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12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十九面倒数第三行,从甲这个地方看起。 「甲,上辈往生,唯是菩萨。本经明三辈往生,每辈再分三品,则同於《观经》中之九品,唐善导大师以前之古德诸师,谓往生极乐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接着前面讲到,「唯此净土,奇特殊妙,独标一格」。这是讲所被根机,跟其他的经论不相同。自古以来许多祖师大德们他们说法不一样,说法虽多,归纳起来也不外乎这三大类。第一类的人讲,这上辈往生的,也就是上辈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个全是菩萨;换句话说,不是普通人。念公下面给我们做个简单的说明,本经《无量寿经》里面说的三辈往生,每一辈又分三品,跟《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九品就完全相同,三三得九。唐朝善导大师以前这些古德诸师,就是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主张「往生极乐上品上生者,是四地到七地已来菩萨」,这四个阶位,四、五、六、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上品生。「上中品是初地到四地」,也是四个位次,这是上中品的。「上下品是大乘种性以上到初地已来菩萨」,这里讲的大乘种性,种是种子,就是阿赖耶识里面,我们现在讲印象,它有能生的意思,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种加上一个性,性是体性,性的意思是永恒不变。所以讲的性体,就是什么?就是《还源观》上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在哲学里面讲万有的本体,决定离不开它的。也就我们做比喻里面讲,体就好像电视的屏幕,识能生能变,它有生灭,是萤幕上显现出来的影像。说种性这就是说能生、能现、能变全都包括了,都包括着,大乘教常讲心现识变,这种性的意思。 这种叫大乘种性,《璎珞经》里面讲有五种性、有六种性,五种性是从因上讲的,六种性是连因带果,在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第一个是「习种性」,我们中国谚语有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佛家常讲的习气,就是习种性。在大乘里面这习种性,当然你在大乘里面薰习很久,学习大乘经教,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薰修真有这个种性,真有这个种性它就起作用。起什么作用?《还源观》里面讲的五止六观,它就起这个作用,这个作用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能破见思烦恼。如果不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见思烦恼断不掉的,断不掉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在《璎珞经》上所说的是大乘,大乘有别教、有圆教,圆教、别教这个境界相差很大。《华严》都是讲圆教,可是在一般所说的还是别教教义多,像《璎珞经》上所说的,那就是别教的教义,因为他在三贤位中。见思烦恼断了,断证功夫等於阿罗汉,他到什么境界?到四圣法界的声闻法界。在《华严》里面,他是十信位里面第七信,没有到初住,初住是证果不是因。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缘觉、声闻,在大乘教里面都是因位,都是在修因。由此可知,空观重要,「研习空观」。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金刚经》在中国,算经典里面它的知名度应该排在第一,很多人知道有《金刚经》,其他的经他说不出来,没有不知道《金刚经》的。《金刚经》是破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叫我们修行从哪里下手?从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四相果然你看破,不再执着,无我相,不再把这个身看作我,真的把这个身看成像衣服一样,我所有的,这是事实真相。把身看作我,错了,出不了六道轮回,修什么样的德行、什么样的好事,行善积德果报都在人天,出不了六道,什么原因?把身当作我。 一定要晓得,身确实不是我,它是我所有的一部分,它不是我,为什么?身有生灭。纵然像中国传统医学里面所讲的,《黄帝内经》「灵枢」、「素问」,像这些里面所讲的,人的寿命应该有两百岁,两百岁还是要死。有长寿的,中国古典记载的,中国最长寿的人彭祖活了八百多岁,中国;在外国听说也有一个长寿的,活了九百多岁。但是最后这身体还是要灭掉,它不是永恒的。灵性是永恒的,灵性是什么?就是我们在此地讲的种性,这佛教名词,种性。唯识里面叫神识,神识是讲阿赖耶,真的,阿赖耶为什么说是我?因为阿赖耶有我的习气。习种性虽然断尽,它习气在,还有习气;习气要没有了就讲种性,习就没有了,就不叫习种性,就叫种性。或者种都不能有,种有的时候种隐,隐现不二,它不起现行,它不起作用。