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八集) 2012/9/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9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九十五页,请看第六行当中:

「亦涵天亲菩萨五念之旨。五念者:一礼拜」。请看参考资料,这是《往生论》上的,第一个「礼拜门」。修净土的同学,拜佛是非常好的一种修学方法,特别用在中老年,因为拜佛是非常好的运动,依照这个规矩去做,每一个关节部位都活动到。拜佛能多拜是最好的,万缘放下,一心顶礼。学佛,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达到一定的深度,他就归净土,回归净土。禅宗回归净土,历代的人很多。教下,像天台智者大师,临终的时候念佛走的,所以天台宗由于智者大师的倡导,历代祖师晚年专念弥陀往生的很多。近代,像谛闲法师念佛走的,他的弟子晚年在香港,就是倓虚法师,都是提倡念佛法门,自己也是念佛走的,倓虚是坐着走的。其他教下亦如是,包括现在的密宗,跟我往来比较近一点,仲巴活佛,都是倡导念佛法门。只有这个法门不必断烦恼,不必消业障。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消业障跟断烦恼就在那一句佛号当中,所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这么多年来学习《无量寿经》,净土三经、五经,终于明白这个道理,消灾、行善、积德、修福都在这一句名号,一句名号圆满具足。何况佛在经上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佛说的,谁相信?每个人读到这个经文都是半信半疑。其实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我们对弥陀名号实在讲是了解得太有限。出世间一切佛法都不离阿弥陀佛,可以说是千经万论、无量法门全是从阿弥陀流出来的,最后还归阿弥陀。阿弥陀佛就是真心,阿弥陀佛就是法性,阿弥陀佛就是一切法的总结,所以功德确确实实不可思议。

礼拜不分昼夜,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你修礼拜,就拜佛,肯定你身心健康,百病不生,临走的时候预知时至,决定没有病苦。我看到的、亲自听说的是决定可靠的,就有十几个人预知时至;有些人预先告诉家人,有些人不告诉家人,走了之后才知道,在家同学居多数。《无量寿经》序分里头表法,出家菩萨只有三位,这个经上,在家的,贤护等有十六正士,十六位,这十六位全是等觉菩萨,在家的等觉菩萨。所以修这个法门真正有大成就的,往生就是大成就,在家人很多。我们决定不能怀疑,依教奉行。礼拜,身业清净。

第二「赞叹」,赞叹就是念佛,第二种就是讲经,讲净土五经,这是属于赞叹门。「清净口业,称叹如来名号功德,光明智相」,《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全是赞叹,再细细观察,净土五经一论,无一不如是。经学一遍两遍是决定不够,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他并没有跟我约定,可是我学习一定是十遍以上到三十遍,不少于十遍,多的会到三十遍。为什么?古人有一句话说,熟能生巧,我相信,戒定慧三学,遍数愈多,你遍遍都有悟处。从这个地方才真正发现,佛的经教不可思议,你念十遍就有十次悟处,念一百遍就有一百遍的悟处,念一千遍就有一千遍的悟处。

所以佛经里面所讲的义理、境界是没有止境的,为什么?它是从自性流出来的。自性没有止境,深广无际,因此经典亦如是,你的心愈清净,悟入的境界就愈深、就愈广,你会悟到真的东西。几十遍下来,心才会清净。我们一般凡夫是浮躁的心,只能得到一点佛学常识,今天讲佛学,佛学就是佛教的知识、佛教的常识,它的真实义并不知道。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是从这里头有所体悟,文字上没有。由这些文字、经文、音声的启发,你领悟了,悟入的深广与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跟慈悲愿力有关系,愈慈悲愿力宏广,悟入就愈深。到这个时候,你才喜欢经典,稍稍能领略到佛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门通了,门门都通,这真正生欢喜心。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如实修行,一定要如经典上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有身的行为,像前面礼拜,身的行为;口的行为,赞叹,口的行为;意的行为,意是意念,起心动念。经本上佛告诉我们,「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心愈清净,智慧福德愈广大,为什么?称性,不是从外头来的,外面所修的非常有限,自性本具的是没有边际的。要肯定每个人本来都是佛,跟阿弥陀佛决定没有两样,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那就是一念不觉,迷成这个样子。所以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惭愧心生起来,为什么阿弥陀佛如是的伟大,我渺小得这个样子,我本来跟他一样,为什么会堕落成这样子,会激发我们勇猛精进。

