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二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4/16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十二面从第一行,「乙,三根普被,圣凡齐收」,我们来看这一段,教起因缘第二段。

「夫众生根器千差万别,世尊故说八万四千法门广应群机」。一开端告诉我们,佛说法不离二谛;真谛是佛亲证的境界,俗谛是十法界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真谛就是一佛乘,俗谛那就有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也不是定数,是形容其多,无量无边的法门,应世间各种不同的根机。「《华严》圆教专接上上根人」,这是《华严》这部经讲真的多,应众生机的有,不是没有,虽然应机说法,依旧是回归到自性,所以它教学的对象是上上根人。我们也知道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见性之后第一部所讲的经,是在定中讲的,所以小乘人不承认,小乘人只承认四阿含。这是在鹿野苑讲的,定中没人看见。定中给谁讲的?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听众,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初住以上,十住菩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给这四十一个位次,这些都是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世尊是跟诸佛如来提出的报告。就如同唐朝时候,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向五祖忍和尚提出报告,他的报告很简单,只有五句话,释迦牟尼佛这个报告很详细,境界完全平等,没有高下。

释迦开悟的境界跟六祖开悟的境界是一样的,开悟之后真的广应群机,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释迦在印度,那个地方的根性是佛的根性,所以应以佛身而得度,释迦牟尼佛现佛身;能大师在中国,中国在那个时候说法的对象是比丘,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里头说的,无论现什么身是平等的,他是真佛不是假佛。这个接引对象是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没有分。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的,惠能大师一生当中度多少人?四十三个人。也就是说,在他的会下,四十三个大彻大悟,跟他的境界平等。这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六祖之前没有这个盛况,六祖之后再也看不到这个盛况。往后释迦牟尼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这末法时期有没有?没有了。往年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从今之后,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没有了,这个根性的人没有了,密宗里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也没有了,只有念佛往生,亲近阿弥陀佛,这也是属於一种得度。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圣凡齐收,只有这一门。而这一门一直到佛法在这个世间消灭,也就是说,世尊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到终了,这个法门都有效。换句话说,从今之后只有这一门我们能够得度,除这一门之外真难,真不容易!

在华严会上,「智慧如舍利弗,神通如目犍连,於佛声闻弟子中均称第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但在华严会上,如盲如聋,况是下於此者,故云下根绝分」。像这两个人,智慧、神通都第一,可是在华严会上,他们听不懂,他们也看不见。凡是参加华严法会的,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到,除了菩萨之外,有没有声闻?有,也有缘觉,还有天神,甚至於我们世间许许多多神众都参加了。这是六道凡夫,他们为什么能参加?这里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说明这个地方是凡圣同居土,许许多多的凡夫,实际上他们是法身大士应化在六道,他不是真的凡夫。树神、山神、河神、地神,地神就是土地神,他们也在华严会上,那是什么?这些神全是法身大士,法身菩萨,上上根人,他到那里示现的。由此可知,众生愈是有苦难,我们这个世间里面诸佛菩萨来的人也愈多,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如果没有这么多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人间,大地早就沉下去了,我们托他们的福,他们在暗中帮助我们,我们不知道。如果我们能够回心向善,能够依教奉行,不但自己得度,也能帮助这个地球,也能帮助这个社会化解灾难;不能完全化解,把这个灾难减轻,时间缩短,肯定能收到效果。我们深入经藏之后,你就把这个事情看清楚、看明白了。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要是不如目犍连、舍利弗的,当然与这个法门绝分。

「至於小始诸教,乃接权小之机」,小、始、终、顿、圆,这是《华严》的五教。小,就好像办学校一样,小学,始教是中学,实在小是小乘,始教是大乘的开始,终教是大乘的圆满。这里面层次也很多,菩萨五十一个阶级,终是大乘之终,最高层的,上面那是特别的根性,不是普通根性,顿根、圆根。讲小始终,这是一般的,我们讲上中下乘,三乘,所以小始诸教乃接权小之机。「对於上根则有教浅机深之失,亦不应机」,它跟上根比,小、始这个教太浅,这上上根人的根器,确实他的根深,他的心大、量大,所以也不应机。这是说《华严》。「唯本经之持名念佛法门,圣凡齐收,利钝悉被」。这就是《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用的是持名念佛的方法,容易!

《华严经》修什么?修止观。我们在这之前曾经学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它里面是怎么修法?五止六观,不是小始诸教能接受的。换句话说,那是上上根人学的,学《华严》才得受用,不是这样根性的人,学《华严经》只是学文字,不得受用。学《华严经》真得受用,念佛求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凡圣土,也不是在有余土,直接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持名念佛这个方法,圣人,文殊、普贤是圣人,观音、势至是圣人,大圣;凡夫,老太婆、老阿公、不认识字的,他能信,他真干,临命终时也能往生,圣凡齐收,利根是上上根,钝根是中下根,这个法门都适合。所以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得度就靠这部经,就靠这个法门,真正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

