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了凡四训中的佛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了凡四训中的佛法
  沈家桢
  一
  《了凡四训》是中国明代袁了凡先生教训他儿子的一部书,书分四章,因此叫四训。第二章<立命之学>铍述他自己一生的经历及经验,是他自己亲身体验的事实,因此也最亲切。后面三章是了凡先生由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实行方法及要点,分<改过>、<积善>及<谦虚的效果>三军,里边有许多令人看了可以得益的例子。
  因为这部书的社会背景是中国明朝,所以要读这部书,最好先对那时代的社会背景有个认识。第一,在那时代,一个男人,各位,请注意我说男人,要想成名,有权势,有财富,能显扬父母祖上,只有一条路可走,即是读政府规定的书籍,经过政府主办的层层考试,由政府任命做官,所以能做官与否及官职的高低,判定一个男人一生的成就如何。在那时代的女人要想成名,有权势,有财富,或头扬她的父母祖上,也只有一条路可走,那是嫁得一个好丈夫及生个奸儿子。各位,这里的所谓好,即是说做官。对一个女人讲,好儿子比好丈夫往往更重要,为什么呢?因为那时代,丈夫是父母选的,而儿子是自己生的。为什么生女儿没有生儿子好呢?不但女儿难能做官,而且相貌丑的儿子还有希望做官,而丑的女儿能够将来使母亲扬眉吐气的机会就很渺小了。
  所以,在了凡先生那个时代,男人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读书,应政府规定的各级考试,等到考中某一阶段,就有资格做官了,也像现代人的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可是那时代的中举人、选进士,比现在的硕士、博士要威风得多了。
  第二件事是生儿子,女儿不算,一定要生儿子,理由前面已大抵说了。所以,在《了凡四训》中,各位会很明显的读到,这两件事是如何地控制了整个社会也即是了凡先生的思想。
  第二点要认识的社会背景,是在那个社会里,非常重视子孙陵代。最主要的原因是,子孙的成名,不但在政府的奖励下,父母祖上都会得到极大的光荣及优遇,特别是做母亲的,会觉得一生的辛劳苦痛已换得无上的代价;反之,子孙如果得罪了皇家,把了大罪,刑罚也会累及父母祖上,甚至于连累九族,那可比近代的扫地出门更惨。
  因此,在《了凡四训》中,各位会读到他所举许多做好事得好报的例子,都着重在于孙后代如何发迹?如何做官成名?极少提到做好事的本人现世所受的好报,这也是受了时代思想的影响,认为说子孙好更比说自己受好报为动听。
  了凡先生一生中有两次大的转变,也因为有这两次大的改变,使他能写出这部书传诸后世。
  他幼年丧父,母亲并不鼓励他读书应考,而是叫他学医,说这也是他父亲的遗意。所以,他的早年致力于医道。可是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飘飘若仙的老者,自称姓孔,精通邵子皇算数,说他的命是官命,应该读书应考,并且说,根据算数,他明年即可县考,第十四名录取;当年府考,是第七十一名;提学考是第九名。了凡先生带了孔先生去见了他的母亲,经母亲的同意,他开始读书应考,这是他一生电的第一次大转变。
  翌年赴考,果然不出孔先生所算,县试、府试、提学试的录取名次,完全和孔先生所算的一样。孔先生又算他的一生命运,说出他以后各级考试的情况,并说在那一年他会考中京官,被派赴四川做官。可是根据算数,他在任三年半,即宜引退回乡,因为他的寿数只到五十三岁,说他在五十三岁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当寿终正寝,并说可惜他将没有儿子。
