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二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5/3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八十六面,我们从倒数第六行看起,「又看此观经定善」,从这一句看起,我们把它念一遍,这是一段。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这底下有个括弧,「古师谓下辈是大乘始学凡夫。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疏中复引《观经》十则,以证其说」。这个十则我们学了第八,后面还有两条。这一段最重要的意思,善导大师为我们说明,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全是为凡夫,换句话说,我们人人都有分。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无比殊胜圆顿大法。

三辈上品是遇大凡夫,什么叫大凡夫?心量大的人,中国古人常讲量大福大,这叫大凡夫,古时候翻译为大心凡夫;起心动念不想自己,常常想别人,想天下后世,这一类的人称为大心凡夫。小凡夫心量小一点,起心动念想自己身家,想自己的身,想自己一家,想自己的族群,心量没有拓开,没有用平等心去想一切众生。下辈的就是恶凡夫,起心动念是自私自利,不善的,这一类的凡夫。也就是说,六道凡夫各个都有缘,生上中下三品,总在他自己用心不同。善导大师这些话也不是随便说的,《观无量寿经》可以作证,他在《观经疏》里面讲了十条。

第九,我们今天从第九看起,「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这是观像念佛。观像念佛,塑造一尊阿弥陀佛像,是你最欢喜的、你最爱的、你最尊重的这一尊佛像,你常常看它,印象就深刻了,每天看它,不离开它。所以观像念佛不容易,要很大的福报,为什么?你很清闲,没有工作,又有很多人照顾你、伺候你,你才有这么大的福报,每天在佛堂看佛像。你离开佛堂,这个观像就断掉了。所以它不如观想。观想,佛像不在面前,常常想着佛;观像,你要时时刻刻看着佛像,心里头有佛,离开像就没有了。所以观想跟观像,一般人都把它连起来,让忆佛念佛不至於中断。最后一条,「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诸众生者」。这句话重要,总说明了十六观都是为众生,没有说是为地上菩萨,为某一个阶层修学证果的人,没有这个说法,全都讲的是众生,为诸众生。

大师举出这十种证据,证明他讲这个话是正确的,就是上三品决定是大心凡夫,心量大的、慈悲心重的,念念都想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小凡夫心量小,也愿意帮助一切众生,但是他的心量没那么广大。第三类是造作不善,自私自利,乃至於损人利己,干这些事情。遇到善知识,忏悔业障,回头向善,念佛也能往生。这个说法好!特别这讲下品,说得详细一点,下品人。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临命终时缘太殊胜,遇到善知识,善知识劝导他。这个里头有条件,第一个是遇善知识;第二个,善知识劝导他能接受,接受之后他真正忏悔,知道过去错了,真信,真发愿求生净土,他也能得生。这是下三辈的。到彼华开,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方始发心,发菩提心。所以说何得言是。这下面有注解,古大德认为,下辈是大乘始学凡夫,刚刚开始。善导大师说,何得言(你怎么可以说他)是始学大乘人?那我们知道,造恶业的人临命终时,听到善友劝告立刻能回心,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原因是什么?他过去生中,宿世曾经学过大乘,曾经修过净土,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善缘,就是因缘没有。他还有很深的善根福德埋在那个地方,他的恶业把它障碍住,不起现行。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这缘,遇到因缘,善知识一劝,把他阿赖耶识过去的善根引发出来。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劝导众生,他不相信没有关系,哪怕他看到佛像,听到佛菩萨名号,古大德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那是什么?那就是他善根福德种下去了。现在恶业习气很重,它不会发芽、不会生长,但是种子种下去,来生后世遇到缘他就成就了。这就是为什么造佛菩萨形像会有很大的福报。念佛的声音,高声念佛,让周边人都听到,他也种了善根,道理就在此地。修福的人,见佛像的人,闻佛号的人,是不是现前就能得利益?那看他的善根,看他的福德,如果他一听到、一看到,他就真的能够相信,真的能够发愿,想求生极乐世界,那他的善根就发现,善根福德就现前,他这一生就很有可能往生。这个话要听懂,「很有可能」,不是绝对的。怎样才是绝对?那个心坚定,我这一生非去不可,他就一定去了,要下这样的决心,非去不可。要知道,我们的心一动,阿弥陀佛就知道了,我们有这样的决心,阿弥陀佛怎么能不接引?他不接引,那他那个愿,发的那个誓愿不就不能兑现?他发的誓愿是要接引十方一切愿生净土的人,我们真愿,真想这一生去,这个缘就成熟。换句话说,对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决定不能有丝毫的执着,要彻底放下。