所以以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这是属於看破,学习空观要常常作如是想。 我们六根接触到外面境界,这个境界是意念在起作用,意念极其微细,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是什么?物质,变现出物质。「形皆有识」,每个物质里面都有受想行识。这个物质现在科学称为粒子,或者称它作光子,它是无常的,刹那生灭。佛法里面讲的生灭同时,生灭不二,就是讲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种性。常作如是观,所有物质现象都是它变现的,是它累积成这么一个幻相。为什么这个现象千差万别?我们今天讲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有虚空,这是波动的频率不相同。频率慢的就变成矿物、山河大地,频率再快一点就变成植物树木花草,再快一点就变成动物,更快的它就变成光、变成电,振动频率不相同,这个频率千差万别,是这么个现象。能不能得到?不可得。这《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我们身体算起,我们这身体能不能得到?不能得,「不可得」。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不可得,你要认为你有可得,那是一个幻觉,那不是真的。你看讲「得」,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大乘百法里面它排列在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头一个就是得,自己以为得到,其实是假的。不相应行法是有这么回事,它与心不相应,与色不相应,与心不相应就是与精神不相应,与色不相应是它与物质不相应,与心所有法也不相应,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叫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就是纯属抽象概念,没有实体。我们往往执着这个东西,就变现出轮回的现象,你被它缠缚住,你就出不了这个范围。哪一天一下觉悟,错了,这是个幻觉,你把它放下,六道就不见了。所以身相是假的,与身相对立的才出现人相,我、人,与人对立的就众生相,与众生对立的产生一个时间的观念,寿者相,寿者相是时间,这些全都是属於抽象概念,你得看破!看破之后,执着放下了,不再执着,这个时候你立刻就还源,你的境界出现,是清净心现前,清净心是正觉。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三样东西我们都有,迷了,现在把它找回来,正觉找回来了,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先把正觉找回来,正觉找回来,你对於一切法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决定没错误,跟佛、菩萨看法是一致的。 再进一步能够把分别也放下,分别是尘沙烦恼,分别放下就是「性种性」。性种性这是「十行位,不住於空」,空放下,「而能教化众生,分别一切法性」。这个能力不是外面求得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这个能力现前,这个能力现前你就能教化众生。凡事一定有先后的顺序,你没有法子躐等,习种性是破见思烦恼的,就是破执着的,你不执着你才有能力教化那些执着的众生,你比他高一等,你才能教化他。你跟他是同等的,你没法子教他,你教他东西是自以为是,其实不然。由此可知,我们要教别人,先把自己教好,才有能力教别人。自己没有把自己教好,哪有能力教别人?四弘誓愿里给我们排的顺序,当然第一是要发心,要发大心,大心就是大菩提心,度众生的心。要度众生那一定要成佛,不能成佛怎么能度众生?要想成佛首先得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成就自己的德行,回归到自性,这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才能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得到,这叫开悟,悟了之后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全都现前。如果不见性,你学到哪一劫?学不完,永远学不完的;一见性全明白了,这个时候叫成佛道。成佛道,初住菩萨就成佛道,虽成佛道还有十法界里无始无明习气,习气断尽,连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说实报庄严土除外,没讲这个话,实报土也是虚妄的。最后唯一真实出现了,常寂光,常寂光是自性的本体,这才到究竟圆满。 所以十行位的菩萨就能教化众生,别教,必须要遵守老师的教诲,老师是佛陀。要是不依佛陀的教诲,依自己意思去讲,那就会有偏差、有错误,那要负因果责任。像古人所说的「错下一个字转语,要堕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师这个公案给我们很大的警惕。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深深能体会到,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放下,一定要看破。