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1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四十八面倒数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甄解》复进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昨天我们学到这一句,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值得我们学习。依根本教,根本是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自性流出来的,最后还是回归到自性,这是根本法,就像贤首国师在《妄尽还源观》上所说的。但说一字,我们举一个字,举一个佛字,实际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个字都可以,任何一法也可以,为什么?它不离自性。我们是凡夫,没有到这个层次,没有到这么高的境界,用这个比喻来说,我们比较容易接受。佛是什么意思?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觉悟的意思。凭什么觉悟?智慧。跟前面所说戒定慧的意思完全相同。慧是自性本具的,定呢?戒律呢?统统是自性本具的,离开自性到哪里去找戒定慧。所以我们要晓得,戒定慧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佛在《华严经》上讲得很多。 於一切法真妄、邪正、理事、因果都能够觉了明达,都觉悟、都明了、都通达,没障碍。所以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切众生里头含义太广了。我们一般人能体会到的都是人,好像一切众生都是人。一切人本来是佛,那畜生是不是?饿鬼是不是?鬼神是不是?花草树木是不是?山河大地是不是?风云雨雪、自然现象是不是?全是!为什么?它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叫众生。所以众生不仅仅是说我们人,我们今天科学里面讲的,科学分类,把一切万事万物分为三大类:动物、植物、矿物。佛法分得更细,十法界依正庄严,正报是自己,依报是环境,环境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我们跟一切动物的环境,跟一切植物的环境,跟一切矿物、山河大地的环境,乃至於自然现象。更进一步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於不同维次空间一切生物都是我们的环境。佛比科学家分类分得多,分得比较详细。 这一切的一切本来是佛,没有一样不是佛,一花一叶本来是佛,一尘一沙(一粒沙子)本来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看一个佛字就代表了。这要什么人?要通达的人,不通的人不行,通达的人随拈一法都是得佛辩才,这真的一点不假。如果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不但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决定不可能认为一切万事万物本来是佛,他决定不会相信的,一花一叶怎么会是佛?他不明白,佛眼睛里看到都是佛。凡夫眼睛里看到,那佛门里又有一句话,哪一法是佛法?你看对觉悟的人,哪一法不是佛法?对我们凡夫来说,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我们在此地学的《大乘无量寿经》也不是佛法。为什么?迷而不觉,佛是觉的意思,觉了一切就是,不觉一切都不是。佛法里说得妙!这个道理、这桩事实真相我们应该知道,从这个地方但说一字,与此地所说的得佛辩才,是真的不是假的。 传如来如实言故,经教是如来如实之言,实就是真实,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句句都是真实话。不但此菩萨尔,参加这个法会的一万二千菩萨们他们如是,凡夫说也同诸佛辩才。这是从理上说,不是从事上说。证得义理的人他知道,没有证得的、熟读大乘经的人也知道,他听佛说的、听菩萨们说的,听得太多了,耳熟了,也能承认,但是他不是自己证得。他能够肯定、能接受,这叫解悟;自己真正证得了,那叫证悟,这个境界差别很大。解悟如果不修行不能成就,只能在这个世间,现在人所讲的,某人是佛学家,他可以称得上是个佛学家。对於经教广学多闻,烦恼习气没断,见思惑一品都没破,虽然是个佛学家,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这个要知道。就是他的佛学里头没有戒定慧,这个佛学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有真正的戒定慧没有佛法,像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天经也没听过,那个人怎么样?那人真正有佛法,不一样!所以真功夫是离不开戒定慧的。有戒定慧是真的,没有戒定慧是假的。所以我劝同学大家不能疏忽戒定慧,念佛往生没有戒定慧也往生不了。不过西方极乐世界很特殊,有少分戒定慧就能往生,这不像其他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戒定慧要有一定的成分,真正及格才能成就,少分、不及格不能成就。 我们知道,世尊在经教常常跟我们介绍,欲界六层天,单单凭修福,上品十善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是夜摩天,单凭十善就去不成,还要修什么?还要修定,得有一点定功,这才能够生欲界第三层天夜摩天。第四层的定就更深一点,第五层、第六层得更深的定。可是这个更深的定都叫未到定,就是不及格。譬如一般学校念书,六十分及格,现在学校我不知道,我念书那时候是六十分及格。他们的定功,夜摩天的定功,大概二十分能生夜摩天,三十分就生兜率天,四十分生化乐天,五十分生他化自在天,六十分及格了,不在欲界,到初禅去了,四禅天,到初禅去了,及格了,才叫真正得禅定。在欲界这四层天里面,那个定叫未到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不及格,大家好懂,他是修定,但是他不及格,他没有到这个功夫。所以你得初禅,你生初禅天,色界,不是欲界。禅定功夫浅深不相同,它分四个等级,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往上去得四空定,比四禅定更高,也分四个等级,所以一共是八定。