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4/14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八面,第八面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

「是故念祖感恩图报,发无上心,敬注此经,续佛慧命」,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在前面这段交代,最后老人这几句话是回向,感恩回向。我们读了之后,也应该知道感恩,知恩才会感恩,如果不知道恩德,报恩的心就生不起来。特别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我们所遭遇的苦难,在历史上是很少见到的,也可以说,不但没有见到,听也没有听说过。原因非常复杂,就像佛经上说的「无量因缘」,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总是自己业力所感的。我们在苦难的环境当中也应该要庆幸,我们得人身闻佛法,能够闻到《华严》、净土,这是无比稀有的因缘,遇到了,我们都要生感恩的心。净宗我们能够遇到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这是净宗第一经的标准本,往后有九千年,这九千年当中,许许多多人是依这部经而得度,我们能够相信。又遇到黄念祖老居士秉承老师的嘱咐,给经本做详细的注解。我们知道他作注的时候,第一个是年纪老了,第二个身体多病,在这个状况之下,不辞辛劳,把这个艰巨的工作完成,非常不容易!我不但是听到,我在北京去看过他。看到这个事情,当然你会感动,你会觉得这老人的一番苦心,他为什么?为了末法时期往后九千年的同学对这个经本能有正确的理解。明了之后信心才能生起,有信心才能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依照这个经的理论跟方法修学。这个恩德大!无比的殊胜,作注的功德绝不亚於莲公老师的会集,同样的功德。所以这次我们来学习,特地就选定大经解,我们知恩报恩。我们把这段文先简单解释,「感恩图报」,怎样感恩?怎样报恩?那就是,在他老人家是发无上心,敬注此经,续佛慧命。我们今天怎么报恩?我们今天好好依照经、依照这个注解认真的学习,依教奉行,这就是续佛慧命。我们要把经、注里面的道理要参透,要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终极的目标决定得生净土,这叫真报恩,真的续佛慧命。

下面是他求加,「虔祈两土导师」,虔诚祈求此方本师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本师阿弥陀佛,两土导师。「十方如来」,在这个经上,在《弥陀经》上,我们都看到,《弥陀经》你看六方诸佛的赞叹,在本经是十方,十方诸佛赞叹。「上师本尊」,这是老师。黄老、夏老都学过禅宗,也学过密宗,宗门教下,显密圆融,他都通达,最后归向净土。这都是表法,做给我们看,无论是学教,无论是参禅,无论是修密,到最后呢?最后还是得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让我们看看两位老人,他是怎么做的?实际上他们完全学华严会上文殊、普贤,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到最后都发愿求生净土,真的生净土。他们做出这个模样来给我们看,让我们,我们没有他们那种根器,他们是上上根人,我们中下根人、下下根人,应当死心塌地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一生当中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就对了,这真正续佛慧命。我们这样做也会影响一些人,这些人会接着去做。「金刚护法」,这是求护法神保佑。「慈恩覆护」,就是护持。「威德冥加」,暗中保佑。「冀此注释,上契圣心,广启众信,凡有见闻,同入弥陀一乘愿海」。希望这个注解,这个注解得释迦、弥陀的加持,得十方诸佛的护念,没有注错,所注的字字句句都合如来教化的意思。后人最重要的就是对经、对注深信不疑,你就得利益了。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凡有见闻,这是讲有缘人,佛度有缘人,能够见到这个经,见到这个注解,就能参与这个法会。同入弥陀一乘愿海,念佛堂就是阿弥陀佛一乘愿海。一乘是成佛,不是菩萨,不是二乘、三乘,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一乘是成佛。这个法门直捷稳当,一生成佛的法门,所以称之为一乘愿海。末后这两个字,是感恩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摄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他前面交代的话就说到此地。