放下五种见惑,你才能证得十信位里面初信位的菩萨,他断证的功夫相当於小乘须陀洹。你就晓得,二信位是二果向,三信位是小乘的二果斯陀含,四信位是三果向,五信位是三果阿那含,六信位是四果向,七信位是阿罗汉四果,你就很清楚!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十法界里的佛,从《华严经》看好清楚。无始无明破了,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十信位再往上提升就初住,圆教初住等於别教初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真的。十信位没见性,向上再提升他就见性;换句话说,他到见性的边缘,就差一点点。功夫再一提升他就见性,见性之后那才能普度众生,在一般讲阿罗汉就有资格在六道度众生,他度众生的时候他就是性种性,他不住於空,所以他是大乘。小乘阿罗汉他不度众生,不度众生他住在空里头,差别在此地。那个空是什么?偏真涅盘,阿罗汉所证得的。他证得,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就是大乘,回小向大。 第三叫「道种性」,道种性是「十回向位,修中道妙观」,就是二边不住。二边不住还有个中道,又变成二边,空有是一边,中道是一边,所以佛后头又补充一句话,「二边不住,中道不存」,你才真的住中道。在中道里面连中道这个念头也没有,二边念头都没有,这才叫中道。你还有空、又有有、又有中道,那就搅和了,你的心怎么能清净?实在讲性种性住清净位,道种性住平等位。《无量寿经》经题上「平等」,到圣种性的时候就觉悟,见性了。这是我们修行不仅是净宗,无论修哪个法门,勘验你的功夫就在此地。我们学佛到底修得怎么样,看什么?清净心,我们的心是不是比以前真的清净?清净心是没染污。顺境里面不受境界染污,就是什么?没有贪恋,在顺境里头,一丝毫贪恋的念头都没有;在逆境里面,一丝毫瞋恚的念头都没有。你的心像池塘的水一样,永远保持着风平浪静,没有染污。要晓得外面境界,顺境、逆境、恶缘、善缘统统是外面境界,顺境、逆境来测验你的心清不清净?善缘、恶缘看你的心平不平等?所以我们修行在哪里修?不能离开环境,离开环境你怎么能修成功?人事环境里面修平等,物质环境里面修清净,这叫真功夫。天天读诵经教、研习经教,那是什么?提醒你,怕你境界现前又糊涂、又迷惑,那就错了。每天订的课程,那是天天在测验自己,有没有被境界风动?物质环境里面有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是染污,人事环境里面起心动念,平等就失掉,像池塘水它起了风浪,错了。 经教是课堂上课,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那是修行,那是真干,那是练功,要在那里练。光是课堂上课没有练功不行,不能成就,练功没有课堂标准也不行,那没标准,你练杂了,没个标准。所以解行两门不能够缺少,课堂是解,顺逆境界那是行,有解有行你才会有证。所以十回向位,这是「修中道妙观,因而通达一切佛法」,你看通达,通是障碍没有了,达是明了,真的明了,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证得,所有法门全证得!《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会学的人就在一门上下功夫,一定要学通,不通绝不放手。你还没有通,「我换个法门吧!」这个麻烦,这是最大的忌讳,天天换来换去,一辈子也不会通。如果一个法门你守定,你决定不变,我们在古大德传记里面看过,在《五灯会元》里面看过,一般的情形,三、五年他就得三昧。得三昧是什么?得清净、平等,他心清净、平等,我们一般讲他得定。得定不是打坐,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不是盘腿面壁,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保持心平气和,这是定。他能够不受外面境界干扰,在境界里面自己能做得了主,应该三、五年可以得到的。得到定,在其他法门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如果是在念佛法门里面,你决定往生净土。在凡圣同居土里那一定是上辈就是上三品,很可能你晋升一级到方便有余土去。定上一段期间,咱们中国古人讲「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再加几年功夫他开悟了,开悟就是明心见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辈往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唐朝善导大师以前这些古大德们,他们说的话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这就是讲道种性,总是要不断向上提升。 第四「圣种性」,圣种性是讲十地,前面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叫贤位,叫三贤。三贤,给诸位说,三十个位次。十回向修满证得初地,初地以上这叫圣。在大乘教里面,我们常念「菩萨摩诃萨」,菩萨是三贤菩萨,三贤位;摩诃萨是十地位,十地称摩诃萨,是大菩萨,圣人。