《百城烟水》在“吴县·寒山寺”条下,亦称“相传寒山曾止此”。15从上述史料可知,寒山子去天台之前,曾在枫桥普明塔院居住。去天台后,亦偕拾得再来枫桥。因寒山、拾得曾居此,故希迁(700—790)改普明塔院为寒山寺。

  今再从寒山子的行止作一考察,说明寒山子应来过枫桥。寒山子大概生于北方,其所作诗,言少年时足迹所履,有洛阳、咸京、平陵、邯郸等北方地名。《五灯会元》,更直言寒山子是从赵州游至天台。寒山子应该是从农村中走来,他自称“偃息森林下,从生是农夫”15又说:“我住在村乡,无爷又无娘。”16后因与其兄嫂志趣不合而离家。他生性聪明,熟读诗书,但参加考试未能中式,故作诗自称云“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却没有及第17。他曾得最高统治者的召见,“一为诗剑客,三遇圣明君”,而未获卓绩,“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当然也就没有得赏识与提拔。18寒山子年轻时曾至各地云游,他“足蹑游方履,手执枯藤枝”19“常游千万里”,甚至到达大海边。他从北方至天台西边的寒岩隐居,会沿最便捷的通道运河南下,按常理,必须经枫桥。而普明塔院这个佛教宝地,应是寒山子最理想的羁旅场所。又据姚广孝说,寒山子来此“缚茆以居”后,在夏天供茶水,方便行人,并帮助挽舟行船,又供应船民草鞋,以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从上可知,寒山子确实曾住枫桥普明塔院。

  (三) 寒山子的活动年代应在唐贞观年间

  有人根据寒山子活动年代的不同记载,而否定寺由寒山子命名。理由是,寒山子活动在大历(766—779)、元和(806—821)的两种说法,均晚于张继创作《夜泊》诗的年代。因张继是天宝十二年(753)中的进士,至枫桥作诗是在至德间(756—758),早于大历十年左右,早于元和更有数十年之久。“这就是说,那时还没有寒山和尚,姑苏城外决没有一个叫作‘寒山’的寺。诗中的‘寒山’,只能是秋天的山。”20

  我认为寒山子应是隋末至贞观时的僧人。宋大字本《寒山子集》附诗称寒山子为“隋季杰士”。或称“生于隋末”21。宋本《寒山子诗集》载《拾得录》云:“丰干禅师、寒山、拾得者,在唐太宗贞观年中,相次垂迹于国清寺。”《佛祖统纪》“(贞观)七年,寒山子者隐居天台寒岩,时入国清寺。”22南宋志南《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言,与寒山子同时的丰干禅师在“唐正观初,居天台国清寺。”23《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寒山子,贞观中天台唐兴县僧,居于寒岩,时还往国清寺。”24《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寒山子、丰干、拾得皆贞观中台州僧,世颇传其异迹。”25清程德全《寒山子诗集跋》云:“寒山子生于唐之世,值海内初平,疮痍未复。青宫贻失德之渐,黔首苦征戍之劳。虽以房杜之诸贤,曾不能救国家于无敝。”26明确指出寒山子生于“海内初平”的唐太宗贞观年间,文中的“房杜”,即房玄龄、杜如晦,均为唐太宗左右名臣。言寒山子系贞观时人的文献还有多种,不再累举。而言寒山子生于大历或元和的文献仅一二种。依照史据从众的原则,寒山子确系贞观时人。

  至于《太平广记·神仙》言“寒山子大历中隐居于天台翠屏山”,《寒山寺重兴记》中,言寒山子为“唐元和中”人的说法,是因为寒山子是个隐居的神秘人物,被称作文殊的化身,故传其僧腊延至大历,乃至元和,亦不奇怪。同时,张继作于至德的《枫桥夜泊》诗,亦可反证,寒山子的活动是在天宝之前。总之,寒山子是贞观时人。希迁在开元十六年(728)创额寒山寺,应其后数十年,张继作诗更在希迁后。这在时间顺序上完全讲得通。

  (四) 寒山不是秋天的山,更不是今藏书镇的寒山

  上面已经提到,有人定“寒山寺”为“秋天的山寺”,从而否定“寒山寺”与寒山子有关。此说似是而实非。确实,“寒山”有秋山或冷寂之山的含义。如南朝宋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秋山。”唐韩翃《送齐山人》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又如大家所熟知的王维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杜牧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等名句,都是泛指秋山。但“寒山寺”中的寒山,是人物特指,而非泛指。因所谓“山寺”,应在山中或山麓。一些权威辞书均释“山寺”为“山中寺院”,北周庾信《陪驾幸终南山》诗:“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元何中《南居寺》诗:“峰峰看不足,山寺已鸣钟。”而寒山寺位于河汊交织的平原之上,离最近的虎丘、何山有好几公里,从枫桥直视,已成远岫微影。宋张师中《寒山寺》诗有“斜径通采香,远岫对栖虎”。明高启《赋得寒山寺送别》有“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可证此说。这里既然无山,何来山寺?因此“寒山寺”不可能是秋天的山寺,而是因寒山子在此居住而命名。

  更有甚者,有人把天平山之阴,今藏书镇的“寒山”加在寺院之上,说成是“寒山的寺”。但此山(今又名花山)为明赵宧光(凡夫)所起名。据凡夫自述云:“山本无名,《郡志》:湼槃岭在其左。又见寒山诗,有‘时涉涅槃山’句而寒泉则支朗品题,因命之曰‘寒山’。”可见寺之得名在前,山之得名在后有,八九个世纪。且此寒山距运河有一定距离,似不可能传听钟声。寒山之上的别业改成精蓝,已是明末崇祯年间。因此寒山寺与藏书镇的寒山,根本无涉,这在叶昌炽的《寒山寺志》中,已考得一清二楚。近年,一些人将此旧案重题,强调寒山寺是寒山之上的寺,似有炒作炫耀之嫌。

  寒山寺的起源与定名,照程德全的说法,已不可穷诘。本人的考证,仅为一家的管见。当否,请方家大德不吝指正为幸。

  1朱长文《吴郡图经读记》卷中。 2范成大《吴郡志》卷33。

  313王鏊《姑苏志》卷29。 415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吴县》。

  527寒山寺志编写组《重修寒寺志》卷2《沿革》,卷12《艺文》

  6姚思廉《梁书》卷3。 7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43。

  8萧子显《南齐书》卷14。9212328见叶昌炽《寒山寺志》卷1、卷3。

  10同上,《寺记辑成》。 11同上,卷2《志事》。

  1220《苏州日报》2008年2月21日B04版老谷《寒山寺还是秋天的山寺》。

  14牛若麟《吴县志》卷25。15161819分别见苏州寒山寺印《寒山子诗集》第102首,第89首、第120首、第7首、第106首。 22志磐《佛祖统纪》卷37

  24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149。 25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5。

  26苏州寒山寺印《寒山子诗集·附录》

  --------------------------------------------------------------------------------

  [1] 戈春源: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前五篇文章

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及其展望

合水古石刻雕艺精湛

合水壁画 源远流长

秋游栖霞

山西交口西明寺画像碑

 

后五篇文章

寒山钟乍动风景忆当初——《枫桥夜泊》写作年代考及其他

和合文化与天台山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砺志铸魂——寒山寺“大钟大碑”建设散记

良知与人性的进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