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花常盛 古寺重辉——记龙岩莲山寺 林晓媛 龙岩市新罗区莲花山莲山寺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龙岩州志》记载: “山中有石若莲瓣,故名莲花招提”; “山上有座观音堂,又名观音庵、莲花庵”。到明代有僧人进住莲花庵,改名“莲山寺”,延续至今。莲山寺先后有法智和尚、正光比丘、易淦比丘、初魁比丘、始发比丘、始涛比丘等住持。寺院有明代遗留铜香炉2个, 《金刚经》1本; 山上尚存明清和尚墓3处。清光绪年间,龙岩知县王有容捐赠良田数亩扩建寺院,并立《莲花山吞灯田碑记》石碑1座于寺旁。 莲山寺历来香火旺盛,故有“观音堂供大士,香火鼎盛,祈祷皆应,香客如云,皈依者众”之说。每逢初一、十五以及群众的休息时日,总见香客络绎不绝,到了观音诞时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文革”时期,莲山寺被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莲山寺迎来了新的春天,寺院从厦门礼请释光炳法师驻锡莲山寺。 经过20多年的努力,莲山寺综合传统寺院布局和古建筑风格,依山就势,陆续建起天王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阁、回廊十八罗汉、西方三圣像、三世佛像、滴水观音像、钟鼓楼、地藏殿、僧房、弥陀春托老院、佛教陈列馆、素食部、慈善功德会、停车场等场所,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耗资3000多万元。据寺方介绍今后还将续建法堂、藏经楼、方丈室、华严三圣殿等寺院配套工程。 莲山寺建筑充分体现出闽西古建筑的风格。就拿大悲阁来说,其采用的是八卦造型,由十六根石柱组成。其中外围八根石柱的雕刻内容,展示了闽西各地的风土人情,如新罗区的九龙柱、永定的土楼、长汀的母亲河、上杭的船灯、连城的海上走古事、武平的碧水公园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莲山寺殿宇佛像造型完美、美轮美奂,体现出佛像应有的圆满和智慧。寺内的石雕滴水观音像,更是堪称一绝。该像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现成花岗石,天然泉水雕刻而成,工艺精湛,立体感强,采用唐代的观音造像法,灵巧自然,像一尊活灵活观的菩萨下凡于此,游客见了无不叫绝,可谓“片石孤云空色相,宝瓶滴水沁禅心”。 近年来,莲山寺在住持释光炳法师的带领下,努力弘传佛教精神,引导四众弟子加强自身建设,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树立“出家不忘爱国,修行重在利民”的思想觉悟。除了每年推荐年轻骨干到佛学院参学,推荐优秀戒子参加三坛大戒外,还经常组织四众弟子学习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学习时事新闻,提高自身素质。此外,莲山寺积极开展海内外的联谊、交流活动,在对外交往中,严格遵循互不干涉、互不隶属、互相尊重的原则,积极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绍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以及佛教事业的发展状况。近年来,释光炳法师先后到印尼、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佛教交流,并接待来自海外、香港、澳门等国家千口地区的友好人士达200多人次。通过交往,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 1987年以来,莲山寺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本着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积极投入“救灾、扶贫、助学、帮残、修路”等社会公益事业中,使佛教利益众生的宗旨变为服务人民的行动。1997年秋,莲山寺成立慈善功德会,释光炳法师担任会长。以后的每年农历二月初一都举行慈善功德会会员聚会暨千佛法会,六月十八、十九观音诞期间组织义诊施药活动。慈善功德会成立以来,帮助了不少急需救济的群众。1999年新罗区苏坂乡云潭岭兜村一家四口发生食物中毒,莲山寺及时组织将中毒者送往医院抢救并承担全部医疗费用,挽救了他们的生命。20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莲山寺共扶持贫困户300多户,救济残疾人、鳏寡老人660多人,帮助贫困生380多人,支持孤儿院、老人院3所,加上历年赞助乡村修桥铺路等,共捐赠善款300多万元,这些善举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和好评。 在全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莲山寺在住持释光炳法师的带领下,将继续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走爱国爱教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栏目部分图片由龙岩莲山寺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