今天弥陀慈悲,加持我们、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我们要接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协助没有条件,什么原因?我们是一体。他承认,我们不承认。他承认,到我也承认,这渐渐就入境界,那阿弥陀佛加持就特别有效果。修行终极的目的是求生净土,往生净土之后,目标是成佛,成佛像阿弥陀佛一样。成什么佛?就是成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这是赞叹。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我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礼敬。为什么要礼敬?因为他本来是佛,花草树木也是佛,山河大地也是佛。我们看到天主教教宗,每到一个地方,下飞机第一桩事情是亲吻大地。这非常有意义,这表示爱心。《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对人、一切都要礼敬,礼敬把我们的傲慢心化掉了。傲慢的烦恼不能轻视,孔夫子说得是非常非常好,你观察人,这个人有傲慢、有嫉妒,我们就对他敬而远之。为什么?他不是真的,全是假的。《论语》上这一句话,我们入世观察这个标准,他表现得再好,「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他吝啬,他傲慢,夫子说,「其余不足观也」,都是假的,全是假的。学佛要干真的,不干假的,搞假的是凡夫,他不是佛。

第三「作愿」,作愿是发愿,意业。「谓修净土之人,清净意业,发大誓愿,如实修行奢摩他,求生彼国,是名作愿门」。奢摩他就是禅定,这有个括号,「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散乱之心也」。佛常说的,止心一处,有的时候也说制心一处,都是一样的意思。我们的心止在哪里?止在佛号,念念就是这一句佛号,一句佛号之外,心里头没有任何东西,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应。我们修行的方向就是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心愿,亲近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之后,永远不离开,那十方度化众生?分身去了,有这个本事。到达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有神通,有能力化无量无边身,所以他有能力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化身去的。

化身到佛那个地方供养,供养是修福,听经闻法是修智慧,福慧双修,这个是福慧圆满的双修、究竟的双修,谁能跟你相比?时时刻刻心里想到哪里,境界就现前,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第六品,「发大誓愿」,这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参学、考察一切诸佛刹土总报告,四十八愿是总结,极乐世界就是从四十八愿里面流出来的。那我们可以这样说法,四十八愿是会集的,会集一切诸佛刹土真善美慧,所以极乐世界超越一切诸佛刹土,一切诸佛赞叹弥陀「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生在今天的世界,六根所接触的真苦,苦不堪言,人不学好,学好太难太难!今天我们不把求生净土放在第一,那就是大错大错!我想学《华严》,我想学《法华》这大经大论,行,到极乐世界再学。到极乐世界,你是阿惟越致菩萨,你学《华严》谁给你讲?毗卢遮那佛给你讲,比贤首、比清凉高明多了。换句话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有第一优秀的老师,无论学什么,你都非常快速。这个要感谢阿弥陀佛,要知恩报恩,不是阿弥陀佛加持,怎么可能有这种缘分!那我们要对得起阿弥陀佛,我们就决定往生,跟阿弥陀佛见了面,才叫真报恩,这真听话。我们自己有成就,所以说是佛度有缘人,无始劫来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亲朋好友,你就全部都联络上。为什么?这人有缘,有缘,我说话他听,他喜欢,他相信,不怀疑。过去生生世世这些关系全连上了,第一批得度的。我们想用什么方法度他?肯定是念佛法门,把他们统统接引到极乐世界,都做阿弥陀佛的学生,这叫普度众生,要有这样的大愿。

修行奢摩他,用我们的话来说,修行,心定在弥陀佛号,定在西方净土。真干,一部经够了,甚至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名号就够了。二六时中执持这一句名号成就的人很多。李老师当年在世,常常提示我们,那些阿公阿婆一天到晚拿着念珠,掐着珠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一切人都那么样的谦卑、恭敬,笑咪咪的。他一天到晚佛号不中断,你问他什么,他跟你笑着都是阿弥陀佛,不知道你跟他说话他有没有听到,不晓得,反正他回应你的,就是对你满面笑容、慈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句句佛号让你听进去,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这些人跟锅漏匠一样,没念过书,没有文化,所以在社会上没人瞧得起。老师告诉我们,那是什么人?那真修行人,那真是大成就者。他们往生,古人有句话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跟下愚可以划等号。上智是非常聪明,一闻千悟,他开悟。这种是下愚,下愚他这个方法,很短的时间,应该都不会超过三年,他往生肯定是上辈上生。为什么?他的方法跟上根人一样,上根人也是的,制心一处,不会动摇,他是下下根,也是制心一处,不会动摇。

我们学上上根学不到,李老师说,反过来我学下下根,学了十几年也没有学到,没有法子。怎样才能学到?像黄忠昌一样闭关能不能学到?他没有学到。为什么?他闭关写了不少东西,他有修行报告、有日记留给后世。真正学到是什么?闭三年关,一个字也没有,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那才真正学到,决定不分心,万缘真正放得下。这里头,万缘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情执,这最难放的,可是一定要有高度警觉,你放不下,这一生不能往生,继续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你还想不想作人?你看看现在的小孩,这些孩子们过的是什么生活?太苦了,太可怜了,我们还要吃这苦头吗?像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生长在农村,过了十年天真烂漫的生活,现在找不到了,为什么?现在竞争。我们那个时候不懂得竞争,大人都没有竞争的概念,我们在十岁这个时候,大人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也从来没想过。

