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十四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5/19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十七面。

我们看「丁,判教」这一段。第一,「四教与五教。古今诸师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其中最着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与贤首宗之五教」。判教,这也是后来祖师大德们所发明的,三藏、二藏、五时、判教,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全都没有。后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就世尊这四十九年的教学研究,研究它,他到底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东西,所以把它分为很多的科目。对於后世学佛的同学来说的确是有一些方便,可是总的来说,这些东西值得参考,不能够死守着这些原则,那你就错了。世尊一代时教非常活泼,他老人家在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来无有定法可说」。《楞严经》上很明显的告诉我们,「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可见得佛是随众生的根性、随着众生的程度,没有一定的方法。像前面我们读到的「究竟方便」,那是大智慧、大神通才能做到,而不是像后学这样子的分法。这样分法都是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所表现的。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的。判教,教就是教学,用现在来说,是教学的制度;古人讲教学的仪式,所以有教仪、有教法,法是方法;仪是仪式,我们今天讲制度,譬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属於制度,这在古时候就讲的是教仪。方法,那是教学的方法,对根性利的用什么方法,根性钝的用什么方法。方法因人而异,仪式是依照进度不相同有差别。开始学习,这初入门,这小学,然后慢慢再向上提升,提升到中学、提升到大学、提升到研究所,这种方法叫渐教,渐渐的向上提升。还有一种叫顿教,所谓是天才儿童,他不需要经历这么多层次,他一入门就可以进研究所,前面什么小学、中学、大学,他都不需要念,那是特殊的。有没有这种人?有,不多,很少。由此可知,这些说法因人不同、因时不同、因事不同、因地不同,你都要能够懂得,这叫契机。古今诸师,这都是很早,都不是现在,大概分科判教都在隋唐时代。说古,在隋唐之前,古人;说今,大概就是隋唐这个时代。那些祖师大德们说分科判教有十二家,这十二家里面最着名的是天台跟贤首。所以以后学教的人,不是依天台就是依贤首,一直到民国初年还不例外。现在我们学不学这些东西?现在不学了,到我这一代就没学了。没学怎么办?李老师把这些东西简化,编成一部书,叫《内典讲座之研究》。我们就依靠这个,这个东西就是什么?就是四教、五教的简化,这是适合於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详细,但是很适合於现代人的口味。

「天台四教曰藏通别圆」,下面一个简单解释,「藏教」就是小乘,这个藏就是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开这三个科目。经藏,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讲规矩;论藏是研究讨论,这开智慧,这里面很多是一问一答。初入佛门得学这些东西,学戒修定开智慧。第二叫「通教,谓大乘中通说三乘,通被三根」。这个通教就是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这里面所说的有声闻乘、有缘觉乘、有菩萨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如果说二乘,缘觉跟声闻就合并,算是小乘教,菩萨是大乘;说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通被三根,上中下三根都讲到,这好比是佛教的中学。「别教,谓大乘经中所说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这里面没有小乘的教义,真的提升了。但是他还能够向上提升,向上提升到圆教,这好比是大学,圆教好比是研究所。「四者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等是也」。这才是大乘的圆满,里面所讲的多半是法身菩萨,到究竟的佛果。这是天台他们的教相,就是教学的样子、教学的仪式,我们现在人讲教学的制度,这大家就好懂。

「贤首宗判教」,贤首是华严宗,贤首大师是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最初华严初祖杜顺和尚、二祖云华、三祖贤首。这个判教的建立是在贤首大师这一代完成的,成立很好的一个体系,所以华严宗不叫杜顺宗,都称为贤首宗。他是华严前面五代祖师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也就是华严宗的建立到他手上才算是圆满。好像盖房子一样,到他这里盖完成,开始盖的时候是前面的两位祖师。他判教,他说「圣教万差,要唯有五」,圣教就是,圣是指释迦牟尼佛,大圣,他一生教化千差万别,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要,把它归纳、精简那就有五种,「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天台是把顿跟圆合并在一起称为圆教,贤首从圆教里又开出顿教。小教是小学,始教是中学,终教是大学,顿、圆都是研究所。比天台讲得细一点。