圣贤,十地是圣,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贤,三贤十圣。菩萨摩诃萨,这叫圣种性,这都是修来的。再往上提升等觉位,「等觉性」,这个地位的菩萨往后看,后面是妙觉还差一等,往前面看那他超越了,超越三贤十圣,这个位次是后补佛,等觉位是后补佛。第六,这是到极处,叫妙觉性。第六是「妙觉性,妙极觉满。此中性虽通於六位,而种局在於因。故前之四位,正名为种。」等觉虽然还是在因位,但是它比前面殊胜太多,它不称因,它称为觉,十地之前都是在因位,等觉不叫因,等觉叫觉,这是觉位。「不谓为种也」,种是种子,种子只到十地位,等觉不称种,这个意思是什么?不生不灭。用《华严》教义我们能够体会到,十地菩萨无始无明习气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到等觉,无明习气没断干净,它不起作用,真不起作用,所以它不叫种。起作用还是种,种子起作用;它不起作用,但是它还是有,所以它叫觉不叫种。到妙觉位,那个觉圆满,称为妙觉,妙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说什么叫大乘种性,大乘种性也就是说别教十住以上,就是别教初住以上一直到十地,圣种性,都称之为大乘种性。「大乘种性以上到初地已来这些菩萨」,他们生什么?上辈下生,上辈下品是这些人。「中品上生是小乘三果」,为什么不称小乘四果?小乘四果是上辈下生,上下品。所以中辈上生是小乘三果,这古大德所说的,这都是圣人,见思烦恼断了。下面念公给我们说,「若如是解,则九品之中,上品唯是菩萨圣众所生,中上品是小圣所生,从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绝分」。好像凡夫没分,不是这么一个意思吗?这是善导大师以前,祖师大德有这个讲法。 我们看下一段,「乙」这一段,「本为凡夫,兼为圣人」。这些人主张的跟前面不一样,这是「善导大师於所着《观经四帖疏》」,这《观经》的注解,这个四帖,帖就是卷,它这注解一共是四卷,所以称之为四帖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疏。在传说当中,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我到日本前后访问了六次,接触日本净宗的这些大德很多,我向他们请教:善导大师听说是阿弥陀佛应化再来,你们日本人怎么看法?「日本人都相信。」日本一些寺庙都有善导大师的塑像,木雕的、泥塑的、彩画画的,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对祖师非常崇拜,对祖师那种崇拜超过对菩萨,所以他们有祖庭,祖师殿。很多净土宗寺庙都是用善导命名,善导寺,你一看善导寺就晓得这净土宗的,对善导大师非常崇敬。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面,「破前说曰」,前说是善导大师以前,就是前面所讲的专为菩萨,善导大师不以为然。「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这话说得好,我们听起来放心,上上品往生我们也有分,不是菩萨。这十六种观法,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修净土十六种观法。但为,可以说专门是为了常没众生,常没是什么?六道里头出头没,是为六道众生。不干大小圣,与大圣、小圣,大圣是菩萨,小圣是三果,与他们不相干。专门为六道众生说的,这话是善导大师讲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个话就是阿弥陀佛亲口告诉我们。底下「意谓佛说《观经》中之九品往生,只为沉溺之众生」。常没就是常常堕到三恶道去,真像是在大海游泳一样,头伸出来时间短,呼一口新鲜空气,一头栽下去了,那时间长,只要在六道,真的就像这个情形。所以六道众生到人天来时间很短,到三途时间就长了,常住在苦地。「而非专为菩萨与阿罗汉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专为菩萨的,也不是专为阿罗汉的,是专为六道生死凡夫,这要认识清楚。 「又云」,这也是善导大师讲的,「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义,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这个话讲得太好了。善导大师给我们说的话,意思简单的讲: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怎么形成的?总在遇缘不同。如果缘非常殊胜,这个人就非常可能上辈往生,要遇到缘不胜可能就是下辈往生,这很显然。譬如说过去的社会交通不方便,资讯没有,法师们讲经都在寺庙,哪些人缘比较殊胜?读书的人。教书的这些私塾的老师,他们在逢年过节放假时间长一点,会到寺庙里面听法师讲经,有这样殊胜的缘分。他能听到净土经典,能接受这些出家人教导他修行,他这个缘殊胜,他明理,知道方法认真修行,往往他的品位就提升。一般人不认识字的人多,不可能到寺庙去听经,听别人说阿弥陀佛好,西方极乐世界好,你只要专念就能往生。他也行,他就专念,就老实念,念到三年五载,功夫成就了他也往生,那品位就不高,大概都是生凡圣同居土。这就是遇缘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