通常佛学里面常讲的四禅八定,实际上是八定,就是四禅定加四空定,不在欲界了。这没功夫不行!得真功夫。 什么是定?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心,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佛经里面常讲,随缘不变、恒顺众生,清净平等心不受干扰。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用平等心去看待,这是定。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自己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清净圆明体,是一体,他的心就定了。不明白这个道理,对这个道理了解不够深、了解不够透,境界现前这个心总会被外头境界影响。我们今天还有这个影响,自己就要高度警觉,为什么?功夫太差了。外面境界好不好?好,都是好境界。好像老师来考试一样,考试不及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努力、要精进。这是讲凡夫也能够同诸佛辩才,这是属於解悟不是证悟,同样能赞扬佛慧功德,也能够开化十方有缘众生。有缘众生里面,有很多一时糊涂、一时迷惑,迷得很严重,但是要晓得,他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很深厚,有的时候我们一引发,发现什么?发现他比我高很多,我们欢喜、恭敬,不可以嫉妒、障碍,嫉妒、障碍那你就错了,要欢喜、恭敬。 后来居上,古人所讲的「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这就是学生出自老师的教导,到后来学生超过老师,这个老师心里欢喜。为什么?一代比一代向上提升,好境界。如果老师教的这些学生,他们将来的成就都比不上老师,这个老师悲哀,在教学上说,他没有成就。跟你是一般的不算成就,一定要比你高的。古人的用心跟现在人不一样,古人确实希望下一代比我这一代更好,做父母的希望儿女超过自己。无论是德行、是智慧、是福报,希望他都超过自己,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家族,家里有人才出来。老师对学生跟父母对子女的心情没有两样,老师希望学生超过自己。在社会上,无论是政府机构或是私人的机构,领导是希望被领导的人他超过自己,为什么?这个事业有继承人,一代比一代好。如果后继无人,你死了一切都完了,这个成绩单上是打零分,你毫无成就。诸位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可以体会到古人是怎样爱护下一代,真正用心来培养下一代,这是他一生事业当中第一桩大事。所以古人的社会里头,进贤受上赏,你能替国家选拔人才,这个人才真的他将来会超过自己,国家给最高的赏赐。所以古人的用心,念念想别人,没有想到自己。 利益他德,头一句是辩才,辩才是智慧、是善巧方便,这是属於能力,背后要有真修行的功夫,没有真修行的功夫这是假的。假的一定会被人拆穿,到拆穿的时候一文不值。所以底下真的什么?「住普贤行」,着重在这个住字,住是安住,永远不离开。「上文已言诸大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贤行,表诸大士咸安住於普贤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真干,住普贤行是真干,前面只说了大家都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看这一句,得真干了。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学净土的人不修普贤行不能往生。普贤行虽然没修,发了这个心,这个心什么?菩提心就是的。真正发菩提心,我还没能做到,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太大了,你只要有个几分之几的时候都可以往生。如果普贤行的分数愈高,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在同居土了。真正及格了,普贤行及格,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功夫差一点的,没达到这个水平,是方便有余土;发了心,要认真去做,生同居土当然有分。 普贤行我们天天要读,祖师把它列在早晚课诵里头。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提出修行行门五科,五个科目,我们每天要认真去干的。五个科目不多,好记!太多了记不住你怎么个修法。这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净业三福,这是佛法修行指导的总纲领、总原则,无论修哪个宗派、哪个法门,都要依照这个指导的原则。佛说得很好,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统统净业正因就是这三句,你说这多重要!第一句里面,十六个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将它落实在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三个根要没有,一切都落空,什么都没有,你一生认真努力去研究经教,也只成为一个佛学家,佛门里面一位学者。代表的人物,我初学佛的时候,没出家,跟着李老师学经教,那时候没出家,李老师就提出两个代表人物,古人苏东坡,今人梁启超,这都是名人,佛学家,对於经典读得很多,有才华,能说、能写,可是对了生死不相干。所以老师警告我,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别学梁启超,李老师警告我,不能走他的路子,他是搞佛学,他不是学佛。 学佛跟佛学完全不一样,学佛有戒定慧,佛学里头就是没有戒定慧,这个要知道。没有戒定慧的,佛学,你在这个世间也能成名,佛学大家、佛学大师,人家会称你这个称号,你也能拿到博士学位,讲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依旧搞六道轮回,随业受报,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儒释道三个根就非常重要,你把这个东西丢掉的时候,你搞一生搞佛学,不可以不知道的。