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寺建筑赏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寺建筑赏析

  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东北方向的昝村镇,保留有一座佛寺,那就是闻名远近的普照寺,这里距市区大约10 公里。

  普照寺中的“普照”二字应取自于佛教里“佛光普照”的意思。据寺内大佛殿梁栿上的墨书题记记载了该殿建造年代为元延祐三年(1316)。大佛殿建成后,于元泰定三年(1326)塑造佛像,这是近年来在扶正加固普贤菩萨塑像时,在其腹中发现一块木牌,上面可清晰辨认出“泰定丙寅五月……”等墨书题记。另据寺内保存下来的《金粧神像并理观音洞碑记》和《重修普照寺大佛殿碑记》记载,清康熙十六年(1677),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和清道光三年(1823)曾经几次对该寺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修。现保存下来的建筑有:大佛殿、土地庙、关公庙、伽蓝殿、护法庙、观音洞等。大殿前的正南方有一个仿古砖结构的圆门,为后代所建。(图1)

  普照寺建于砖砌的高台上,北靠古寨,面南而居,沿石台阶向上,穿过第一道木构牌坊门,再经过第二道砖构圆门便进入寺院的核心部分。大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面阔21米,通进深14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该殿为单檐歇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前檐当心间设门,式样为双开板门,次间是在墙的上半部设直棂高窗,梢间不开窗或门。殿身山墙的厚度将近1米,且收分比较明显。檐下一周置有斗栱,设有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无补间铺作。前檐及两际斗栱式样均为五铺作双下昂内转出双抄;后檐斗栱式样为五铺作出双抄内转出双抄。另外前檐仅当心间的栌斗为圆形,其余则为方形,昂身做成琴面。厢栱上承托替木,替木之上为挑檐槫,在转角铺作中设有一种特殊的斗栱——鸳鸯交手栱。普柏枋与阑额的断面呈“T”形。殿内的柱网布局为单槽,抬梁式构架,六椽栿的后尾接乳栿,梁枋一般多用圆形木材,梁栿两端支点用驼峰及平枋和立枋构件,并施捧节令栱、平梁上立蜀柱,其上坐斗并安丁华抹颏栱以用来支撑脊榑,并在两侧施叉手以做固定。整个屋顶坡度即举高为3.4米,与前后撩檐枋之间的水平距离的比值为1:3.35,因而屋面的坡度较为平缓。歇山顶的收山约为梢间面阔的1/3。整个大佛殿四角高高翘起,出檐也比较深远,另外檐柱的生起和侧脚也比较明显。(图2)

  殿内正中设有佛道帐,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中间置佛祖塑像,释伽牟尼结跏而坐于莲花座上,通高为4.2米,其面容丰腴,雍容肃穆,自然端庄,呈说法状,在其身后背墙上绘制有背光和头光,并饰以海水朝阳和飞天等图案。佛祖的两侧站立有弟子阿难和迦叶。一个面带皱纹,双唇紧闭,神态安祥、拱手站立,一个斜披袈裟,身微前倾,面带笑容,合十而立。二弟子塑像各高2米,均置于莲花台上。再向两边侧为两尊菩萨塑像,均盘膝坐于六边形的莲花须弥座上,造像恬静祥和,肃穆自然,通高均为3.6米,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为普贤菩萨。两尊菩萨须弥座的上下组合部分均刻有六个字。其中文殊宝座,上面刻有“天、上、风、调、雨、顺”;下面刻着“福、禄、寿、三、星、道”;宝座的束腰部分饰以青狮。普贤宝座,上面刻有“地、下、国、泰、民、安”;下面刻着“日、月、星、三、光、僧”;宝座束腰并饰以白象。佛座上刻出的每字每句,既是代表佛家的意愿,又是代表人心所向。(图3)

  佛道帐顶部的天花是用木质做成的,共计有130余块,每块天花都是一幅绘画,其中人物绘画有33幅,其余则为花鸟虫鱼等。

  绘画比较讲究,笔墨生动,手法细腻,情景逼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佛殿左右为土地庙与关公庙 ,面阔进深均为一间,硬山顶,灰瓦屋面。殿前东西两侧为伽蓝殿和护法庙,面阔均为三间,进深均为一间,硬山顶,灰瓦屋面,其建筑年代不见任何记载,但从建筑的风格特征来看,估计应该为清代晚期。大殿后面是观音洞。大佛殿前东西两侧各建有青砖碑楼,均为仿木构建筑的硬山式。其一为清道光年间进士丽江府鹤庆州知州邑人吉修孝撰《重修普照寺大佛殿记》;其二是捐银布施碑记。在大佛殿前檐墙东西两边各嵌碑石一通。东面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金妆神像并理观音洞碑记》,西面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创建韦院财神土地鬼王诸神楼碑记》。