  因为历次考试的情形,连考中第几名的名次等,都被孔先生算得如此准,使他不能不信。所以,在入京进太学之后,他已经心灰意懒,觉得一切原都前定,一点也改变不得。一年后,当他从京中回家乡的时候,经过栖霞山,拜望了云谷禅师,和师对坐一室,一连三日三夜不曾闭眼睛。云谷说:“凡人之所以不能成圣人者,就是因为有妄念缠著,你坐了三日三夜,何以不见你起一妄念?”了几说:“我因为已经被孔先生算完了,荣辱生死,都有定数,就是要起妄念,也没有什么妄念可起了。”云谷禅师听了大笑说:“我当你是个豪杰,原来只是一个凡夫。”了凡问其故,云谷说:“人不能没有心,所以起心动念,就被阴阳分别所缚,也因此有命数,但这只是对一般人而言,极善的人,不受数的拘束;极恶的人,数也保他不住。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自己丝毫不会改动,岂不是一个凡夫!”于是,云谷禅师问他:“孔先生算你终身如何?”了凡先生据实以告,不但不能做大官,寿也不长,而且没有儿子。
  《了凡四训》的下面一段,很精彩,是云谷禅师叫了凡自己审察一番,照他现在的为人,是否有做大官及生儿子的可能?
  了凡先生想了好一回,回答说:“不能。”他说:“大凡做大官的,我看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德以增福。我不耐烦,不能容人。有时还会以才智自傲而轻言妄谈的批评人,这些都是薄福之相,怎能做大官!”
  他又说:“清水里边养不活鱼,要污泥中方多生物,我性僻好洁,应该不会有儿子,此一也。和气能育万物,而我常会发怒,不应有子,二也。爱为生生之本,我常不能舍己救人,不应有子,三也。我喜多言,因而耗气,不应有子,四也。我喜饮酒,因而伤精,不应有子,五也。我奸彻夜长坐,不知保元养神,不应有子,六也。其他缺点尚多!所以我的确不可能做大官,也不会有儿子!”
  了凡先生的这一段自我检点,其实是佛法中极重要的一种教法,可惜很少人真真能做到。这叫做发露忏悔。什么叫发露呢?就是承认你自己的缺点、过失甚至于罪恶,自己说出来给别人听,不再隐藏在心里。什么叫忏悔呢?忏是梵文译音忏摩的简称,是自愧做错,请人恕罪的意思。悔含有改过的意思,即不再重犯。
  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你过往世所造的因,造成的果,这就是算数里的所谓天命,这些果不可改变,犹可说也。可是你现在因为相信命运已前定,自暴自弃,不在今世努力奸好的种善因,那是大大的错误。要晓得今世所造的因也会有果。很明显的,极多极大的善因,也会在今世得到好果,而极大极多的恶因,一样会在今世得到恶报。所以,你现在若能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你今世的善因就会影响你的天命。《易经》教人趋吉避凶,倘若天命是不可更改的,那末吉何可趋,凶又何可避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信得过吗?一了几拜而受教,于是将往日的不好行为,尽情在佛前发露,并发誓要行善事三千条,先求能考中举人。云谷禅师给他一本功过薄,教他自己每天审查登记,凡做一善事,记一功;犯一过失,则抵消减少一功。这是了凡先生在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大转变。自那天起,他将他原本的名字学海,改为了凡,意思是自今日起,不再落在凡夫的窠臼中。
  可是,做功德并不容易,以往的坏习气随时会出现,所以往往记了几功,又被过失所抵消。了凡先生自己说得很好,他说:“自发愿以来,往往有见到善事但迟疑没有勇气去做,或做了又自己疑悔,或心里想做好而嘴里常常得罪人,或醒的时候知道是善是恶,一吃醉了酒,许多坏习惯还是存在。所以,往往一天之中,功过相抵,结果等于虚度。”这样自从在云谷禅师处发了愿到完成三千条善事,一共化了十一年之久。
