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妙峰山德云寺常住碑记碑译 |
 
新开妙峰山德云寺常住碑记碑译 山岭不在于它的高大,有仙人居住就会成为名山,江河不在于它有多么深广,有龙卧伏就会显灵。仙人啊,游龙啊,不显灵,这山凭什么出名,这水又凭借什么灵呢。这位彻庸禅师来这里开创妙峰山,并且把寺院命名为“德云”,就是根据佛陀所讲的《华严经》中第六十二卷的授记,在往昔,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时,从文殊师利菩萨处请教,得到文殊菩萨的指点进行五十三参,其中第一参就是来到妙峰山,想拜请德云比丘,经过七日经行,不见德云比丘,在别峰才得于相见,这都是因为条件因缘的成熟与否才体现出不可思议的境界罢了。 明朝天启六年丙寅(公元1626年)的中秋节,彻庸禅师赴大姚县鹿家屯鹿在先家中应斋供,鹿在先的老父亲指着村子对面的山上说“这座山经常云气覆盖,有时候,还能听到乐器演奏的声音,大家听到时,早上起来浇香祈祷,并上山上的乐音也会与他相应,故大家感到很灵应。但是发出这个乐音的地方感觉又似乎很远,但又清清晰晰地印应着,所以人们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踏察不到这种乐音是怎么来的影踪。 于是,彻庸禅师就带了一些人,沿坡攀着藤条,顺着山上淌流下来的泉水,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那时,正值骤雨初歇,青色的山峦,飘着的云雾就像一匹刚织好的白绸子,缠绕山岭狭谷间,使人觉得如同进入了神话般的玻璃世界。大家正向上走着,忽然看到山顶上有一位老僧人,沿着曲曲折折的山间小道往山下走来,大家想追上去与他相会,并且一边追一边叫呼着,请他停下来,那知越追那老和尚,反而他走得越远了,不一会儿就不知去踪。一时之间,在场的人都被惊呆了,感到有点奇怪,一起惊异地说“那个老和尚是仙人呢,还是佛菩萨,罗汉之类的人呢,还是山上住着的龙的化身呢?如此不可思义的境界竟出现了。这种不可思义的境界使彻庸禅师领悟到,这或是,是佛菩萨的接引,故发心想在这山上建立伽蓝道场的想法,他把想所茅在这里建茅庵的计划一说给大家听后,同来的人都表示愿意全力以赴来支持这件事。 彻庸禅师与大家在周围赏景并看山形走势的地理,不觉天色已晚,这时的景色更加迷人,这时看周围的山峰高出云端,青山与云霞交相辉映,有的像莲花峰,有的像饭钵岭,有的像利剑,还有的像长龙、像凤凰、像狮子、像大象,异彩纷呈,如入画中,环环奇景呈现一般。 彻庸禅师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刚刚搭起一个仅能容身的茅棚,这四方的信众,无论有钱或贫穷的,都争着送来供养彻庸禅师的钱物,米油等所需物品,都表示愿意来捐钱捐物,甚至出力修好寺院。东面有定远的、黑井的,北面有大姚、白盐井的。像鹿在先、赵奇珍、李如桢这些人,还多少不着地为寺院的建设捐钱购置田地产业。在那个时候,没有花费多少时日,一座具有殿宇、楼阁、廊房、斋堂都齐全,显得雄佛庄严的寺院就落成了。站在妙峰山德云寺前,向南可以眺望烟萝山,向北可以纵观蜻蛉河,生机勃勃的整个大自然的景色尽收眼底,喜爱登山的人过去登高远望时,大概也未曾经易见到这么美色迷人的风景。寺院的殿内供奉了三世佛、文殊,普贤像,彻庸禅师要求同修们都要像参加华严法会一样严恭修行,冥冥之中,恭敬海云比丘(即德云比丘),皆视他就住世于寺院之中,为大众宣传佛法,而彻庸禅师亦以棒喝之禅宗方式开导僧众,没多久,妙峰山就成为一个道风远播的修持庄严道场。 可是,由于寺院刚刚落成,仅为展开佛事活动作基础,各种条件尚不成熟,彻庸禅师等人平日也只能靠采野菜煮山芋度日。过不久,我因有事要北上行游,就顺便劝彻庸禅师与我同行。彻庸禅师与我一同泛舟于洞庭,走到浙江宁波的天童山时,彻庸禅师的禅法得到印证,契合禅宗心法后又返回南京紫金山,并认真考虑寺院的各种寺规的优劣后,选定以临济宗派寺规为妙峰山德云寺的立寺之本。并且历尽艰辛,请回了朝庭颁赠的藏经供养于德云寺。并开堂设戒,行香坐禅,开选佛场。培养法门龙象。 看到彻庸禅师的功德,我亦随着他,不断赞叹,彻庸禅师所做的法事,如同佛住世的情景。阿呀,这就是德云比丘出现,当初善财童子七日参访不见,如今一旦出现时,怎么可以不记下来,以方便告诉将来的人知到这些事迹呢,在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