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郑和下西洋与泉州宗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郑和下西洋与泉州宗教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9年里,前后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余国,规模最大的一次统领船只200多艘,官兵2.7万人,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与泉州关系密切。郑和曾到福建招聘舵工、火长、杂役、武装官兵等。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曾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到天妃宫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并奏修泉州等地天妃宫。郑和随行人员有泉州人,有的留居海外,成为早期的华侨。本文拟探讨郑和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和到天妃宫祈求妈祖保佑的原因及其作用。

  一、郑和的宗教信仰

  郑和的祖先最初来自西域地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被称为“哈只”,郑和是一位伊斯兰教徒。

  郑和又信奉佛教,曾经亲自受过佛教徒的戒仪。据姚广孝(法名道衍)永乐元年为刻本《佛说摩利天支经》写的序记载: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部刊印流通,其所得胜报,非言可尽矣。一日怀香过余请题,故告以此。① 据此,郑和曾受过佛教的菩萨戒,而且有法名叫福善,应该是个地道的佛教徒。

  郑和是位佛教徒,还可以从以下题记得到佐证。云南省图书馆藏的《大藏经》中《沙弥尼离戒文》的《施印大藏经发愿文》永乐十八年(1420)郑和写的题记说:“大明国奉佛信官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凡奉命于四方,经涉海洋,常叨恩于三宝。自他俱利答报,四恩均资,三界有法,有情同缘种智者”。《优婆赛戒经》卷七后的题记也说:“(郑和)累蒙圣恩,前往西洋等处公干,率领官军宝船,经由海洋,托赖佛天护持,往回有庆,经置无虞。常怀报答之心,于是施财,陆续印造大藏尊经,舍入名山,流通诵读”。据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骨董三记》记述,郑和从明永乐五年(1407)至宣德五年(1430)的二十多年里,先后造大藏尊经十一藏,舍入国内各大禅寺,如南京的灵谷禅寺、天界禅寺、静海禅寺、鸡鸣禅寺、牛首山佛窟禅寺,云南五华寺,福建长乐南山三峰塔寺,镇江金山禅寺,北京皇后寺等处流通供奉。②

  郑和既信仰伊斯兰教又信仰佛教,在下西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先生指出:明朝政府选派郑和出使西洋,是因为“当时南洋的许多国家信仰回教,而郑和也是回教徒,(但同时信仰佛教),选派这样的回教徒到信仰回教的地方去,就可以减少隔阂,办好事”。③郑和随行人员中信奉伊斯兰教的有马欢、郭崇礼、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泉州蒲寿庚后裔蒲日和,泉州清净寺伊玛目(教长)夏不鲁罕丁的次孙夏文南等。④

  郑和信奉佛教,对所到过的佛教国家开展活动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郑和在出使途中,每到一个佛教国家,就向寺院施舍财物。锡兰(今斯里兰卡)是一个佛教国家,永乐七年(1409)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途经锡兰山,向当地寺庙布施金银钱币、丝绢、铜香炉和烛台等物,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刻有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该碑现在仍保存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这一友好行动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

  二、郑和来泉州圣墓行香

  伊斯兰教徒在海上航行时祈祷真主护佑,或在谢赫阿布·伊斯哈格墓前祈祷、或举行祈风,郑和则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

  泉州通淮街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元至大三年(1310)重修,现存正门楼和礼拜大殿是元代重修的遗物。石砌墙上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其中有祈祷真主护佑海上航行的内容。如刻《古兰经》第31章《鲁格曼》第31节经文:“难道你不知道吗?船舶在海中带着真主的恩惠而航行”。第32节经文:“当山岳般的波涛笼罩他们的时候,他们虔诚地祈祷真主”。⑤