下面就是解释这部经,这第二大段「概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先说明他这个注子所依靠的,依靠华严家法,《华严》是用十门开启,介绍全经大意,然后再细说经文。前面十门,特别是十门前面九门,是让我们学习经教的人,还没有接触到经文,先把全经大意说明。这个里面它有两重意思,一重意思让你先了解全经大意,启发你学习这个法门的兴趣,所以这个是必要的。一般老参,老修行的人,这经都很熟了,他来参与法会,做影响众,他听什么?就听玄义,这个概要就是玄义。因为玄义是你对於全经的体悟,都在这个地方表现出来了。也就是说,你修学的层次,你到哪一个阶段,从这段能完全体会到。老修行要听的就听这个,也就是我们现在人讲,你修学的心得,听你的心得报告;后面解释经文不需要听,他都很清楚。虽然很清楚,真的有不少人从头到尾还是非常认真、非常恭敬的听下去,那是什么?那做影响众,领导初学。初学的人对这个没有信心,怀疑,听不下去,看到这些老修行都这么认真在听,增长他的信心,给他做榜样,给他做示范。真正学佛的人就明白了,无论你听得懂听不懂,你有耐心一直听下去,你才能入门。

莲池大师注《阿弥陀经》,这分量很大,他的注解叫《阿弥陀经疏钞》,疏是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就是注解的注解。疏是莲池大师作的,钞也是他作的,注解写出来之后,里头文字还有很深的地方,怕后人难懂,所以把他这个疏再做个注解,慈悲到极处!他的弟子古德法师,是莲池大师的传人,莲池大师往生之后,所有的著作是他老人家编辑、整理把它出版留到现在,现在是精装差不多是我们这样的本子四册,这样大的本子四册,莲池大师的著作,我们要感激古德法师。古德法师很慈悲,怕《疏钞》还是有很深的地方,总是想着后人很容易就能够看得懂,所以他把《疏钞》又做了一个注解叫《演义》。所以你看到《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那个演义是古德法师的,疏钞是莲池大师自己写的,疏钞他自己写的。他老人家作这个《疏钞》,也是以《华严》十门开启,不容易!我们能体会到他老人家的苦心。在他那个时代,中国禅宗可以说普及全国,禅风之盛,那盛是表面上的盛,实际上禅最盛的时候是唐宋这两代,他们是明朝时候的人。祖师看出来了,参禅功夫不得力了,要想超越六道不容易!佛法的修学,超越六道算是小成就,你证得小果;要是出不了六道轮回,没有成就,只可以说阿赖耶里面的善根增长了,不能算是成就。所以提出净宗法门,没人相信,而且大家轻视净土法门,总认为净土法门是老太婆教。误会了,释迦牟尼佛为了接引没知识的这些人就劝他念佛,都是这样一个心理、一个错误观念。怎样把净土提升?大家对《华严经》没话说,不懂佛法的人听到《华严经》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就用《华严》十门开启来讲《佛说阿弥陀经》,把《阿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平等,这是莲池大师的苦心。你们不是相信《华严》吗?《弥陀经》跟《华严》没有两样。我们大乘教里面有个谚语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是什么?见了性,明心见性的人,他随捏一法,它都能跟《华严》相应。从这个地方来看,莲池大师也不是平常人,平常人做不到。

蕅益大师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关系就像孟子跟孔子的关系。蕅益要找个老师,找不到!确实你看看他的着书,你就看到了,他当时对佛门一些修行的人不太满意,所以他自己取个别号叫八不道人,跟一般人不常往来,格格不入,这是佛门的一个怪人。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往生了,著作在,所以他私淑莲池,也就是说依莲池大师为老师,老师不在世,老师的著作在,依照老师的著作跟他学习。如同古代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也过世了,孔子的著作在,读孔子的书,有参不透的地方,向孔子学生请教,他学成了,学得比孔子的弟子还好。所以儒家一提,全提孔孟,不提别人,这就是说明,虽然他不是孔子亲自传的,他依照孔子的书学得绝不比孔子亲传那些学生差,成绩非常优秀,这是中国开私淑之先。在我们佛门,蕅益大师就学莲池,他最佩服是莲池大师,他也学得很像,所以莲池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蕅益大师是第九代的祖师,这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我们今天在这个时代,真正善知识找不到,找古人!学《阿弥陀经》就可以找莲池大师,学《无量寿经》我们就可以找黄念祖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在密宗他是金刚上师,所以他这个地方有上师本尊。黄老也往生了,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病重的时候,传信息告诉我,每天念佛号十四万声,睡眠很少,佛号不断,他真走了。