下面介绍第一个,「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所以小乘教里面讲得最多的是讲人我空。法空有说,说得不多,说得不究竟,略微提一提,所以小乘人对於万法的缘起他没有明了,六道的缘起这讲得很多,没有讲诸法缘起,讲六道的缘起。所以小乘人的修学,确实最高的果位超越六道。六道怎么来的?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的。见思烦恼断了,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了,显现出来的境界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讲十法界,加上这四法界,十法界。十法界,这个四法界称为净土,前面六道凡夫,这六法界是秽土,染污的;四圣法界清净不染污。染污里面讲善恶,你修善在三善道,造恶就是入三恶道,这个境界是从念头变现出来的。这个道理大乘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般人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众生有心无心起一个念头,不知道这个念头影响多大,不知道这个念头会造成什么样结果,他不知道,大乘菩萨知道。我们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里面看到的三种周遍,那还了得!极其微细的一个念头,甚至於这个念头我们自己还没有觉察到,那为什么?习气,微弱的习气,动了这个念头。念头一起就周遍法界,你说影响多大!这个周遍法界是信息,现在科学家讲信息。大乘教里面叫转相,它能变,境界相就是所变,就随着这个念头变了。善念变善的境界,恶念就变恶的境界;恶念变五浊恶世,善念变极乐世界,念头变现的。善恶念头都没有,那才叫净念,只要有这些念头都是染污,都是不清净。到四圣法界,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善恶二边没有了,不存在了,所以四圣法界才称之为净念,那些人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净土,道理在此地。还有染净,那就不是真的清净,真的清净是什么?连染净也没有。你看染净还是对立的,还是二法不是一法。一法里面,一法里染净没有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对立都不存在,那叫一真法界,那是实报庄严土,那是圆教,到实报庄严土是圆教。

大乘终教,终教是大乘,大乘的圆满。大乘圆满向上提升叫一乘,《法华经》上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就是大小乘,三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没有!那是假设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就是佛乘,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回归自性,你成佛了。所以这是大乘之终。大乘终在哪里?在十法界里面佛法界。他没有见性,依旧是用阿赖耶,不过阿赖耶他用得很圆满,为什么?他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依教修行,所以在形相上看,他跟佛没有两样。智者大师讲「六即佛」,称他们为相似即佛,很像,很像是佛,还不能算是真佛,为什么?他没有能转识成智,他所用的心依旧是阿赖耶。真正成佛,阿赖耶转变成四智菩提,那是真心,他还是用阿赖耶。如果转八识成四智,那就是真佛,一真法界,那叫明心见性。禅宗叫明心见性,法相宗里面叫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一转变他就是真佛。真佛还没有做到究竟圆满,所以天台大师叫分证即佛,从圆教初住到等觉都叫分证即佛。等觉再上去那圆满了,究竟圆满。这我们在《华严经》上,我们学了很多,这四十一个位次统统都是明心见性的,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他是真平等。真平等里面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无始无明的习气带得多少不一样。刚刚证得圆教初住,不起心不动念,可是不起心不动念的习气还有。那个习气不碍事,不像分别执着,分别执着那个习气还造业,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习气它不造业,所以它就没有妨碍。把这个习气断尽,断干净了,那就是究竟圆满佛。

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或者我们说,把起心动念放下,这就是圆教。圆教不起心不动念,顿教也是不起心不动念。顿教是一下放下的,这种人非常难得。圆教,放下起心动念才是圆教,可是圆教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的,这是圆教。顿教,顿教没有经过小、始、终,没有经过,他真叫一步登天。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参学了十二年,知道不圆满,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在菩提树下入定,豁然开悟,那是顿。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下放下,没有阶级的,统统放下,这就成佛了。在我们中国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示现的是顿教,他不是圆教,他没有经历过小、始、终,没有经历过。只是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半夜三更进去亲近祖师,祖师跟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这是什么原因?讲到这个地方,他把起心动念放下了。这是顿舍,放下是舍,顿舍,他不是渐渐的舍。我们今天这个根性跟他不一样,我们不是顿根,我们是个渐根,我们在经教里头学习,真的功夫是什么?真的功夫就是放下。一年放下一点,一年放下一点,几十年慢慢放下有了效果,这叫渐修。我们学小教,放下小教;学始教,又放下始教;学终教,又放下终教,这样慢慢的走到圆教。哪是圆教?《华严》是圆教、《法华》是圆教、《无量寿经》是圆教。我们是慢慢学成的。

「大乘始教,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还没有谈到这里,大乘开始没有谈这个。「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所以说一阐提不能成佛。阐提是印度话,什么意思?没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人,他怎么能成佛?可是圆教不是一样的,圆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在他那里不能说,说了他怀疑,他不相信,所以只说没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未尽大乘极则之谈,故名为始」,这是大乘始教。「终教」,终教是讲「中道」、讲「妙有」,讲「定性」,定性是阿罗汉,「阐提」是没善根的众生,统统都能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曰终」。我们今天所学的,我们学到什么地方?我们学到大乘终教,顿跟圆我们还没分。「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这像惠能大师所收的,他是顿教,顿舍、顿悟、顿证、顿成。所以从理上来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悟了就成佛。那个觉悟是怎么觉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放下,真觉悟了。我们今天悟不了的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不下。我们也能悟,不是顿悟,是几十年的修学累积,就是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每天不离开大乘经教,天天在读诵、在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这个悟叫解悟。祖师大德像释迦、六祖那样,他是证悟,证悟的管用,他得真实受用。我们解悟是明白了,可是事上还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做不到还是要搞生死轮回,这个苦了,幸亏遇到带业往生的法门。

