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名刹开元寺 |
千年名刹开元寺 开元寺,座落泉州市区西街,是一座规模宏大、构筑壮观、名扬海内外的古刹。1982年3月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初名莲花寺。建寺前,此地原为黄守恭的桑园。传说有僧乞地建寺。守恭夜梦桑开白莲,晓看果然,遂允以一袭袈裟之地捐献。岂料袈裟张开,恰如紫云蔽日,乃按影划界,竟划出一大片园地建寺。大殿右侧有株古桑,据云系当年开白莲花者,至今枝叶仍茂。 现存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78000平方米。建筑群体分为三大部份:中轴线上依次有紫云屏(照墙),三门殿(天王殿),拜亭、拜庭、月台、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五观堂;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林(小开元寺);西翼有功德堂、尊胜院(现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寺制恢宏,殿宇雄伟,是全省规模最大的佛教丛林之一。 大雄宝殿又名紫云大殿,号称百柱殿。通高20米,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面积1387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造型古朴庄重,巍峨壮观。大殿正位供奉五方佛,各高六米,雍容慈祥,具有唐代雕塑风格。另有十尊菩萨、神将胁侍左右。后殿是圣观音和十八罗汉。大殿屋架桁梁上有24尊木雕的长着翅膀的人身鸟体的女郎——迦陵频伽(意为妙音鸟),她们捧着香花异果,文房四宝和闽南民间乐器。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顶托桁梁的斗拱。大殿前面月台的须弥座束腰部位嵌有72方狮身人面的辉绿岩浮雕:殿后廊檐下有一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上刻着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原为元代印度教寺的遗物。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现存四重檐八角攒尖顶式建筑,面积654平方米。系清初重修。坛顶正中的藻井采用如意斗拱,形如蛛网,结构复杂精巧。斗拱又有24尊木雕飞天乐伎,身披飘带,手持乐器。戒坛中间的坛台为平面四方五层形式,最高一层供奉卢舍那佛,跌坐在千佛莲座上,以下有二十二尊尊者、菩萨、金刚力士等层层围护。这样的戒台在全国只有泉州开元寺。北京戒台寺和杭州昭庆寺三处。 三门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是一片由花岗岩条石铺筑的大拜庭,面积2800平方米,两翼有长廊回护。拜庭古椿树浓荫蔽日。两旁列置着17座唐宋时期的石经幢和小石塔以及两只石雕大赑屃(大龟)。其中在大雄宝殿月台前的一对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宝箧印经式石塔,平面方形,高五米,塔身四面雕刻着印度风格的佛本生故事,十分珍贵。 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的草坪上,屹立着一对我国现存最高的大石塔,相距200米,凌空对峙。东塔名镇国塔,高48.27米;西塔名仁寿塔,高45.06米。西塔原为木塔,分别建于唐和五代,后改为砖塔;南宋嘉熙元年(1237)和淳祐七年(1247)又先后改成石塔。东西塔全用花岗岩石砌成,平面八角,五层五檐,楼阁式仿木结构,塔顶上有铁铸塔刹。塔的每一层辟为四门,四龛,雕有大似真人的佛教人物十六尊,两塔共有佛、菩萨,罗汉等浮雕160尊,造形生动,工艺精致。东塔须弥座有37方佛传故事,西塔须弥座也有48方花卉鸟兽青石浮雕图案。两塔须弥座转角处雕有16尊负塔侏儒。东西塔700多年来经历多次台风、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巍巍矗立,成为历史文化之瑰宝,泉州名城之标志。 《福建史志》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