这个十门就是他的心得报告,分十个段落,这样讲大家就好懂。下面他就开了,这十个题目开了,每个段落有个标题。「计为一、教起因缘」,第二「本经体性」,第三个「一经宗趣」,第四个「方便力用」,第五个「所被根器」,第六个「藏教所摄」,第七个「部类差别」,第八「译会校释」,译是翻译,会是会集,这个校就是彭际清的,他做了一个节校本,释是解释。第九「总释名题」,解释这个经的题目。末后一段那就是「正释经义」,这就开始解释经文,这个经文总共有四十八品。

「前九门总论全经纲宗部类,此与天台宗之五重玄义,大同小异」。天台宗它是依据《法华经》,《法华》也是一乘经典,它的报告里面是分五段;华严宗是分十段,《华严》是以十表法,十代表圆满。因为十总是麻烦,所以历代讲经的法师,来做这样的报告多半都用天台,它简单,很少用《华严》的这个方法。《华严》是好,但是要费比较长的时间。五重玄义在现在好像也不作兴,现在报告前面讲个讲经因缘就好了,后面讲经因缘讲完了,大概就是再讲个讲经的题目,就开始入经文,愈来愈简化。可是真正要研究,《华严》好。我们自己修学不能够用这个简洁的方法,不需要,如果到外面去讲经,可以。现在的人,如果用这种方法讲,讲了很长的时间还听不到经文,他兴趣就没有了,他就退席了,所以说愈简单愈好。从前我们在台中学习,学习经教,老师把这些都跟我们讲过,但是为了现代社会契机,都不用这个。我们不用它这些题目,但是内容是一样的,说一个讲经的因缘,为什么要选讲这部经,再来就是讲经的目的,然后就切入,接着就讲经题,这就入经文。所以前面的玄义一个小时、二个小时就讲完,第二天就能看到经文,这是应现在这个社会大众的根基,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像这样的修学方法,在哪个地方适合?在佛学院适合,在寺院,对寺院的同修,大家都在一块修行的,这个可以。在一般场所,临时这种会场的时候,不能用这个方法,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总之,皆将一经纲要,综论於前,发挥明了,使读者先识总体,后研经文,纲举目张,易於领会」。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能够看到古时候丛林里面讲经教学的模式,在佛门叫仪式,现在讲方式,意思都是一样。过去寺院庵堂都是学校,这个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去参学,我们一定要知道,十九岁之前他一定有相当好的基础,他才能出去参学,他要是没有基础的话,他不能出去。我们在中国看到,孔子在《论语》里叙述他自己,「十五有志於学」。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有志於学一定早过孔子,他有相当的基础才能够寻师访友。十九岁出去参学,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派里面的大德,他都亲近过,一个也不漏。十二年,他三十岁,这十二年当中,我们相信他的成就非常优秀。他好学,人又聪明,王子的身分,特殊身分,到什么地方都能够受到礼遇,这样一个人才,谁不喜欢?

印度,古印度,宗教学术都提倡禅定,佛经里面讲的四禅八定,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的,古印度婆罗门所修的。婆罗门教就是现在的兴都教,我跟他们往来的很多,这些长老们告诉我,他们教里从古代承传下来的历史至少一万年以上,这是我们能够相信的。上古时代没有文字记载,有了文字,印度人不重视历史,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年月日记载得清清楚楚。印度人不搞这些,印度人重视开悟,不重视历史,所以我们能信得过。中国传统文化绝对不止五千年,因为中国文字的发明才四千五百年,黄帝时候发明文字。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传说。黄帝以前有神农氏,再前有伏羲氏,传说当中神农到黄帝五百年,伏羲到神农又是五百年,就是一千年。我们讲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讲到伏羲神农,上面还有。

1234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十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