  可是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了凡先生虽然化了十一年方圆满三千条善事,但他在发誓愿后的第二年,即考中了举人。他的会试成绩,依照孔先生的原定算数是第三名,可是他考了第一名,这是第一次孔先生的算数不完全准确。各位,这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什么呢?佛法特别强调发心的重要,因为一切都从发心开始,希望各位牢记在心。
  了凡先生的第二次发愿是生儿子,他也发誓做三千条善事。这一次,他及他的夫人合力在四年中圆满三千善事,第二年就有孕生子,取名天启,《了凡四训》就是写给这个儿子的一本书。
  他的第一二次发愿是许了一万条善事,求中进士,三年后殿试登第,派任宝坻县。可是在县衙门中,反而不及以往容易做帮人的善事,要想积满一万条,好像遥遥无期,他及夫人都因此担心。有一晚,他在梦中看到一位神人,他就将善事难完的困难请教神人。神人对他讲,你减轻粮税的一件事,已足抵一万条善事矣。醒来,心顿警疑,宝坻县原本每亩须檄二分三厘七毫税,自了凡到任后减到一分四厘六毫,但没有想到这件事有这样的功德。正好有一位幻余禅师自五台山来,了凡就向他请教。禅师对他说的话,可以敞我们的座右铭。师说:“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第一,善心真切;第二,影响之大。所以,各位做善事,不论是助人、救灾、捐款、供养,或者演讲、写文章,挺要紧的是看你的心真切不真切,影响的范围远大不远大。各位如果能一读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就会体会出其中的奥妙。
  这次已将了凡先生的一生先述了一个大概,其中最使我有兴趣的是孔先生的算数,在了凡遇到云谷禅师之前,算得简直毫匣不差;可是自得云谷之指点后,力行善事,匿积阴德,算数就愈来愈不准。孔先生算他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命终,可是他五十三岁连病也没有,在写《了凡四训》时已经是六十九岁了。
  了凡先生的最后结论是,凡是说祸福是靠自己求来的是圣贤之言;说祸福是惟天所命,则是世俗凡夫之论。
  下次想和各位研讨的是了凡先生的经验谈,他对应用佛理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分析,十分精彩,而对功德的比较,更是深入。希望改变命运的,实在应该研究。
  二
  佛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了凡四训》所讲的,全部都是佛法,不过这是明白了一切法都是本性的显现,是不一也不异的境界俊的知见。像我这种分别心还是很重的人,就觉得《了凡四训》所说的,有的我看了欢喜赞叹,有的对我并不起多大影响。因此,我这个题目“了凡四训中的佛法”,严格的讲,应该是我所欢喜赞叹的佛法,想将这些佛法介绍给各位同修,希望您们也像我一样,可以得益。
  因此,我今天所想讲的,并不依照《了凡四训》中的章次,而是依照我自己的印象深浅,将记得的讲出来。
  从前有一个女孩子,家境贫穷。一天,她走到一个寺里去拜佛,她想敞一些捐舍,可是袋中只有二分钱,她就将她仅有的二分钱全部捐给了寺中。只见寺中的住持亲自出来为她忏悔求福。后来她长大了,被选人皇宫,一天她想起家乡的那座寺,就带了几千两银子来捐给寺里,住持知道了,叫他的徒弟出来为她回向。这位女施主就去问住持:“我小的时候,只捐了二分钱,可是师父你却亲自为我求福;而今天我捐了几千两银子,师父却只派个徒弟来招呼,这是什么缘故呢?”方丈说:“你以前虽仅捐了二分钱,可是布施的心非常真切,非老侩自己替你忏悔,不足以报你的施德。此次施物虽厚,可是施心不及前时的真切,我叫我徒子来忏悔已足够了。”
  各位大概都晓得有一位吕洞宾,是中国有名的八仙之一。汉钟离可以说是他的老师,列为八仙之首。当汉钟离觉得吕洞宾的修仙基础已经很不错,可以出山为善,救挤世人,以培植功行,就对他说:“我有一个仙术可以传给你,那是点铁成金。”吕洞宾问道:“变成了金之后,是不是还会改变呢?一钟离说:“可以五百年不变,可是五百年之后就仍旧回复成铁。”吕洞宾就不愿学,他说:“那岂不是要害五百年后的人吗?”钟离听了,赞叹吕洞宾说:“修仙要累积满三千功行,你这一点心意,三千功行已经满足矣!”