有这三个根这才真能学佛,做为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也可以出家,净业三福第一福是基础,取得学佛的基本条件,你看这入佛门。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第二条,第二条是小乘福,第一条是人天福报,所以它叫三福,第二条是小乘福报。第三福,第三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利益别人,利他,前面全都是自利,自利之后才能利他,我们讲弘法利生,这个多重要! 出家一定要学《沙弥律仪》,沙弥十条戒,前面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个不妄语里头特别注明,包括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五条叫根本大戒。有时候经论里面特别讲根本大戒只有四条,那就是不饮酒这一条不算,前面是杀盗YIN妄,这四个是根本戒。不但在佛法里是根本戒,几乎所有宗教里都是根本戒。我们看《古兰经》,看基督教的《新旧约》。这几年我们编了一个小册子,这世界上比较大的十个宗教,从他们经典里面节录下来,有关於伦理、道德、因果、戒律这些教条,我们把它节录下来,一看都有,每个宗教都讲杀盗YIN妄,不能不守。 《沙弥律仪》后面还有五条,第一条,不坐高广大床。后头这五条实在讲都是属於以苦为师,前面五条是五戒,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一生自己给我们做了榜样。所以出家人睡的床很窄很矮,经典里面讲,不超过六寸,就这个小床。为什么?不能睡得太舒服,太舒服你就贪睡了。时时刻刻警觉,床很窄,你一翻身就掉下来,你睡觉要睡得规矩。我早年在温哥华,那时候每年都到温哥华去讲经,去讲一个月,我在温哥华偶然遇到一张这样的小床,我把它买下来。很多人问我,怎么床这么窄?床只有两尺半,一般单人床是三尺多一点,我那张床两尺半,大概比这个桌子稍微宽一点点,两尺半,这个桌子大概两尺。所以佛说得很有意思。第七条,决定不准戴花缦、首饰,不准用像现在的这些涂香,涂香是像香水、雪花膏这一类的,这个不可以,不可以用这些东西,这是一条。第八条,不许可唱歌、跳舞,这些娱乐场所也不准去,连观听都不许可,包括现在我们的电视,如果电视里演的是歌舞、戏剧,都不能听,不可以观听。第九条,是手上、身上决定不许可有金钱、有财物,这一条也非常严格,养成不贪财。最后一条,世尊在世是日中一食,决定沙弥是要遵守。不非时食,就是在日中之前吃东西,日中以后只能够喝水,水里面有沉淀的东西不可以吃,像牛奶、豆浆不可以吃,它会沉淀,蜂蜜可以吃,蜂蜜不沉淀。这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那个威仪里面很多都在《弟子规》里头,所以《弟子规》是基本戒律。我们学佛的时候,真正想学佛,真正要修成就,最好连沙弥十戒都能够守,符合世尊最后的教诫。佛陀不在世了,我们依靠谁来做老师?佛讲了,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看沙弥十戒,前面五条是戒律,五戒,后面五条是苦行,我们有这个基础才能够学普贤行。 普贤行第一个,学对一切众生都存恭敬心,「礼敬诸佛」,决定没分别,善人恭敬,恶人也恭敬,对我有恩的人我恭敬,伤害我的人对他还是恭敬。为什么?他本来是佛,他本性本善,他做出一些不善的事情是他迷失了自性,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善友,学坏了,那是习性,不是本性,这个一定要知道。佛教我们看一切众生的本性,不要看他的习性,我们的恭敬心就能生得起来,看众生的习性恭敬心生不出来。普贤行这个十愿,第一愿做不到后面全没有,它跟六波罗蜜一样,也是后后深於前前。好像十层大楼,礼敬是第一层,没有第一层哪有第二层?上面它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礼敬就太重要了。礼敬是什么?开发我们性德,第一条就是爱心。你看我们中国古人在五伦里头,第一句「父子有亲」,那是自性里面的亲爱。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对毁谤我的人、羞辱我的人、伤害我的人还是一样的爱心,真诚的爱心。这什么?这是佛心,这是你的真心。如果你对他有分别、有意见,错了!那他做得那么恶,怎么?要原谅他。 你看做坏事,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那是修菩萨道,没成佛之前,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个伤害多严重,将忍辱仙人凌迟处死,遭这么大的难。歌利王也是很发脾气、很恨!你修什么?修忍辱。好,我看你能不能忍,一刀一刀割你。割到垂死的时候,问他说你有没有瞋恚心?没有。再割,割到最后,还是没有。最后临死的时候告诉歌利王,我成佛我第一个度你。你看看他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歌利王造了很重的罪业,成就释迦牟尼佛忍辱波罗蜜圆满,所以他做了功德!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就看你什么人,你看这种瞋恨对待一个修行人,是好事情,让修行人忍辱波罗蜜圆满。他自己虽堕地狱,在地狱挺享福,为什么?他成就一个人作佛去了,所以他享福,在地狱享福。佛说的,他在地狱里过的那个享受跟忉利天差不多,这很有道理的。因为你做的是恶事,所以你得下地狱,你成就一个人,一个菩萨成佛了,这个了不起的大福报,所以他在地狱享福。 福享完了,地狱罪报也满了,出来了,出来又到人间来,又出家了,出家了碰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真的第一个度他,憍陈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佛说话算话,憍陈如是第一个证阿罗汉果。这两个人是表演给我们看的,教导我们忍辱波罗蜜应该怎么样修,礼敬诸佛这一条我们怎么做,对一切众生,严重伤害我的众生,都没有一丝毫怨恨心,这个要学。在这种关键的时候就看你的性德会不会向外流露,你是烦恼业障流出来,还是自性里面智慧德相流出来,都在一念之间。所以一念觉,凡夫成佛了,一念迷,那就又到六道去了,所以这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人伤害我,我对他何必恭敬,错了,完全错了,他有再大的过失,不要去怪他,他很可怜,为什么?各人因果各人承当,这个没法子。 |