  普照寺地处高约10米的吴村寨(古时原名称为盘阳砦,现已废弃)。南端的土台上,居高临下,门前文水河自西向东流入黄河,周围景色如画,环境幽静。这里地势比较平坦,气候也相对比较干燥,通风条件也比较好,更重要的是寺院的周围没有高层建筑物,自然环境保持的比较好,对今后的古建筑的保护管理与展示十分有利。另外这里距韩城市区也比较近,正是由于这些诸多有利的因素,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陕西省文物局就已有了将这里建成韩城元代建筑博物馆的设想,有计划的把那些已经丧失依托环境寺庙、道观的单体建筑搬迁到这里,集中进行保护和管理,并对外开放与展示。目前已搬迁了高神殿(3座),天园寺大殿及紫云观(6座),使这些濒临倒塌的元代建筑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高神殿原址在韩城老城区南面的苏村。由于建在苏村与陈村之间突起的高土台上,俗称为高神殿。高神殿现保存下来三座殿堂,位于普照寺庙前区的东部,分前后两排,前排有2座,后排有1座,均坐北面南。前排殿堂,面阔均为三间,进深均为四架椽,单檐悬山顶,黄绿两色琉璃瓦屋面。两殿前后檐下均使用了长度达三间的大通额,以替代普柏枋,额下施立枋,其中西殿的立枋通体为木雕;东殿立枋则为素面,前檐明间左右立柱为石质八棱柱。两殿的明间均为四扇木槅扇门,两侧为槛窗;后檐仅明间设四扇木槅扇门,两边则为砖墙;前后檐均施有斗栱,形式为五铺作出双昂,其中靠西的殿堂明间有补间铺作,其它则只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做法与柱头铺作差异较大,看来应是后代维修时所加。后排殿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屋架为前坡比后坡多一个步架,因而屋面显得前坡大而后坡小,仅前檐下使用一根长度达三间的大通额,额下施有立枋,前檐明间开门,为四扇木槅门,次间为槛窗;后檐整体则为砖墙;另外前檐置有斗栱,形式为五铺作出双昂,无补间铺作,后檐则不用斗栱。(图4、5)

  天园寺大殿,原址在韩城北大池埝镇西原村,现位于普照寺庙前区的正南,即现在普照寺的入口。该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前后檐下均使用了长达三间的大通额,前后檐明间的两侧均为八棱石柱,上面雕刻有花饰,并刻有题记。殿身明间为两扇板门,次间均为槛窗。前后檐下均施斗栱,形式为五铺作出双昂,只设柱头铺作,不设补间铺作。屋顶山际均施有博风板、悬鱼、惹草、地方特征比较浓厚。(图6)

  在普照寺北面的吴村寨,将位于韩城象山中学内的紫云观一组道教建筑搬迁至此,仍按原方位与平面格局布置。这组建筑中以三清殿和犹龙殿时代较早,其它建筑的年代比较晚。三清殿位于南北轴线上,座落在约1.3米的高台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脊兽。

  檐下施有一周斗栱,斗栱分别为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无补间铺作,斗栱形式为单抄四铺作,重栱计心造。另外室内梁枋上亦施襻间斗栱,位于脊槫下与驼峰上,歇山两际顺梁后尾直接搭交在五架梁上,上部承托角梁后尾与三架梁,顺梁使用的是自然弯材,其上皮与角梁上皮持平,可满足不同方向受力构件搭交的要求,这是该殿梁架结构的独到之处。另外屋面出檐较大,两际收山的尺度要占次间面宽的1/3,可以说大佛殿基本保留着明代以前建筑的特点。(图7、8)

  三清殿之后就是犹龙殿,它位于南北轴线的最北端。该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脊兽。仅前檐下置有斗栱,有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斗栱形式为单抄四铺作。梁架上施襻间斗栱,并施有叉手、驼峰。前檐正心上不设檐槫,而是在向外挑出的厢栱上放置挑檐槫,后檐无斗栱,檐槫则居于正心上。步架水平距离不相等,金步与脊步相差甚远,另外檐口一般不用飞椽,保留明显的地方做法特征。(图9)

  紫云观内还保留有二宫殿、四圣殿、厢房等建筑,一是结构简单,二是建筑的年代也比较晚,檐下也无斗栱与雕刻等装饰,属于木结构中的小式建筑。

  普照寺是韩城著名的佛寺,目前搬迁到这里部分元代建筑与原有的殿堂一起形成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它虽然集中到了一起,但各自仍然保持原有的格局,建筑物也依旧保持原状和建筑的时代特征。如今,普照寺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大禹庙、党家村古民居构成韩城周边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吸引着八方的游客到此游览。

  (贺 林 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

  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陕西文物古迹大观》,(2)三秦出版社 ,2003年10月出版。

  2.《韩城文物志》, 三秦出版社 , 2002年11月出版。

 
 
 
前五篇文章

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

敦煌学百年: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傣族文化与档案史料

禅悦生活:茶香融书香

藏传佛教四个梦的自体心理学分析

 

后五篇文章

辽代石刻档案研究

明嘉、隆时期佛道思想的日常化(以松江士人何良俊为例)—

斯里兰卡:郑和布施碑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茶事茗香遣诗怀——《宁德支提寺图志》咏茶诗赏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