  以上两个例子比上次讲袁了凡先生在知县任内,因减田税,一万条善行即时圆满,更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对我们一般人讲,要做一件善事而能令万人受益的,并不容易,可是不论捐钱多少,而是看捐舍的心真切如何,这是我们应该可以做得到的。特别是经济情况并不充裕,而能常常想著做好事、利益人、捐钱,自己则节食省用,其功德更是不可思议。若能处处为人著想,不为自己谋利益,不存一丝害人念头,做任何事都以是否能利益人为权衡准则,也是我们应该可以做得到的。各位想吕洞宾只是一点心意,即时圆满三千功行。可见得,心的力量,向善向恶,关系是何等的重大!
  各位,这两个例子都不是非有大财力、大权势方能做到的,因此是我特别欢喜赞叹的例子,愿为各位郑重介绍。
  《了凡四训》中提到两点很有意义,值得特别提出,一是善有大小之分,一是善有阴阳之别。这里的善,通俗的讲法,即是做好事。
  《了凡四训》中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大小之分。他的所谓大小,并不是我们一般人用数字来测量的大小,譬如说你捐了五十美元,我捐了一万,我比你大。不是的,在了凡先生的认识中,这个世界不仅有我们人类,而且充满了天神鬼怪,在神鬼的观察下,你的五千可能远比我的一万大。现在看他所举的一个例子:
  从前有一位街仲达,在朝廷中做官,有一次在半睡眠状态中,好像自己到了阴府。只见阎罗王在对小鬼讲,将街某的善恶两种记录簿都取出来。等到取出来一看,恶事的记录簿竞堆满庭前,而善事的只有小小一卷。街仲达骇得魂不附体,说:“我还没有满四十岁,怎么会有这许多恶事!”阎王说:“一念不正,即在簿中录下,不必一定身把口把也。”可是当两种簿子放在天秤上称时,那小小的一卷善事本竟比大堆的恶事簿重得多。仲达又觉得奇匡了,就问:“这薄薄的一卷小册子,究竟是什么呢?”王说:“朝廷曾经要大兴上木,造三山石桥,劳民动众,你曾上疏谏之,这一卷即是你的疏稿。 一仲达说:“我虽谏,但皇上不听,于事无补,何以会有这许多分量?一阎王说:“朝廷虽没有听从,但是你的心是在万民,只此一念之善,并不因朝廷之听否而改变;若朝廷听从,使万民得安,则你的善将更大矣。所以志在国家天下,善事虽小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各位,这里边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则,凡是为大众的,善虽小亦大,如果是为自己或少数人的利益,则善虽大亦小,此所以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愿愿以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为对象也,愿各位同修善能体会这一点。
  这就叫善有大小之分。什么是善有阴阳之别呢?
  《了凡四训》说:“为善而人不知的为阴德,为善而人知的叫阳善。”阳善受世人的尊敬,享盛名,名也是福报,但若名过其实,往往反而折福,不可不知。阴德人虽不知,但神鬼知之,所以积阴德的,为神鬼所敬,往往会照应他,逢凶化吉,或所求如愿,其力量远此世人所能报酬他的为大。这和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同一道理。
