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一二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8/30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四十七面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

「又《甄解》曰: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这是《无量寿经甄解》上的一段话,「於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的解说。它说一念之顷,这个时间很短暂,前面我们学习过了,有这样的神通能力周遍无量佛土,经上说「一切佛土」,就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实际上说一切诸佛刹土依正果报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西方世界比其他诸佛刹土殊胜的地方,就是在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这个愿力是在因地发的,我们后面会读到。诸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发愿不一样,共同的一个大愿,就是经教里面常常讲到的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是总纲领,那每一尊佛都有。可是细行就不一样,以阿弥陀佛所发之愿,我们可以说他是究竟圆满,非常的微细,找不到缺陷。愿大,悲心恳切,愿以平等的方法普度一切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都能用一个巧妙的方法都度了,这个方法就是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真正不可思议,这是弥陀净土特别殊胜之处。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愿力加持,这些菩萨神通也挺大的,但是不圆满,肯定不圆满。周遍也是无量,无量里头也有数字,无量里头没有数字的那是真的无量。这个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常常看到,一尊佛他教化的区域,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个大千世界,有二、三个大千世界,有十几个大千世界,你看他作佛教化众生的缘不一样,真的是总在遇缘不同。唯独阿弥陀佛,与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众生都结了善缘,真的做到了。所以弥陀国土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哪个地方都是的,极乐国土在哪里?这个地方也是,没有例外的。问题我们见不到,见不到是我们自己有业障,我们业障要是除掉了,当下便是。而且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这边说的是所到一乘,一乘是一佛乘,不是菩萨乘。清净无量寿世界,这讲果,怎样证得的?念佛三昧。

老居士说「此说甚妙」,这个说说得好。「以念佛故,得生极乐,即可乘阿弥陀如来一乘愿海中第十一愿之加被力」,第十一愿就是遍供诸佛,就这一愿,「而出现如是不可思议之神通妙用,於一念顷」,这一念之间「遍游佛土」。前面跟诸位提示过,一个人在世间不能没有福报,经上我们看到诸佛如来,有些佛教化的国土很大很大,福报大;也有的佛他教化的国土很小,一个大千世界,那个福就薄。福为什么有厚薄?在因地上修积不同。好像我们现在到这个人间来,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区我们都得人身,生活在一起,引业是相同的,引导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引业相同,过去世修的有五戒十善这个善因。可是满业不一样,满业是什么?过去生中每个人修的福慧不相同,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就不一样,不是老天爷不公平,是我们各人修的不一样。所以总而言之,遍法界虚空界里,所有一切众生的依报跟正报,没有一个不是自作自受。真懂得了,就搞清楚了,再不会怨天尤人,过去世疏忽了没有认真修,现在明白了,现在认真修,来得及来不及?来得及,永远来得及。现在我们希望财富,修,修因,修财布施肯定就得财富,我们希望聪明智慧咱们修法布施,希望健康长寿就修无畏布施,没有得不到的,很快就得到,只要你真干。大家都修,得的也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信心不相同,愿力不一样。有人修半信半疑:真的吗?试试看,会得一点小的;有人一点都不怀疑,他一修真的大富大贵就得到,用心不一样。这个心就是念头,念头念念都不相同。

所以你看江本博士做水实验,他告诉我,十年上百万次的实验,没有看到两个图案完全相同。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自己的念头,你看念念都不一样。这就讲一念顷,每个一念顷都不相同,所以这果报不一样。总的来说,不能没有福,不能没有慧。所以佛,无论是在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教我们要福慧双修。佛对我们每个人非常爱护,佛没有办法把福慧赐给我们,给我们,那他不可能的,他修永远是他自己的,对我们再好也没有办法赐给我们,这个道理要懂。佛把因地修行的理论方法告诉我们,你如理如法的去修行,果报自然得到。我们这个世界是依报,我们的身体是正报,也是刹那刹那都在变化,这个刹那就是经上讲的一念顷。正报是身体状况,无论是肉体、无论是精神天天不一样。依报是我们的环境,现在环境不好,很不好,什么原因?这个一定要晓得,环境是随着业力感召的,境随心转。我们多数人的心不善,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是名闻利养,都是五欲六尘,这个念不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都这种念头,这个念头造成社会的混乱,依报的灾变,造成这个情形。从前的人,不要说远,中国人讲一甲子六十年前,六十年前我们居住这些地方,环境比现在好,人民淳朴,自私自利的心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普遍还都有爱心,见到困苦的人随时能伸出援手,真帮助你,人还有一点情义。现在没有了,这就是什么?不修福了。现在人有没有福?真有福,他天天在享福,他在糟蹋他的福报,享受太过分。从前人不一样,享福,他修福,古人修福,所以他那个福享的时间长,世世代代。现在人享福不修福,那福享尽了怎么办?现在这个时候就是福快享尽了,享尽灾祸就现前,没福了,福享尽了。

