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在我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地位及特点 |
 
大足石刻在我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地位及特点 有关大足石刻的介绍,目前已有不少文字、书籍,此处不再资述,现仅就大足石刻与敦煌壁画、彩塑,云岗、龙门石窟的联系和区别及其特点简介如下: 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始建于东晋建元二年(366年),山西省大同云岗石窟始建于北魏和平六年(460年),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2年),而大足石刻则始建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年),比“敦煌”晚526年,比云岗、龙门石窟晚400多年。 中国佛教石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魏晋南北朝),以“云岗”为代表,也包括敦煌和甘肃麦积山的部分石刻,那些塑像受印度的影响较深,多为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神采奕奕,飘然自得,去尽了人间的烟火味,显得超凡脱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重苦难和人们对现实的逃避;中期(隋、唐)以“龙门”、“敦煌”为代表,塑像已从“清像婉雅俊逸”向“面方、大耳”过渡;到唐代,更以健康丰满的形象出现,佛像变得慈祥和蔼,关怀乱世,有了较多的人情味和亲近感,它不再是那种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辩神灵,而成了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表现了一种不离人间而又高出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如“龙门”十八米高的本尊大佛(唐雕),就是这样的形象。这是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反映:统治阶级不再用吓人的残酷及苦难来进行精神统治,而用以表面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作为更适合人们心理的精神诱饵了。 在大足石刻未发现之前,普遍认为中国的石刻艺术至唐末就衰落了;大足石刻的发现推翻了这种说法,使中国石刻艺术又延后了200多年。大足石刻历时230余年建成,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佛教石刻由中期向晚期过渡的历史,是一部形象的唐宋雕刻史。大足石刻创造了迥然有异于魏、唐的另一种雕刻典范:它不是思辩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它比唐代更为现实,更为逼真,更为具体,更为可亲。像大足的观音,普贤等佛像,面容柔嫩,眼角微斜,秀丽妩媚,文弱动人,那种优美俊秀的形象,正是人间世俗妇女的真实写照,实际上它已不属于宗教艺术的范围,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概括地讲,大足石刻的特点是:“是神,也是人”。 附: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文殊、普贤、观世音和地藏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他们的道场则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①文殊,全称文殊师利,他的道场是我国山西省的五台山;②普贤的道场是四川省的峨嵋山;③观世音的道场是浙江省舟山群岛内的普陀山;④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安徽境内的九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