凡是念佛人,念得很好,临终不能往生,原因是什么?他的情执没断,他还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放不下,这个事情麻烦!我们只要冷静去观察,真正往生的人,绝大多数是什么?贫穷人家,他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一生过这个苦日子。这个世间之苦,娑婆苦,他真尝到了,真不想再吃这个苦头,他真想去,所以他就真去了,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富贵人家学佛,反而走的时候走得很辛苦,未必往生。为什么?贪恋这个世间,这个世间还不错,还很好,还舍不得离开。这就是富贵人比不上贫穷人,贫穷人现在苦,将来得乐,到极乐世界去得乐;富贵人现在享乐,将来要搞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这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这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慎重来处理,换句话说,要念念放得下。

富贵生活有没有没有关系,有,可以享受,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有乐受就坏了,有享乐的受就坏了。为什么?你造业了。享受,知道这是苦,知道这是空,也就是佛经上常讲的苦空无常。看到所有的享受,皆是苦空无常,你心就不染了,这叫真修行。真修行不一定要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那是对业障很重的一种增上缘。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现的,绝对大多数的人,富贵人放不下,就是他那个乐,享乐的乐受,他认为有快乐。佛告诉我们,三界统苦。八苦是苦苦,享受你要晓得坏苦,你不能够永远在享受,总有一天你要放下,你放下就觉得非常痛苦。你平常就晓得,这种享受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放在心上,你就不受染污了,这叫真修行,这叫真功夫。高级凡夫,这六道众生,他不需要佛教导他,他就知道、他就觉悟,这是大凡夫,他就晓得苦苦、坏苦。所以他的心境坦然,万缘放下,苦乐忧喜舍之受他都是自然的,没有一桩事情放在心上,以平等心来承受,真修行人!

知道身为苦本。为什么造业?为这个身。古往今来,哪一个造业的人不是为身?所以有一等高级的聪明人,他不要这个身,他就不造业了。六道里面,无色界的天人,那叫高等凡夫,他不要身体,无色界。佛度化众生只能度到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没有佛。为什么没有佛?他不需要佛法,他不接受佛法,他们自己认为已经成佛了,已经得大般涅盘了。这是一个错误,以为那就是佛境界、就是常寂光,误会、误认了。那个寿命真长,佛经上告诉我们,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我们想想,一个大劫是什么?是这个宇宙成住坏空一次。这个宇宙成住坏空八万次,那是多少年?那多长的时间!这是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寿命。可是还是有到的时候,时候一到,他定功失掉,阿赖耶里面的烦恼习气又现行了。这一现行怎么样?现行又去搞轮回去了。佛说他那一种叫行苦,行苦是什么?不能永恒保持。寿命没到的时候,他一点苦都没有感受到,真的,就像诸佛菩萨那种清净的喜乐,它不是刺激。可是时候到了,这个时候他才明了,明了迟了,来不及了,他一觉察,他的寿命已经到了。所以佛说三界,欲界三种苦都要受,苦苦、坏苦、行苦;色界天人他们没有苦苦,他们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人苦苦没有、坏苦没有,他有行苦,就是他保不住。佛给我们讲的是真话,是诸佛如来亲证的,这都是事实。不是比量、不是非量,完全是现量境界。