如果我们是真的觉悟,我们自己好好的衡量自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不能顿舍,再想想恐怕这一生也断不干净。不但起心动念断不了,分别执着也断不干净,断不干净的话六道出不去,我们修了这一辈子,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可以说来生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能得人身。修得好一点,欲没有断掉,到欲界天;欲要是很淡很淡,你到色界天,你到天道去了;欲望完全能控制,实在讲根没有断,完全能控制确实不起作用,到无色界天,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知道超越六道是多么困难的一桩事情。遇到净土法门,这是给我们带来天大的喜事!这个法门不要断惑,只要伏住就行了。你有能力伏住见思烦恼,就是能伏住执着,我在一切法里不再执着了,我真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就决定能生西方净土凡圣同居土,你决定得生。你的功夫能进一步,你有能力把尘沙烦恼也伏住,就是说你有能力不分别,分别控制住了,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你的功夫更高一层,你能把起心动念都控制住,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了,你生到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

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真信切愿就能往生。往生到那里是四土三辈九品,那是你念佛功夫的高下。在极乐世界不要紧,不要去考虑这些东西。极乐世界是什么?平等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纵然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跟实报土平等,这不可思议。这话怎么说?我们今天在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这个地球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的四圣法界我们见不到,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我们见不到,这是什么?不一样!这里面现在人所讲的,空间维次不同,他们能见到我们,我们见不到他们。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一样,我们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去的,见思烦恼一品也没断,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的智慧神通道力居然就跟阿惟越致菩萨相等。阿惟越致是什么?圆教初住以上,就是实报土;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土里面的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都在那边,天天可以见面。他是佛的学生,我们关系是同学,他是我们的学长。我们学习有任何困难,他都会帮助你,所以你到极乐世界去,你决定不会退转,什么原因?照顾你的人太多,你想退转都退不了。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一段顿教后面还有,「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於一地」。得诸法正性,为什么?全从自性流露,而且你也都能够听了之后,就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像惠能这样的人。「《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等」。这里头没有次第,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地即八地,这是个比喻。初住,在《华严经》上,初住即初地,八住即八地,它没有阶级、没有次第,这叫顿教。后面是「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圆是什么?前面所讲的小、始、终、顿,统统包括,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一切位,圆成正觉。」这是圆教。在大乘经里面,《华严》是圆教,《法华》是圆教,这部经也是圆教。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圆,一往生就圆了。到极乐世界,真的一即一切,一位即一切位。譬如我们生到那里去,我们去的时候这个地位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是这么个位次,可是到了极乐世界,这一位马上就变成一切位。我们要是跟观音势至往来,往来一定同等地位,不是同等地位不能往来,那你就变成等觉了。这叫做难信之法,这真正不可思议!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居然可以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的菩萨往来。古大德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没有说过这个话,只有在净土法门里面说过的,这绝不是自己修成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的。所以我常常讲,到极乐世界你享受的待遇,现在人常讲级别,你到什么地位?阿惟越致菩萨的地位,阿惟越致菩萨的待遇,地上菩萨的待遇,初地即是八地。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还会愿意走弯路吗?我相信真懂得、真明白的人,他会把万缘放下,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像莲池大师一样。莲池大师示现给我们看的,他对这个法没搞清楚、没搞明白,他也是想通宗通教、广学多闻。搞明白之后,他老人家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你们哪个想学,你们去学去;「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你们喜欢哪个尽管去学,他自己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第二个念头,做给我们看的。没有搞清楚、搞明白跟搞清楚、搞明白之后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这个法门成就,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大藏经》上这些往生传,那过去的人,再细心观察我们周边念佛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三年。人家三年能成功,我们三年为什么不能成功?这外国人讲灾难,不是二0一二吗?我们距离二0一二年底正好三年,觉悟的人应该怎么样?克期取证。我把西方极乐世界拿到了,灾难来也好,不来也好,与我不相干。来了,到极乐世界去;不来,再住几年也可以。住几年干什么?住几年度众生。为什么?自己已经得度了。自己得度之后,这才能度人!你才真正无碍。自己没有得度,想度别人,经上说得好,「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度人先要度自己。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九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九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