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和合文化与天台山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和合文化与天台山

  唐朝的天台山,出现了两位方外传奇人物———寒山、拾得,他俩现在与丰干一起,被供奉在国清寺的三贤殿内,而且被传是菩萨化身,寒山为文殊菩萨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化身。除了位列佛家菩萨行列,两位还是俗仙,被供在婚嫁喜庆场合的中堂,被人们合称为“和合二仙”,成为喜庆之神。据说,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民间传说,国清寺举行法会,越州汪老太太和女儿芙蓉赴会,因旅途劳累病倒在寺中,立下遗嘱,说愿将女儿许配给为她治病的寒山、拾得两人中的任何一人。处理完汪氏后事后,寒拾两人互相推让为了成全好友婚姻,寒山悄然出走。寒山出走后,拾得也放弃婚姻,出外寻访挚友,最后,在苏州寒山寺找到寒山。兄弟相见,寒山和拾得分别以盛着素斋的竹盒和红艳艳的荷花相赠,并一起住在了古寺内。后来,人们称拾得为“和(荷)仙”,寒山为“合(盒)仙”。雍正十一年,皇帝下旨敕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并为寒山诗集作序。

  “和合二仙”的形成,体现了人们对“朋友和合”、“夫妻和合”的寄寓,寄托了百姓对和乐美满生活的向往。而雍正皇帝敕封“和合二圣”,则是顺着这一民意,企求国泰民安,八方归治。从“和合二仙”到“和合二圣”,是民间百姓到最高统治者对“和合”的共同认可,从而使天台山成为“和合之地”。

  据史料载,六朝、汉代及三国时就有许多中原大姓入迁天台境内,此后,南北各地皆有姓氏来迁。入迁的氏族,或因入仕,或因避乱,或因仰慕天台山美景,而融入到这神山秀水之中。据1988年统计,民国前(不含民国)入迁的尚存127姓、252种。其中入迁时间可以确定的有219种:东晋1种,隋代2种,唐代15种,北宋38种,南宋58种,元代25种,明代56种,清代21种,以两宋和明代最多。入迁的氏族,往往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

  这些外族大姓在繁衍和发展中,与当地居民相处、交融,养成了天台人既具江南灵秀又兼北方豪放的独特的综合气质。虽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更具特色的是南北兼容的纷呈习俗和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比如天台的饮食文化,是典型的南北大荟粹。特色小吃以粉食为主,就秉承了北方习俗,但加入了南方人的精细,“扁食”、“饺饼筒”就是其中的典型。“扁食”既像北方的饺子但比饺子皮薄,又像南方的馄饨但馅比馄饨多而皮更厚,内中的馅则比饺子和馄饨都精细复杂得多;“饺饼筒”则将“南素北荤”尽裹其中,虽形式上类似于山东的大饼卷大葱,内中的馅却有了“五虎擒羊”的精致复杂。民间文化也同样保留了南北风味。如平桥舞马,就与北方的旱船相似;朗树花鼓,类于安徽花鼓;沿习近两千年的九遮山仙佛庙会“三盘铳”,则留有楚汉遗风。但这些民间文艺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早已打上了天台山的烙印。就是居所“三透九明堂”,也是源自北方京城的“四合院”,却多了江南的灵秀。而由于长期受着这种独特的天台山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天台人表现出灵气中的大气、坚忍中的进取、执著中的硬气,为了实现目标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天台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种南北兼容的民风习俗和性格气质,构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使天南海北的人们在和睦共荣中不断发展进步。

  (本文节选自张朝红《浅释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前五篇文章

寒山钟乍动风景忆当初——《枫桥夜泊》写作年代考及其他

寒山寺始建与名源考

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及其展望

合水古石刻雕艺精湛

合水壁画 源远流长

 

后五篇文章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砺志铸魂——寒山寺“大钟大碑”建设散记

良知与人性的进化

堆绣:针线呈现的浮雕艺术

天台山文化是传统文化在浙东区域典型的代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