  《了凡四训》也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台州有一位姓应的,官至尚书,壮年的时候在山中潜心读书。这山间夜晚常有鬼聚集呼啸,他心无亏,因此也无所惧。一晚,听见有一个鬼讲:“我可以有替身了!住在某地的某女,她丈夫出外,久久不归,消息全无,公婆怀疑儿子已不在人间,逼此女改嫁,此女不肯,明晚要在此上吊自杀。”应公听了,第二天即下山打听,确有此女,乃将他的田卖掉,得银四两,假写了一封她丈夫的信,将银子送去她家。她公婆因为笔迹不对,起初不相信,但后来想,信可能会假,但银子却是真的,大概儿子并没有意外,就不再逼媳妇改嫁。后来儿子果然回来,夫妻乃得相保安好如初。应公在第二天晚上,又听见一个鬼讲:“我本来想有替身了,可是这个读书秀才坏了我的事。 一又听见另一鬼说:“那末你可要加祸给这秀才呢?”这鬼说:“天帚因为这秀才心很好,预备将来任命他做阴德尚书,我又怎能害他呢?”应公因此更自勉励,努力修善积德,遇年荒辄捐谷以赈灾,遇有不如意事,则自己反省忏海,怡然顺受,现在不但他自己官居尚书,子孙登科做官的,已有好几人了。这就是一个积阴德的好例子,因为他的卖田赠银,并没有心要人知道,这就斗做阴德。所以,善有阴阳之分,而阴德胜于阳善。
  《了凡四训》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更深一层了。各位大概都知道孔子有两个出名的弟子,一位叫子贡,一位叫子路。那时候,鲁国有一条法令,若有鲁国人流落在别国做奴隶而被人赎回来,鲁国政府会给这出钱的人一笔奖金。有一次子贡赎了人,但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不愿受奖,别的人都很让美子贡的廉德,可是孔子不以为然。孔子说:“鲁国人,富的少而贫的多,若大家都以为受奖为不廉,今后将没有人再向诸侯去赎鲁人了。圣人做事,应以移风易俗,施教百姓,使大家仿效方对,不应该只是标榜个己的行为。”
  又有一次,子路将一个将要淹死的人救了起来,这个人很感激,拿一头牛报答子路,子路受之。孔子知道了,很高兴说:“自今以后,鲁国下水救人的事将更多了。”
  了凡先生的结论是:“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流弊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影响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最后,我想对各位讲讲我自己的经验,各位,为善并不容易。我曾经想学了凡先生,立一本功过录,可是始终没有做成功。各位不要见笑。也许我的困难是定不出一个记分的标准,或者智慧不够,无法确定究竟这件事是功是过,或应该给它几分?譬如今天的演讲,如果有人听了,生起“善事如此难做,我还是不做算了”的心,那岂不是反而罪过。其次,我觉得为善的机会实在不多。像《了凡四训》中的雪地救人、平反冤狱、代付罚金以全人夫妇或活人妻子等等机会,在我似乎不可能会遇到。可是,话得说回来,凡是我能够做的善事,或有机会使我可以做的善事,是否我都已做到了呢?惭愧得很,答案是并没有,而且差得太远。所以,这次在大觉寺讲两个钟点的“了凡四训中的佛法一,与其说是演讲,不如说是忏悔。扪心自问,我可以敞,应该做的事还很多,可是也像了凡先生行善初期时的自白,有见到善事但迟疑过虑,没有勇气去敞,心既不够真切,胸怀也欠广大,所以一日一日的因循虚度,不觉感慨很深。今天愿诚恳地奉劝各位亲爱的同修,我们做善事的日子其实并不多,做善事的机会更是不多,所以要下决心,抓住机会,最好能养成每日自己检点一次的习惯:我今天做了善事没有?一天虚度,就少了一天做善事的时间,时不我留,十分可惜,愿各位多自珍重,谢谢各位。  (摘自《慧炬》第319期)

 
 
 
前五篇文章

六祖惠能的生平事略

六祖惠能的生平事略(1)

龙门石窟纵横谈

略论佛教艺术在南方的传播路线——从三国西晋谷仓罐佛像谈

略论佛教哲学在古代文人心理修养中的作用

 

后五篇文章

两宋时期佛教在壁画装饰艺术中的投影

莲花常盛 古寺重辉——记龙岩莲山寺

历史的启迪与回响——解读《太虚诞生百年国际会议论文集》

礼佛、访胜、西域行——玄奘三藏法师圣迹巡礼记实(一)

楞枷宗与禅宗的历史真相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