  有的穆斯林在谢赫阿布·伊斯哈格墓前祈祷,对他许愿。《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

  他们诵读《古兰经》和赞词,并为来客在谢赫阿布·伊斯哈格的墓前祈祷,只要安拉允许,就会如愿以偿。这位谢赫阿布·伊斯哈格甚受印度和中国人的崇敬。中国的乘客们,习惯在气候骤变或担心海盗时,便对阿布·伊斯哈格许愿,把每人所许的愿记录下来,一俟安抵大陆,道堂的仆役到船上来取。凡从中国或印度来的商队都会有几千个第纳尔的许愿金。⑥

  伊本白图泰所记载的中国和印度的穆斯林在阿布·伊斯哈格墓前祈祷,保佑航海平安。在船上遇到气候骤变或担心遇到海盗时,也会向阿布·伊斯哈格许愿,祈求保佑。当船舶安抵大陆时,就要向道堂的仆役交纳许愿金。阿布·伊斯哈格,库法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创始人。他们相信穆罕默德为神灵和先知。

  广州是唐宋时期重要的贸易港口,许多外国人留居广州,他们把所在国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带来我国。广州就有外国伊斯兰教徒在怀圣寺祈风的记载。

  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载:蕃塔,始于唐时,曰怀圣塔,轮囷直上,凡六百十五丈,绝无等级,其颖标一金鸡,随风南北。每岁五六月,夷人率以五鼓登其绝顶,叫佛号,以祈风信,下有礼拜堂。⑦ 岳珂的《桯史》亦云:“后有窣堵坡,高入云表,式度不比它塔……岁四、五月,舶将来,群獠入于塔,出于窦,啁 号呼,以祈南风,亦辄有验”。⑧

  郑和,伊斯兰教徒,他在永乐十五年(1417)第5次下西洋时,曾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祈求圣灵庇佑,且立碑为记。碑文云: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关于郑和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一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军门漳州总镇西蜀马建纪撰的《重修温陵圣墓碑记》载:“明永乐钦差太监郑和前往忽鲁谟斯,行香于此,蒙其保佑,立碑记”。同治十年(1871)提督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执勇巴图鲁盐亭江长贵撰的《重修泉州灵山回教先贤墓碑》也载:“明永乐钦差太监郑和出使西洋,道此蒙庇,曾立碑记”。

  灵山圣墓是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教门徒的墓。何乔远《闽书》载:自郡东南折而东,遵湖岡南行为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圣人,生隋开皇元年,圣真显美,其国王聘之,御位二十年,降示经典,好善恶恶,奉天传教,日不晒暴,雨不湿衣,入火不死,入水不澌,呼树而至,法回而行。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異而灵之,名曰圣墓,曰西方圣人之墓也。⑨

  灵山圣墓是西方圣人之墓,即伊斯兰教先贤之墓,郑和到此行香,祈求圣灵庇佑。正如中国穆斯林在阿布·伊斯哈格墓前祈祷一样,为祈求穆罕默德先知的庇佑。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首先提出对西域和海外各国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张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在经济上对西域及海外各国大加赏赐,派遣使臣到西域及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明成祖即位后,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国力强盛,更加积极开展广泛友好外交活动。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最重要的友好外交活动,在政治上建立和发展同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的友好关系,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往来,开创了世界航海史的新篇章。

  明朝统治者对外采取友好的外交政策,对国内的伊斯兰教采取利用和保护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即亲撰《至圣百字赞》,称赞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明成祖也敕谕保护伊斯兰教。泉州清净寺有《敕谕》石刻,全文如下:

  敕谕

  大明皇帝敕谕米里哈只。

  朕惟能诚心好善者,必能敬

  天事上,劝率善类,阴翊

  皇度。故

  天赐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

  米里哈只,早从马哈麻之

  教,笃志好善,导引善类,又

  能敬

  天事上,益效忠诚,眷兹善行,

  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

  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

  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

  有故违

  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

  故谕

  敕谕

  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

  之宝

  该敕谕有书卷一幅,原藏扬州回回堂伊玛目兰晓阳家,现藏北京民族文化宫,全长1.03米,宽0.72米,用汉文、蒙文、波斯文三种文字书写。朱江先生认为:“米里哈只其人,曾经于公元十五世纪初叶,拿着永乐皇帝的这封《敕谕》,沿着淮南运河北上西安,又沿着江南运河南下到泉州,至今在西安与泉州的清真寺里都留有这封《敕谕》的刻石”。⑩除了西安与泉州清净寺有永乐《敕谕》石刻外,在福州清真寺也发现有《敕谕》石刻 只是个别文字略有不同。