现在确实饮苦食毒。我记得我还看到一个信息,那不是说小孩,当然小孩也在其中,这讲将来灾难在严重的地区,人吃糠,吞树叶,没有粮食了,这种情形我们能想象得到。现在灾难频繁,农作物大幅度的减产,这个信息诸位每天都能看到,到后来人吃什么,这是大问题。只要人没有东西吃了,这社会就乱了,为什么?都要抢、都要夺,夺取,夺取粮食,夺取水,他要活命。我们不愿意与人家争夺,那就准备往生。能不能做得到?能,肯定可以做到。莹珂法师给我们做了个例子,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求来,那三天三夜是一心,死心念佛,一个杂念都没有,一个妄想都没有,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人人做得到,只是我们没有干,我们对于这个世间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没有放下。放下,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阿难在此地听到佛的劝告,一切放下,一心顶礼,阿弥陀佛就现身了,依正庄严就看到了。经上的话不是假的,假的不能流传下来。

第四,「观察门:谓修净土之人,用观观察」。不是用识观察,用识观察是凡夫,这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不用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观,观是什么?真心。《楞严经》上所说的,用根不用识。用根就是观,用识就是看,这看见了。用根是用眼根里面的见性,用见性见外面,那你见到什么?见到色性,这叫明心见性。用闻性闻到声性,你用六根当中的性,你就见到外面六尘的性,它就不是尘了,尘是染污,性不染污。也就是说,你见到了真性,用真心就见到真性。观世音菩萨用这个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楞严会上观世音报告他怎样修成佛的。

那我们再重复说一遍,怎么样叫用见性见,眼看到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见性见。起心动念是末那跟第六意识见,它起的作用是八个识联合起作用。前面五根,这是前五识,迷了就叫识,眼识、耳识,对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五根对外头接触,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着,第八识集结业习种子。就是你造作这些业,无论善业、恶业、无记业,这种子落在第八识,第八识是资料库,收藏在那边,遇缘它就起现行。这都是宇宙里头的实相、真相,这个很深,一般人不知道,佛能说得清楚、能说得明白这到底怎么回事情。楞严会上,这是开智慧的《楞严》,对象也是菩萨们接受的,不是人天小乘,所以讲得都很圆满。舍识用根,这个用根是根中之性,不是根中的相。根中的相分是阿赖耶的相分,根中之识是阿赖耶,阿赖耶所起的作用。

我们要学佛,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去锻炼。从哪里练起?从最粗的、最明显的不执着,这就是真修行,这就是真功夫。果然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了,这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果,你清净心现前,你还有分别,不执着了。不执着当然就不对立,你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经题里头,第一个阶段,你得清净心,得清净心往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品位就高了。再进一步,不但不执着,分别心都没有了,这个心好像是止于一处,这个往生,方便土的上三辈。不执着是方便土的中品跟下品往生,如果到不起心不动念,往生到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不起心不动念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明心见性。不起心不动念,你问他,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都知道。你不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般若无知;你问他的时候,无所不知,这是功夫讲的原理原则。

怎么修?我们是用持名念佛修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才有执着,阿弥陀佛,执着打掉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是用佛号破无明习气。分别念头起来了,阿弥陀佛,起心动念了,阿弥陀佛,全归阿弥陀佛,这叫真正念佛门。用观观察,这里面讲三种,用真心你就见佛了,就跟阿难在这一品经里头开头完全相同。你「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十七种,《往生论》上说的十七种功德庄严你统统见到了。再观察本师阿弥陀佛八种功德庄严,再观察十方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这些菩萨无量无边无数,没有法子计算。

这十方世界太大了,无量无边,每一个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有很多人,极乐世界能装得下吗?有人要问了,怀疑了,我们这个地球不大,现在七十亿已经人满之患。极乐世界有多大?极乐世界没有边际,极乐世界是法性土,要记住,法性就是四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它没有边际。用中国古人两句话来形容它恰到好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法性。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一切诸佛刹土不能比的,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都是法性土、法性身,不是实报土。实报土不稀奇,一切诸佛实报土统统都是法性身、法性土,都是的。可是极乐世界,它的同居土、方便土都是法性土、法性身,这个了不起。所以,从《无量寿经》、从《观经》、从《往生论》综合来看,极乐世界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境界,确实十方世界没法子比,它全归于法性。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六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0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