修福到哪里修?经教里面告诉我们,诸佛如来是第一福田。我们要种福,到哪里去种福?供养佛,供养佛的福报大了。用什么供养?用财供养,不是的,佛不要财。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生活多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所有财产三衣一钵,所以不需要财供养。那用什么供养?用法供养。法怎么供养?依教修行就是供养,你要是依佛陀教诲认真去做,你的福报可大了,佛不骗人。你那些福报是不是佛给你的?不是的,佛什么也没给我们。我们所得的福报是哪里来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惠能大师见性他说了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证明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法布施,你所得的智慧是自性里头的,本有的,没有开发出来。布施这个方法就是开发的工具、开法的方法,你用这个工具、用这个方法去开发,把自性的智慧开发出来,把自性里面的德能开发出来,德能是能力,我们今天讲才艺;福报开发出来,后面讲的相好,相好就是福报,我们今天讲的富贵,全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我们迷了自性,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随顺烦恼习气就坏了,烦恼习气跟性德是相违背的,性德是善,人性本善,烦恼习气不善。所以教育就变成非常重要,在中国古圣先贤非常重视,佛菩萨更是重视。

佛菩萨心目当中只有一个想法、一个愿望,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这是佛菩萨,他没有自私自利,他已经得大自在,已经圆满的离苦得乐,所以他来帮助我们。可是苦乐毕竟是自作自受,你做善的因你得乐,这个正确的,佛菩萨鼓励你。你造作一切不善,你遭遇到灾难,你得的是苦受,佛菩萨怜悯你、帮助你怎样脱苦、怎样得乐。诸佛如来慈悲到极处,爱护一切众生超过父母,这是真的,我们要有感恩的心,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灾难现在现前,如何能够化解这个灾难?世间人在讲如何能够逃过这个灾难?佛法不讲逃过,佛法讲化解。真正有定慧的人,他化解的力量大;定慧不足的人,会得到佛菩萨加持,像经上讲的一样,佛菩萨肯定加持。但是佛菩萨的加持,我们要知道,我们在这么多年学习过程当中知道,诸佛菩萨加持我们,无论是智慧德相,他能加的全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分修持,得到他一分的加持,那感应就是这样的;我们有十分的修持,就得到诸佛如来十分加持。不是佛有意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差一点,不是的,你做得多他加持得多,你做得少他加持得少,他这是相对成正比例的,是这么桩事情。做得多的不会加持少,做得少的也不会加持多,我们了解事实真相就要认真努力去修。这个去修就是去做,修是修正,把我们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所以修行两个字,一定要把它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它不是迷信,我们思想错误,把错误的思想修正过来;我们言语造作错误,依照佛所讲的标准修正过来,这才叫修行。修行不是念经、不是拜忏,而是真干,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这叫什么?这叫从根本修,效果非常之大。

所以修行要找到根,不从根上修效果就不大,怎么用劲都不大。根是什么?世出世法的根都是孝道,孝顺父母,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人从这个地方开始。人要不孝父母,等於说你的德行没有根。净业三福前面两句话,佛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为什么?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这父母给的;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老师帮我们破迷开悟。你看一个是孝,孝亲;一个是敬,敬师,尊师重道。中国人对老师看得很重,把老师看着跟自己的父母没有两样,诸位在中国《仪礼》、《礼记》里面可以读到。这个社会上,如果人人都是孝子,人人都是好学生,这个社会祥和,这个地区没有灾难,真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乐,家家幸福美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把两个根修好。佛菩萨、圣贤人给我们提个纲,孝亲怎么落实?我们能够把《弟子规》做好,不但孝亲做到,尊师也做到;如果再能够把《感应篇》也能做到,你的根就深了,《感应篇》帮助你这个根深;《十善业》能帮助你那个根会成佛,更深的根,我们想想这多重要!中国自古以来这几千年都是扎三个根。所以在历史上这个国家、地区长治久安,这个族群是个和睦的族群,爱好和平,真正能发扬性德里面所讲的「仁爱和平」,没有侵犯别人的念头,没有伤害别人的行为,儒释道都是这样教人的。儒释道是中国立国的精神,如果我们把它失掉,灾难立刻就会现前。从我们的正报身体来讲就会有疾病,我们个人的灾难就是病苦,社会的灾难就是不安,山河大地的灾难就是灾变。今天我听说印尼苏门答腊的火山爆发,也相当严重。地震、海啸、旱灾、水灾、瘟疫全都出现了,我们违背圣贤教诲,圣贤教诲全是自性的性德,违背性德什么灾难都出现。