大师引用《观经》上十条,证明他的体会、他的认知是绝对正确的,也就是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为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慈悲到极处。所以末后总结起来讲,「大师直示,极乐九品莲台,均是浊世凡夫往生之位」。四土三辈九品,全是五浊恶世这些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地位。地位真的有高下不同,高下不同就是前面善导大师最有名的这一句话,「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那我们想想,我们太幸运,我们遇的缘太殊胜。自己学了佛法懂得了,慢慢大心发出来了,这是你本身。我们遇到大乘、遇到净宗、遇到《无量寿》,又遇到夏莲居的会集本,遇到黄念祖的注解,这个缘太殊胜,这个地球上有几个人遇到!遇到了你真信,你真肯发愿往生,你就决定得生。因为对於经教了解的程度不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地位比较低,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对於经教熟悉、通达、明了,你的地位就高;如果不但通达明了,而且身体力行,我真干,那你地位就更高,你就变成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心大、解大、行大,他就变成上辈往生。

所以经教里有个比喻说,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过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换句话说,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不如这个世界修行一天,这个世界不错。为什么?极乐世界是平平稳稳的上升,这个世界是高高低低,起伏很大,上也快,跌下来也快,是这么个环境。像行船一样,极乐世界是风平浪静,这个地方是大浪、波涛,你能够禁得起考验,到极乐世界就大幅度提升。那我们的环境就是我们的考验。释迦牟尼佛做出样子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可以居住一个很好的环境,也可以居住一个地方一生不下山,他做得到。他没有做这个示现,他示现一个流浪汉,居无定所,天天搬家。实在是,他表演的恐怕就是表演这个大灾难。我们过去逃过难,跟日本人八年抗战,天天逃难,居无定所。八年走了十个省,完全是两条腿走路,没有交通工具,走了几万里。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这些。换句话说,我们将来会遭遇到这样的困境,要不然他为什么这样表演?我们习惯这种生活,到那个时候你一点苦都不感觉,为什么?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养尊处优习惯了,那他就觉得是受大罪,他受不了。

我们天天在受,每天在受,必须在习惯当中要养成什么?如如不动。眼见色相,不被色相干扰,我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用什么方法清净?默念佛号,这个方法好,念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自然就有能力,不受干扰。在干扰的环境当中不受干扰,这叫真功夫。一定要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定要有慈悲心,怜悯这些迷惑颠倒造业的众生。念念希望我们自己做个好样子,让他感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众生的苦从哪来的?苦从迷惑颠倒,造作不善业;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对於一切法的真相通达明了。迷的人完全为自己,自私自利,今天所谓是以人为本,他就以他个人为本;觉悟的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觉悟的人,我相在不在?在,人相也在,众生相也在,寿者相也在,怎么说无?不执着,知道这些相是幻相,这个有是幻有,不是真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在《楞严经》上说的,「即相离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

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给我们示现的,这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教我们学习,让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不生烦恼,只生智慧。顺境善缘生智慧,逆境恶缘也生智慧。所以到那个时候,你的心充满一片慈悲,充满一片感恩,这就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没有不感恩的时候,念念在感恩的世界,念念在欢喜的世界,喜乐世界。度人是度自己,利人是利自己,方便别人就是度化众生,佛家讲善巧方便。《还源观》的四德,第一个讲「随缘妙用」,随缘妙用就是善巧方便,方便是随缘,善巧是妙用。为什么?提升了自己,也提升了别人,这叫善巧。