「彻上」,这是举例子说,上面,「则如普贤文殊」,这是华严会上二大菩萨。我们这个背景是华严三圣,当中是毗卢遮那如来,这边就是文殊、普贤菩萨。学佛的同学都知道,文殊是菩萨之中智慧第一,普贤菩萨是菩萨当中修行第一,一个是解门第一,一个是行门第一。普贤菩萨用现在的话来讲,真干,干得真彻底、真圆满,所以谈到修行,一切菩萨首推普贤,没有不赞叹的。他们两位「尚发愿求生极乐」,此地把他发愿的偈子说出来,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安乐刹就是西方净土。文殊偈子意思完全相同,文殊菩萨偈子说五个字,「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接受净土法门,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就是看到这两首偈。

那是很早,早年我讲《华严经》,一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这才去查经查到了这个,才晓得文殊、普贤念佛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文殊菩萨的传法弟子,怎么会跟老师两样,不可能的事情。仔细再去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那个时候已经讲了一半,囫囵吞枣讲下去,人家要问我善财童子学什么我答不出,我想到他好像是门门都学,大通家,广学多闻,其实不然。回过头来我仔细一看,善财童子修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跟他老师一样。他在老师会下,我们现在讲毕业,什么叫毕业?得根本智,这叫毕业。根本智是什么?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他的地位是《华严经》圆教初住菩萨,他证到这个位次上。老师说:行了,你不要在我这里住了,出去参学。也就是说,他在文殊会上把两桩事情做到了,四弘誓愿的前两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大菩提心,他发了,这是大乘,大菩提心他发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断掉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断了,这两条做圆满了。圆满之后怎么办?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五十三参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他自己学什么法门?他自己学净土。这个讯息从哪来的?你看他五十三参,第一个善知识是初住菩萨,他自己没有证得初住,他就不能参初住。老师给他介绍的,你去参吉祥云比丘,你向他去请教。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叫佛立三昧,这在净土修行里面也是第一殊胜。这个法门修学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着,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所以叫佛立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期是九十天,身体不好不行,年岁大了没办法修这个法门,总得年轻有这个体力。相当不容易!他亲近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给他开示,跟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不是数字,是圆满,大圆满,密宗里头说的,所以《华严经》显密统统都有,显密宗教统统都在里面。这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展开,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法门,哪个法门不是念佛?门门都是。《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才知道念佛法门的殊胜。你看一开端就给你说这个。中国、印度都有这么一个概念,叫先入为主,头一个学念佛法门。我们再看最后一个,第五十三,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那就说得更明显,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善财,一头一尾始终就是一门,一门深入。为什么要去参学?参学是成就后得智。为什么?你得要行菩萨道,你要广度众生,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你什么法门都得知道,你不能不知道,你才能度一切众生。所以参学是为了接引不同根性众生的,不是为自己,自己就一句阿弥陀佛,就明心见性,已经成佛了。表演给我们看的。

所以我在早年讲学当中就常常劝勉同学们,四弘誓愿,我们在这个世间只学前头两愿,后面两愿我们做不到。我们只学前面两个,后面两个到极乐世界再圆满,广学多闻到极乐世界去,没到极乐世界去,我一门深入,我靠这一门稳稳当当的取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之后再广学多闻。现在不要搞,现在要搞广学多闻,你就耽误自己,你要分心,你的精神、精力、时间不够用;第二个是你分心了,你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换句话说,你一门都学不好,那就可惜了。不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自己决定有成就,到极乐世界再广学多闻,稳稳当当,这个方法好。学莲池大师,他有两句话很了不起,「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我不搞,让别人去搞;「八万四千门,也让给别人行」,我们自己只走一条路,一生当中就一条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死心塌地执持名号求生净土,就对了,就成功了,何必找这么多麻烦。把心定下来,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统统放下。要知道这些东西是障道的,不但障碍你证果,障碍你开悟,也障碍你往生。这些东西不放下,你的亏可吃大了,这是我们学佛要想在一生成就,你决定要知道。要学文殊、学普贤,你看这样的菩萨,文殊菩萨是七尊佛的老师,学生都成佛了。地藏菩萨他老人家那些学生成佛的是不计其数,我们在忉利天宫法会上看到,十方来的那些诸佛都是他的学生。这是给我们的信心。

「又如本经云」,这是最后一品,《无量寿经》最后这一段经文里面说,「佛告弥勒,於此世界」,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不是地球,是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这是讲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现前这个教区。地球上没这些人,我们现在地球上居民才六十七亿,不到七十亿,六十七亿。你看七百二十亿菩萨,这是娑婆世界,也就是讲的六道十法界,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在这个教区,在释迦牟尼佛法运这个阶段里面,将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七百二十亿。我们在不在其中?就得看自己,自己真信切愿,这一生就成功,不要等来生,就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菩萨供佛成就善根,我们要学,世尊这个教诲我们可不能疏忽。学净土的同学,用什么供养诸佛?这个诸佛是指什么人?《华严经》上世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过去佛,已经成佛的人,那个数字没法子计算;现在佛,十方世界的诸佛,一个世界有一尊佛,这个世界无量无边无尽无数,我们在《华严经》里看看「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现在佛;未来佛呢?未来佛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将来都要成佛,蜎飞蠕动,苍蝇、蚂蚁都会成佛的,不能轻视。它很聪明,它有灵性,学佛的人要把它们(都尊重它)看成菩萨,跟我们非常合作。我们在最近这十几年当中跟小动物沟通,跟它们交流,我们共存共荣,互不伤害,真正可以做到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就是供养。