  三、郑和奏修泉州等地天妃宫

  郑和下西洋时曾奏令福建镇守官修建泉州天妃宫,此事在泉州地方志中均有记载。万历《泉州府志》载:永乐五年,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官重新拓之,而宫宇益崇。乾隆《泉州府志》亦载:

  永乐五年,以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镇守官重新其庙。自是节遣内官及给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满加剌等国,率以祭告为常。

  海神妈祖是古代航海者祈求保佑的主要神祗。古代人们驾着木船,凭借自然风力,依靠信风航行,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经常有遭到风浪等自然灾害而葬身大海的危险,航海的安全成为航海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当时对天时的变化不能完全掌握,于是就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海神妈祖姓林名默,莆田湄洲屿人。她经常为老百姓行医看病,在海上抢救遇险的渔民等。世代以渔业为生的湄洲屿人民,经常在海上遇到风险,只要高声呼唤妈祖的名字,她就会赶来救援。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在妈祖的故乡湄洲首先建祠敬奉妈祖。庆元二年(1196)在当时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建立天妃宫。南宋首都杭州市舶司侧也建顺济圣妃庙,奉祀天妃。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上的保护之神。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北起丹东、秦皇岛、天津、烟台,南到上海、宁波、福州、广州、澳门等地,都建有天妃宫。甚至内地的景德镇、贵州镇远、湖南芷江等地,也建有天妃宫。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华侨的外出谋生,妈祖信仰也传播世界各地,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国也建有天妃宫。

  海神妈祖不但得到航海者的奉祀,而且受到统治阶级的封号褒扬。北宋宣和五年(1123)封顺济夫人,绍熙三年(1192)晋封灵惠妃,元至元十八年(1281)封天妃,清康熙十九年(1680)封天上圣母,康熙二十三年(1684)封天后。宋宣和四年(1122)路允迪奉使高丽,中途遇风,八舟七溺,独路允迪所乘舟神降于樯,平安归来,奏闻朝廷,赐妈祖顺济庙号。此后凡从海路出使的使节都要到天妃宫祭祀,并且在使船上敬奉天妃。

  郑和所处的明代,中国的造船技术更加进步,航海经验更加丰富,但在海上航行仍然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祈求神灵保佑是郑和完成下西洋的精神支柱,郑和既乞求伊斯兰教的保佑,也乞求佛教的保佑,同时乞求海神妈祖等神灵的保佑。

  郑和下西洋前,沿途要祭祀天妃,平安归来后要酬谢天妃。郑和使古里、满剌加诸番还,言神多感应。永乐五年(1407)新建南京龙江天妃庙成,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永乐七年(1409),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内官尹璋往榜葛剌国公干,祷神求显应。遣郑和与太常寺卿朱焯诣湄洲山致祭,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永乐五年(1407),郑和责令福建镇守官重修泉州天妃庙。永乐十三年(1415),郑和奏建福建长乐南山行宫、天妃宫、三清观,以为官军祈报之所。永乐十七年(1419),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来后,为报答天妃灵佑之功,重修南京仪凤门外天妃宫。据郭汝霖《广石庙碑记》载,长乐广石天妃庙“旧传自永乐内监下西洋时创焉”。

  宣德五年(1430),郑和出使西洋,舟师泊于娄东刘家港天妃祠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护佑之功,修饰天妃宫。宣德六年(1431),郑和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并府县诣湄洲屿买办木石修整庙宇。随同郑和下西洋的官军,因受天妃庇护,回到驻地立天妃宫。如福建邵武天妃宫即永乐间邵武卫官军从郑和下西洋,舟楫颠危,赖神以济,归后立庙。

