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张士良与《长林寺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张士良与《长林寺记》

  卢岸川

  长林寺在闽南诏安县境,因其“开山僧”万五道宗是清初天地会主要创始人,而备受海内外史学界关注。长林寺今圮,所幸寺中尚存二碑,一为《长林寺记》,一为《长林寺弟子报恩题名志》,是研究天地会起源的重要史料。

  从《长林寺记》得知,长林寺于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腊月创建,次年落成。创建人是“禅弟第五和尚”(即万五道宗);拓基者是“大檀樾藩府”(即郑成功,时郑屯兵厦门);“缘首”是郑成功麾下大将永安伯黄廷,另有洪旭、甘辉、万礼、苏茂、林胜等10多位将领捐资,列名于碑上。碑中所载,为我们了解万五道宗,了解早期的天地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

  那么,《长林寺记》以及《长林寺弟子报恩题名志》的作者是谁呢?

  罗炤先生在长篇连载《天地会探源·34》(载《中华工商时报》)文中,谈到《长林寺弟子报恩题名志》时,有这样一段话:

  “碑文作者思元良(起南),亦即《长林寺记》的作者。从《长林寺记》的‘吾云有小隐’一句看,他是云霄人。他自称‘发僧’,是一位在寺庙里带发修行的佛教徒,已经78岁,而在两篇碑文中皆称道宗为‘禅弟第五和尚’,看来他也是与道宗、万礼等人结义‘以万为姓’中的手足兄弟,既是一位文学精熟的老士子,又是深通佛学、参禅得道的大居士。”

  近日,笔者在搜寻有关史料时发现,长林寺两碑的作者不叫思元良,而是张士良。那么,为什么他在《长林寺弟子报恩题名志》碑文落款中自称“七十八叟发僧起南思元良”呢?原来,“起南”是他的号,“思元(源)”是他的字,而“良”则是他的名。张士良故意把名、字、号颠倒过来,以致后人发生了误会。

  张士良(1578~1644年),平和县新安里菜埔村(清嘉庆三年,菜埔村划归云霄管辖)人,字思源,号起南,明末“名宦”。张士良出身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张具锦,“早入庠,家无长物”然“以讲学明伦为己任,学者宗之”(道光版《平和县志·卷又陆》)。在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张士良刻苦攻读,于明万历壬子科(1612年)中举,己未科(1619年)进士,“初授贵池令,后尹太和,分闱取士,江右称服,升户部郎中,出守宁波,时倭寇为患,士良既莅任,措饷调兵,设法备御,郡以宁谧”(道光版《平和县志·卷又陆》)。明末,因朝政昏暗,张士良辞官还乡,晚年隐居灵通山,在狮子岩(寺)修行,的的确确是一个“深通佛学,参禅得道的大居士”。今存灵通山摩崖石刻“天子万寿”碑、“自度度人”碑,就是出自他的手迹。在“天子万寿”碑旁,另刻有小字两行,“龙飞崇正庚辰季冬之吉,臣张士良稽首拜祝”。抚碑可以想见,张士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臣拳拳之心。张士良长寿,一直活到87岁。在他78岁时,还应万五道宗之请,撰写了《长林寺记》碑文。宁波知府任内抵御倭寇和晚年撰写《长林寺记》,是张士良一生中最值得提起的两件事。

  最后,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为什么张士良称万五道宗为“禅弟”呢?原来,两人同姓同宗(道宗俗姓张,平和县小溪人,郑成功麾下大将万礼的“小功弟”,因参与“以万为姓”聚义,排行第五,故称万五),又同是佛门中人,一为僧,一为居士,张士良长道宗(1613~1701年)35岁,故此称谓。

  《福建史志》

 
 
 
前五篇文章

于阗:唐代西域的佛教中心

义净三藏法师传

仙游古刹九座寺遗址试考

锡兰佛寺住持达摩难陀长老对马来西亚佛教的贡献

唐志勤禅师生平考

 

后五篇文章

郑和为什么要布施锡兰山佛寺并立碑传世?

郑和下西洋与泉州宗教

朱熹与武夷山摩崖石刻

闽都文物漫记

生命与环境的交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