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养,我们真正修,给它做榜样,它看到、它也听到,它懂得,我们在修,它跟着我们一起修。连蜎飞蠕动这些小动物都不例外,都有灵知,用我们的话来说,都有受想行识,要好好的去看待它。我们称它菩萨,称它蚂蚁菩萨,蚂蚁很欢喜,它说这个人很尊重我们,称我们是菩萨。它懂得,不是不懂。我们在这个地方工作,它在这里扰乱我们,我们请它离开,不要妨害我们工作,它就走了,很听话。蚂蚁统统走了,还有二、三只,怎么这二、三只跑来跑去,在佛案上跑,它也不走?晚上有一个小法师作了个梦,蚂蚁来告诉他,它说它们在巡察,看看还有没有没走的,它说有任务的,好像有四只蚂蚁它们来巡察,所以我们不能错怪它。以后我们就知道,统统都走光了,还有几只,是巡察的。所以小动物通灵性,不但动物,植物也不例外,树木花草,我们的菜园种了很多菜,都通,都通人情。

所以这七百二十亿菩萨范围很广,就是与佛有缘,善根深厚。这个善根深厚从哪里来的?就是广修供养。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你把这四个科目做好,认真去做,这就是成就善根,植众德本。礼节很重要,不能疏忽,对人有礼貌,人家欢喜,别人对我有礼貌,我也很欢喜,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头一个是礼敬诸佛,从内心生起恭敬心,最重要对什么?对未来佛,就是对一切众生要有恭敬心,不能轻视,你轻慢就错了。不尊重他是小事,损害自己的德行,自己的性德不能现前,这产生障碍。这是傲慢、狂妄、自大,这是把自己的性德、把自己的善根障碍住了。所以佛头一个教给我们这桩事情。儒也是如此,你看《礼记》,一翻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跟礼敬诸佛是一个意思。天主教的《玫瑰经》是他们的早晚课诵,我讲过,我的光碟在天主教流通,第一段就讲谦卑,圣母玛利亚的谦卑。耶稣的妈妈对一切人谦卑恭敬,她做了个很好的榜样,她那个榜样就是佛法讲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我们应当要向她学习。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隐恶扬善,别人有好的事情我们要赞扬、要赞叹,别人做的有过失,绝口不提,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这叫修行,这叫学佛。为什么?我们学佛到底学什么?净土修什么?经题上把我们修学的纲领都说出来了,修清净心,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就是净宗修学的总纲领。我们常常要把别人过失放在心上,自己的心变成别人的垃圾桶,你怎么能得清净!你要是得到清净心,清净心是事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品位大幅度的上升。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真相,还会把别人的不是放在自己心里吗?吃大亏了,这就铸成大错。常常念着别人过失,纵然你能往生,你是在凡圣同居土,品位不高。

所以净宗同学,我们明白了,我们认识了,决定不干这个傻事。人人都懂得隐恶扬善,那个作恶的人他有良知,他会想到「我作恶,别人都原谅,都不说我;我做一点好事,他都赞扬」,慢慢就把他良心唤醒,他就会改过自新,你就帮一个人回头是岸。诸佛菩萨的用心我们细心去观察,渐渐就明白了,要向佛学习。其实许许多多做错事情的人,我们看到,我们用什么心态去对待他?如果用佛的心态,我们的境界就提升。所以他行善、行恶全是我们的善知识,都能帮助我们提升。儒家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个是什么人?自己是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两个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见到,想想他的善行我有没有,没有,向他学习,要有,很好,要保持住。那个作恶的人也是我的老师,我看到,想一想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那个作恶的人比作善的人对我们还有利益,为什么?在修忏悔的时候,诸位晓得,找不到自己的过失,好像自己没有缺点,看别人全是缺点,看自己一个都找不到。

你怎样能发现自己缺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回光返照我有没有,找出来了。那是自己的大恩人,那是自己的真善知识,他帮助你改过自新,你能不感恩他吗?你还能说他不是,那就忘恩负义;感激他,知恩报恩,自己修学的功德常常给他回向。不是他,怎么能提升?不是他,怎么知道自己还有过失?所以六祖在《坛经》上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没有过,都是像唱戏一样,他唱反面的,他来提醒我的,哪里是他真的过失。我们把他当菩萨看待,他没有过失,他那个作为是帮助我,让我发现自己过失。我们用这种心态,这就是菩萨心,就是菩提心。忘失菩提心,纵然修一切善法,祖师大德讲,那都叫魔,他不是佛,佛决定不能够离开菩提心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就是不要忘记时时刻刻植众德本。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七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二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