「唯因世间遇缘有大乘小乘之差异,故往生后有上辈中辈之不同。净宗乃最极圆顿之教,大根大器之凡夫,若能信受,圆解圆修,则与常人日劫相倍」。什么叫日劫相倍?圆人修一天,等於平常人修一劫,不能比!为什么?平常人业障重,烦恼习气重,一点一滴斤斤计较,到哪一年你才能得清净平等心?这话是真的。修行的功夫是什么?就在经题上,你得到清净没有?得到清净你就是阿罗汉,在《华严》,你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得到平等心,你提升了,你是十信里面的佛菩萨;得到觉,那你超越十法界,你是实报土里头的法身大士。一个比一个高。圆人在一生短短的时间里面,就能把自己从最低的品位提升到最高的品位,这是大根大器。首先要学个「大」,大是什么?大能包容,能包能容这叫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不能包容。上面能包容诸佛如来,下面能包容恶道众生,平等对待,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样的人修行,跟那个有分别、有执着人修行那不能比,这样人修行一天,等於有分别、有执着的人修一劫。所以为什么经典里面,在在处处劝我们发大菩提心,道理在此地。你大菩提心一发,你修一天,别人修一劫;你修个几十年,确确实实用净土来说,从下下品你就修到上上品。不是难事,真是在遇缘不同。你把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了,哪有不成功的!

经教不能一天丢开,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是小凡夫。小凡夫变成大凡夫,这里头的秘诀就是不离经教。我天天听、天天学,不在多,一部经也行,重复的学,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看古往今来那些有成就的人,他们的秘诀就是老实、听话、真干。一般讲来十年,中国古人常讲「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普通人的根性,应该是三、四年就得定,清净心得到了,三、四年的功夫可以不受外头境界感染,这得定。定个三、四年开悟了,纵然不能像释迦牟尼佛、像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你得到大悟是可能的。那不是小悟,大悟,不是彻悟,大悟。大悟是什么境界?大悟是十法界里佛菩萨的境界,彻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看,能够把我们从六道凡夫地位,提升到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的地位。我们一生当中能做得到,问题就是怕你不肯干。

从哪里干起?从真信干起,我对经教真信,我一点都不怀疑。别人说是迷信,是假的,他说他的,我干我的,我绝对不会被他所动。我初学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我还有不少的老师在台湾,老师里头只有周邦道,我们的老校长他学佛,他懂得,他没有障碍,他鼓励我,其他的老师都说,佛学可以学,不要太迷了,认为我学得太过分,太迷了。长官、同事、朋友都说我迷了,迷得太过分,怎么出家去当和尚去了?都认为我把路走错了。只有方东美先生跟周邦道,方老师一看到我剃了头去看他,「你真干?」我说:是啊,老师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对,你走得对!」别人不是这个说法。再就是周邦道周老师,因为他也是跟李老师学佛,我们学佛是同学,同一个老师,他看到欢喜。都说我搞错了,可是过了三、四十年,这些老朋友都老了、退休了,退休之后遇到我,「你走对了!」承认他们自己错了,我走对了。

一直在经教上,没有一天离开,这个东西是宝!这称之为法宝,名符其实。谁认识?不认识。在我学佛那个时候这个法宝它真叫宝,为什么?太稀有了,外头买不到,只有寺庙藏经楼里头有一些,种类也不多,数量很少。所以我们当年学这些经教,利用星期假日到寺庙去抄经。从早晨抄到晚上,抄一天大概可以抄八千字,你要是不肯用一天的时间你就得不到。现在印刷术太发达,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普通人家就可以买一套《大藏经》放在家里,在以前那谁敢想!我们安徽这么一个省分,全省有几套《藏经》?两套半,两套完整,有一套残缺不齐。多难得!一般寺庙没有《藏经》,现在我们个人家里都可以有一部《藏经》,这是古人不敢想像的。有了要读。现在不但可以有一部《藏经》,还可以有一部《四库全书》,这还得了!从前做皇帝才行,才有这么一套。《四库全书》当年编成之后一共只有七套,《荟要》只有两套。《荟要》是别人看不到的,两套都是皇上看的,一套是在皇上的书房,摛藻堂是皇上的书房,另外一套放在圆明园,他的别墅,一般人看不到。《四库》七套,放在七个地方,在全国放在七个文化重点城市。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要到这些地方去抄,书是借不出来的,就在那个地方抄。你说从前读书多辛苦、多艰难!他们对於书籍的珍惜、爱护,他得来太难了。现在得来太容易,问我要书,写封信给我就有了,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得到了不珍惜。为什么?得来太容易。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九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0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七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