所以不能不修福,不能不修慧,儒释道三家都是教我们求福求慧。最后求生净土你的福慧才能圆满,不求生净土福慧总是不圆满。得佛威神加持,这才出现如是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这真的是不可思议,真实的神通妙用。「於一念顷,遍游佛土」,遍游佛土这是真实的修慧修福。因为你去见佛,你供养佛,用什么供养?恭敬心、真诚心,用这个去供养。你得佛力加持,是得福报;恭恭敬敬听佛讲经说法,依教奉行,你智慧开了,这是求慧。所以,无量的福慧,最大的福慧在哪里修?佛门当中修。离开佛门,你怎么能修这么大的福报?怎么能成就这么大的智慧?佛教在印度,当年是我们的老祖宗,国家的帝王汉明帝,在历史上有记载,派特使到西域去寻求,到处去打听哪个地方有高僧、有大德,礼请到中国来。来到中国,帝王拜他做老师,帝王做为弟子,所以到中国来是国师的身分,帮助帝王教化众生,中国人才有这么大的福报,这个不能不知道。到极乐世界这个福报圆满了,为什么?他能够遍游佛土。在我们这个世间见一尊佛好不容易,到极乐世界,每天你都能够遍游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你说你一天修的福报多大。在我们这个世间修千万年,都抵不上在极乐世界修一天,我们要想修真正的大福大慧,在极乐世界,这个可不能够轻易放过。以前不知道那情有可原,现在知道了,这真的不是假的。末后一句说,「非二乘所能测」,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这是小乘。他们对於这些菩萨,与会的这些大菩萨他们的智慧福德,二乘人无法去测量,到底有多大他们不知道。经文到这个地方,这些大士们自利德,我们就学到此地。

向下经文这是利他,你看自利而后才能利他,自己没有得到怎么能帮助别人?我们把这一段经文,这是一大段,一大段里面有很多小段,我们念的时候都带出来。这是利他,利他德一共有六段,第一段「妙行显实」。经文: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妙行显实。下面第二段: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於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是第二段「作不请之友」,下面第三段「护佛种性」: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底下是第四段「悲演济度」: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於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底下这一句「德慧齐佛」,你看德就是福德,智慧差不多跟佛相等,这个齐就是相等的意思。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后面这一句是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这里真话说出来,来参加法会的菩萨不止一万二千,一万二千是我们人间看到的。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从十方世界来了,统统都来参加这一次的活动。释迦牟尼佛来给我们演说《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桩大的活动。下面是黄念老居士的注解,首先经文里『得佛辩才,住普贤行』,「辩才者,善巧宣说法义之才能」,这是解释什么叫辩才。善,我们今天讲非常好,很巧妙,把佛法的义理能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让大家都能听懂、都能生起信心,这叫辩才,不是一般的辩才,佛的辩才。我们看老居士引用的经论,「此则《净影疏》所谓:言能辩了,语能才巧」。言能辩,辩别,了是明了,言语,语的能力显示出他的才华、他的巧妙,这是赞叹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我们虽然没有亲自参加这个法会,我们看到所翻译的这些经典,能够略略体会到这个意思。世尊当年说法,讲经教学四十九年,诸位一定要知道没有教科书,没有经本,什么都没有。只是每天面对大众,他老人家就讲,讲了四十九年没重复的。他讲的是什么?我们用一句话来说明,他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为什么讲得那么好,讲得那么有条理,记录下来就是好的文章,是什么?他证得了。他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他不晓得去了多少次,很熟悉,他给我们讲还用得打个草稿吗?不需要了。这个法会就特别介绍极乐世界的。

经典的由来,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老人家过世了,这些学生们从记忆当中写出来留给后世,这成为经典。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很多,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阿难就是结集经典主要的一个人物,因为他担任复讲,他记忆力好,听的都能记住,都不会忘记,用现在话说,这也是一个天才,不是一个普通人。负责主持这桩事情是大迦叶尊者,担任这个活动中心的主任。阿难是主讲,主讲的;五百阿罗汉都是同学,都是佛的学生,他们来做证明,他们来听,天天来听。听阿难所讲的,没有一个人反对,这记录下来;如果有一个人反对,这句话就删掉,取信於后世,阿难所说的真的不是假的。「如是我闻」,如是就是我所讲的都是我亲听释迦牟尼佛说的,没有敢在释迦牟尼佛说的话加一点、减一点,没有,完全照样,佛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这记录下来成为经典,这个事情我们得搞清楚。所以佛陀是教育,不是像其他宗教,经文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那个现在人不相信,为什么?现在天上不掉下经文来,很难相信。佛法这样说就没有话说,老师说的结集成经藏。以后后学的人,第三代以后都是依照经典来学习,听上一代的人指导,代代往下流传,正法久住世间,佛法的兴旺靠这个;不是靠建佛像、建寺庙,不是,与那个不相干。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个道场都没有,连个小茅蓬也没听说,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学佛才能学到真的东西。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二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二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二集)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

《净土三经》之无量寿经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二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三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三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三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三四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