  郑和把它下西洋的经过立碑于天妃宫: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立于南京天妃宫,对天妃护佑“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加以褒扬;宣德五年(1430),郑和立《娄东刘家港石刻通番事蹟碑》于刘家港天妃宫;宣德六年(1431),立《天妃之神灵应记》于长乐天妃宫。

  上述三碑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天妃之神灵应记》详细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其内容可补明史之不足。碑文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前六次航海经历、宝船船只、人员编制、修船设备等。碑文所列内官:正使郑和、王景弘,副使李兴、朱良、周茂、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可补《明史》之疏略,且可知郑和和王景弘都是正使。

  郑和屡次祭祀天妃,修建天妃宫,把下西洋的经过立碑于天妃宫,这是因为海神天妃是当时航海家的精神支柱,又是顺应下西洋水手和兵士等众人信仰海神天妃的心理,仰求神佑,以辅人力,以达到民众对下西洋的支持。

  四、郑和到泉州的目的

  泉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中世纪著名的国际贸易大港,世界各国的商人、旅行家、僧侣及各行各业的外国人荟集于此,带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和犹太教文化,他们和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民间信仰互相辉映,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誉。郑和到泉州除进行宗教活动,到灵山圣墓行香,到天妃宫祭祀海神妈祖外,也有物色各方面的人才,采购物品等目的。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初次到忽鲁谟斯(今伊朗),在以后的下西洋中,越过了忽鲁谟斯到达阿拉伯半岛,甚至远到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麻林地(今肯尼亚)等。阿拉伯半岛和东北非是伊斯兰教盛行的地区。泉州是伊斯兰教圣地,宋元以来,许多阿拉伯人来泉州贸易,有的居留泉州与本地人通婚。泉州有许多通晓阿拉伯语言、文字、了解阿拉伯国情民俗的人。为了友好地访问这些伊斯兰国家,必须了解这些国家的语言、国情和民俗等。因此到泉州来物色这方面的通事等人才。

  泉州海外交通发达,泉州人到世界各地经商,拥有一批熟悉西洋航路和熟练掌握航海技术的人才和修造船舶的匠师。郑和到泉州来物色这方面的人才充实其下西洋的队伍。

  泉州是大宗货物的集散地,泉州生产质美价廉的瓷器、丝绸、茶叶等,郑和到泉州来采购货物,作为赠送沿途各国的礼品。(作者单位:泉州市海交馆)

  注释: ①②宫慧如:《郑和的宗教信仰与出使条件考析》,南京郑和研究会编:《郑和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③转引自宫慧如:《郑和的宗教信仰与出使条件考析》,《郑和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④黄秋润:《浅析《敕谕》保护伊斯兰教与郑和的关系》,《郑和研究》1999年第4期。 ⑤陈达生:《宋元时期泉州穆斯林祈风祭海之踪迹》,《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⑥马金鹏译《伊本白图泰游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172页。 ⑦方信孺:《南海百咏》卷1,番塔。 ⑧岳珂:《桯史》卷11,番禺海獠。 ⑨何乔远:《闽书》卷7,方域志。 ⑩朱江:《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扬州》,海洋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03页。

  陈达生:《泉州伊斯兰教石刻》,宁夏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7页。

  万历《泉州府志》卷24,坛庙。

  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李玉昆)

  来源: 泉州社会科学

 
 
 
前五篇文章

郑和为什么要布施锡兰山佛寺并立碑传世?

张士良与《长林寺记》

于阗:唐代西域的佛教中心

义净三藏法师传

仙游古刹九座寺遗址试考

 

后五篇文章

朱熹与武夷山摩崖石刻

闽都文物漫记

生命与环境的交融

勾画无限生命的蓝图(二)

壁画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